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93-重订灵兰要览 >

第2章

393-重订灵兰要览-第2章

小说: 393-重订灵兰要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 
先寒而后热。二症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痛,常自畏风,宜以发 
散 
为主。湿则身体重,骨节痛,呕逆胀满,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食则若饥而不能食, 
食 
则中满,呕逆腹痛,因饮食无节,饥饱有伤得之。痰则发时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时眩晕 
, 
兼平时有痰之人,一得疟即当以豁痰为主。古人云∶无痰不成疟故也。虚则久疟之后,表 
里俱 
虚,真元未复,疟虽暂止,小劳复来,名曰劳疟。大抵间作者多,日作者少。积则久疟不止 
,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大抵感暑邪为多,卫气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 
则病休。并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止,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其间日者,由邪气 
内 
薄五脏,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寒 
多者,宜升其阳,使不并于阴,则寒自已。热者多,宜降其阴,使不并于阳,则热自已。寒 
热交作者, 
一升一降,而以渗利之药从中分之,使不交并,此秘诀也。暑热则清之,风寒则散之,湿则 
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虚者补之,有症癖者,以缓消之。不可急攻也。 
辨症精详,分六气感伤而加减,启迪后进非浅。师其法者细心研究,则致病之源亦获矣 
。 
主方 
柴胡一钱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风各五分, 
以上五味,俱甘辛气清,能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知母一钱,石膏三钱,黄 
芩枯 
飘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体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阴气下降,使离于 
阳 
而热自已。猪苓一钱五分 分利阴阳,令不交并。穿山甲一钱,(此物能水能陆,故借 
其 
气引诸药出阴入阳,穿走经络,无不利道。)甘草五分。(调和诸药。尝闻一方士言,疟忌 
甘草 
,能助脾经湿热耳。)此余五六年前自制方也。寻常治人,只一服便止不复发,盖表里驱逐 
其邪 
,令无停留之处,故寒热立已,而他人得此方者,尚为方所泥,不能尽操纵变通之妙,时 
或不 
效。缘伏暑郁蒸,滞而为气,郁而为痰,皆为寒热之根,而此无利气行痰之药故也。今议加 
姜制浓朴一钱以利气,三和曲一钱五分以行痰,更立加减法于后,治疟之法,尽于此矣 
。 
暑疟热多寒少者,减柴胡以下五味三分之二,母、芩、石膏倍原数用之。但热不寒者,去柴 
胡以下 
五味及山甲、猪苓,(即非寒热交并,只宜退热为主,故去此七味。)仍加粳米一勺,人参 
一 
钱五分。(石膏善泻胃气,故用粳米佐之,使胃气不受伤,人参亦此意。且热伤气,故用补 
气之药为主。)此即白虎汤加人参也。煎药外仍宜进消暑丹一二百粒。以疏伏暑而行积痰。( 
见 
伤暑门。)暑病必自汗,其无汗者,乃当风取凉,闭汗不泄而致,宜芎苏散发之。(见伤寒门 
。) 
不可与白虎汤。风疟宜芎苏散,不必覆盖衣服,待其自然微微汗出,却以本方视寒热多少, 
发作早晏,消息与之。盖为已自汗,不可更大发汗,故但微微取汗,去其寒邪而已。寒疟宜 
芎苏散取汗,汗不出加麻黄一二钱以发之,发后不除,以本方消息与之。湿疟用除湿汤一剂 
服,(见伤湿门。)却以本方消息与之。食疟宜于伤食门中消导之法,兼陈平饮、局方双饮子 
、 
清脾饮,俱可服。陈平饮乃二陈汤合平胃散也。凡虚人久疟脉弱,不能食者,慎勿用疟药, 
每发五更以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同煎连进二服,立止。 
治疟之法,详于《内经》。今但言夏秋病疟,而不详明脉症,仅取升散之药五种,苦寒 
之药三种 
,虽王金坛得意之作,窃有异议,诚恐后进误会,不审病原,辄用其方,未必尽效。盖病有 
万变, 
未可执一也。谚云∶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假如正气不能胜邪,若再升散殆矣。此方用在 
初 
期,固能逐邪外出,有升降阴阳之妙。若正虚久疟,用必增剧。余每用白蔻仁一钱易穿山 
甲 
,取其辛香,宣逐膈膜之壅蔽,流行荣卫,较原方尤效。用古方妙在化裁,未可拘执,则敏 
捷矣 
。余治久疟,审其所因,每以六八味加减,何人休疟为佐,详治验中。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 

卷上

属性:人身无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谷入于胃,共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集于 
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 
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书 
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实则行,虚则聚,聚则为痰,散则 
还 
为津液气血。初非经络脏腑之中,别有邪气秽物,号称曰痰。(盖论痰者,当详痰之原。痰 
即水 
也,水即气之所化,故无病不关于气,无病而不有痰。痰之清者又为饮,乃火不化水者也。 
) 
以为身害。必先去之而后已者也。余幼喜唾痰,俞唾愈多,已而戒之。每喉间梗梗不可耐, 
辄 
呷白汤数口,咯退场门中,用舌搅研令碎,因而咽之百余。津液满口,即随鼻中吸气咽下,以 
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顷,咽间清泰矣。如未清,即再漱再咽,以化尽为度。方咯出时,其味 
甚咸 
,漱久则甘,世人乃谓瘀浊之物,无澄而复清之理,何其谬哉。吾尝渡河矣,见舟人掬浊流 
而 
入之瓮,掺入矾末数分,实时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故上焦宗气不足,则痰聚胸膈, 
喉间梗梗,鼻息喘短;中焦荣气不足,则血液为痰,或壅脉道,变幻不常。下焦卫气不足, 
则势不悍疾,液随而滞四末分肉之间,麻木壅肿。治其本则补之宜先,治其标则化之有法 
。略露端倪,以须颖者之自悟云。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荣气不足,壅塞脉道,变幻不测。王隐君有曰∶怪症奇 
病,皆属于痰。善治者,调其荣卫,诸恙自瘳矣。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摄之之法。下虚上溢,宜用复之之法。上 
壅下塞,宜用 
坠之之法。何谓澄之之法?如白矾有却水之性,既能澄浊流,岂不足以清痰乎,然犹不可 
多用 
;至于杏仁亦能澄清,而济水之性清劲,能穴地伏流,煮而为胶,济水虽清劲,惟近世之 
阿胶伪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体此用之。所谓澄之之法也。何谓摄之之法?如大肠 
暴泄 
脱气,及小便频数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调气摄涎,又能固脱,功效至捷。最能收功 
。盖有 
安三焦,调诸气,摄涎唾,而固脱滑之妙。故医方每以治多唾者,专取其辛而能摄,非但温 
胃寒而 
已。此所谓摄之之法也。何谓复之之法?肾间真气不能上升,则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则气 
不通 
,而津液不注于肾,败浊而为痰。宜用八味丸,地黄、山药、山茱萸以补肾精,茯苓、泽泻 
以利水 
道,肉桂、附子以润肾燥。肉桂、附子热燥之药,何以能润?曰∶经不云乎,肾恶燥,急食 
辛以润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谓复之之法也。此治肾虚寒痰之良法。何谓坠之之法?如痰 
液 
聚于咽膈之间,为嗽为喘、为膈为噎、为眩为晕,大便或时闭而不通,宜用养正丹、 
灵砂丹,重剂以引之使不并,所谓坠之之法也。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湿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 
缓 
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薄者劫之,开之发之,见于《素问·至真》,应变 
不 
穷,尤为治痰之要法。在圆机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若乃虚症有痰,勿理 
其 
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谓补药能滞气而生痰 
,此聋聩之言,流害无穷矣。 
痰乃津液所结,固未可尽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调血和气之要。丹阳贺鲁 
庵,年七 
十余,膈间有痰不快,饮食少思,初无大害,就医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气化痰丸,胸次稍 
宽。日日吞之,遂不辍口。年余,困顿不堪,僦舟来访,问脉于余。则大肉已脱,两手脉如 
游 
丝 
,太溪绝不至矣。见余有难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间胀满太甚,大便秘结不通,殊 
以为苦,但得稍宽,即瞑目无憾也。固强余疏方,以至亲难辞,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剂 
进之 
,少顷如厕,下积痰升许,胸膈宽舒,更数日而殁。夫二丸乃时师常用之药,本欲舒郁,适 
增 
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毙,岂不悖哉。明效若是,而病家乃无悔悟惩创之心,岂宿业已深 
,大命垂绝,故天塞其衷,而使之决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论于理,而甘就屠戮者之众也。 
过服辛散,正气暗受其戕。久则涸津液之源,气道塞其输机,遂致痰结日盛,胸腹愈胀 
,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绝。呜呼!身无大病而喜服药者之殷鉴欤? 

卷上

属性: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 
生脉散 
之类是也。李明之云∶腹胀彭彭而喘,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症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 
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瞀,其真气太虚也。若气短加黄 、 
五味子、人参。气甚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 
治火逆上气,咽喉 
不利,止逆下气,以麦门冬汤主之。用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四两,甘草 
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经 
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气咳喘。又∶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宜以人参、 
麦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虚实之分,须细辨之。生脉散乃热伤气虚而设。童便炒黄柏降火。 
《本事方 
》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 
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乃人参之力也。楼全善治一妇人五十 
余岁, 
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涌,身汗出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门冬四 
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更栝蒌仁、白 
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十帖而安。 
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喘有内外感伤之别 
,外感烦躁无汗而喘者,宜汗。腹满有汗而喘,脉沉实者,宜下。仲景云∶上气喘而躁者, 
属 
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一两,半 
夏八两,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胀咳而 
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主之。(肺胀,咳而上气者,水寒之标邪也 
。治以 
小青龙汤平其冲气。况方中安内攘外,各尽其妙。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