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7章

528-时病论-第7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痰。痰气上袭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其大肠固者,肺经自病,而为痰嗽;其不固者,则肺病移于大肠, 
而成痰泻矣。其脉弦滑之象,胸腹迷闷,头晕恶心,神色不瘁,或时泻,或时不泻是也。宜以化痰顺气法 
治之,俾其气顺痰消,痰消则泻自止矣。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食泻
属性:(附∶饮泻) 
食泻者,即胃泻也。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阳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积太仓,遂成便泻。其 
脉气口紧盛,或右关沉滑,其证咽酸嗳臭,胸脘痞闷,恶闻食气,腹痛甚而不泻,得泻则腹痛遂松,当用楂 
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饮水,水下复泻,泻而大渴,名为溢饮滑泻,即《金鉴》中之饮泻,良由水渍于 
胃而然,宜用增损胃苓法去浓朴、苍术,加白术、甘草治之。近来之医,饮、食混称者多,岂可不为分别哉! 
或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今痰泻、食泻,不关六气,亦杂论其中,究系何意?答曰∶痰从湿生, 
湿非六气之一乎?食泻即胃泻,胃泄居五泄之一,越人谓湿多成五泄,食泻岂无湿乎?前论飧泄洞泄,皆因伏 
气致病,其寒泻因寒,火泻因火,暑泻因暑,湿泻因湿,然痰泻、食泻,虽因痰食,亦难免乎 
无湿,而飧、洞寒、火、暑、湿等泻,偶亦有痰食相兼,兼证如文本之搭题,弗宜顾此失彼,医者不可不明。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风痢
属性:《针经》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注家谓春令伤乎风邪,风木内干,损其胃气,则上升清阳之气, 
反内陷而为飧泄,久则传太阴而为肠 ,此分明因风而致,故谓之风痢也。夫风痢之证,先作泄而后作痢,脉 
象每见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后重,似肠风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气,至夏而发,是属木胜,土亏之候。 
如体素寒者,宜用培中泻木法加木香、苍术治之;体素热者,宜本法去吴萸、炮姜,加芩、连、煨葛治之; 
如胸闷溺赤者,必夹湿也,宜佐赤苓、泽泻治之;吞酸嗳腐者,必夹食也,宜佐山楂、浓朴治之。 
或问曰∶古云∶先泻后痢,为脾传肾。今风痢亦先泻后痢,究竟系脾传肾否?曰∶否也。昔贤谓先泻 
后痢,为土克水之证。此言先泻后痢者,由风木克胃,胃传脾之证,自是两途,当辨治之。又问曰∶尝见痢 
疾发于秋令者多,夏令者少。今言至夏而发,得无谬乎?曰∶诸痢多发于秋令,或发于夏秋之 
交,惟风痢独发于夏,盖由春时之伏气,从内而发。经曰∶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此之谓也。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寒痢
属性:前言风痢,是论春时伏气,至夏而发,其余之痢则不然。今先以寒痢论之,其病虽发于夏秋之交,其实 
受寒较受暑为多。景岳云∶炎热者,天之常令,当热不热,必反为灾。因热贪凉,人之常事,过食生冷,所 
以致痢,每见人之慎疾者,虽经盛暑,不犯寒凉,终无泻痢之患。可见寒痢之证,实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 
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 
去其寒,兼扶脾土,则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监法佐以楂炭、木香治之。然而寒痢亦有赤色者,不可不别,总之 
以脉迟苔白为据。倘脉数苔黄者便为热痢,温热之品,又不可施。医者总当以脉舌分其寒热,慎弗忽诸。 
王海藏曰∶寒毒内伤,复用寒凉,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浸入大肠间而便下,得温乃行,所以用热 
药,其血自止。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胃既得温,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乡矣。 
程曦曰∶尝见今之治痢,不分属热属寒,开口便言湿热,动手便用寒凉,盖因未究脉象,未审舌苔之 
故耳。凡辨病之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皆当于脉舌中细细求之,庶几无误。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热痢
属性:(附∶暑痢) 
热痢者,起于夏秋之交,热郁湿蒸,人感其气,内干脾胃,脾不健运,胃不消导,热挟湿食,酝酿中 
州,而成滞下矣。盖热痢之为病,脉滑数而有力,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畏热,小便热赤,痢下赤色, 
或如鱼脑,稠粘而秽者是也。治宜清痢荡积法,益以楂肉、槟榔治之,如体弱者,以生军改为制军最妥。 
时贤谓热痢即暑痢也,丰细考之则非。《准绳》云∶暑气成痢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腹 
内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频迸者是也。拟以清凉涤暑法去青蒿、瓜翠,加黄连、荷叶治之,临证之间,亦当辨治。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湿痢
属性:刘河间论痢,总不外乎湿热。孔以立非之,乃谓六淫之邪,俱可兼伤,不独在乎湿热也。然古有湿痢之 
名,决不可废。窃谓河间专言湿热,似乎太偏;以立为不然,似乎太过。据丰论湿痢,有寒热之分焉。盖夫 
寒湿之为痢也,腹绵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脉缓近 
迟之象,宜用温化湿邪法加木香治之。热湿之为痢也,里急后重、忽思饮,饮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 
小便热涩,痢下赤色,或淡红焦黄,脉来濡数之形,当用通利州都法去苍术,加木香、黄连治之。又有阴虚 
患痢,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谓之虚坐努责,不可偏言乎湿,而投渗利,利之益伤 
其阴,如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阿胶、泽泻及石莲等品,随证加减可也。 
程曦曰∶以立论痢,谓六淫之邪,俱可兼伤,由是观之,岂非一岁俱有痢疾耶?须知风痢 
虽伤于风,但发于夏,寒痢因热 
贪凉而受寒,亦发于夏,非冬令之寒而致痢也。热痢发于相火之令,湿痢发于湿土之令。其实痢疾虽有风、 
寒、热、湿之殊,然总发于夏秋之令,而春冬罕见是病,以立谓六淫俱伤,岂不贸贸哉!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噤口痢
属性: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今不食者,缘于脾家湿热,壅塞胃口而然;又 
有误服利药,犯其胃气者;止涩太早,留邪于中者;脾胃虚寒,湿邪干犯者;气机闭塞,热邪阻隔者;秽 
积在下,恶气熏蒸者;肝木所胜,乘其脾胃者;又有宿食不消者,水饮停蓄者,皆能使人噤口也。拟用 
调中开噤法,随证加减,缓缓服之,冀其有效。然噤口之因,非审其脉不能明晰,如右部浮濡沉细,或缓怠 
无力,胃虚也;洪大急滑,火热也;浑浑浮大或浮弦,浊气上壅也;沉而滑,或右涩滞,宿食停积也;迟 
细者,胃寒也;弦急者,木胜也。细别其脉而治之,更为确当。倘或绝不思食,下痢无度,不可治也,惟 
有独参汤合陈廪米浓煎频服,幸冀万一耳。 
孔以立曰∶予尝治噤口痢,以藕汁煮熟稍和砂糖频服,兼进多年陈米稀糜,调其胃气必效,即石莲子之意 
也。古治噤口痢多有用黄连者,苦而且降,不能升提,非胃虚所宜。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 
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非比初痢噤口,尚有浊气可破,积滞可驱,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 
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但得胃气一复,饮食稍进,便宜独参汤,略加 
陈皮,或制香附,缓缓调补,兼行气滞,方为合剂。如茯苓之淡渗,木香之耗气,干葛之行津,皆当屏除也。 
江诚曰∶斯论超出乎众,谓初痢之噤口,宜以苦燥;久则 
胃虚,必以大剂参术为君,苦燥之黄连,又在禁用,此洵为治噤口不易之良法也。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水谷痢
属性: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圊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 
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健运,寒则不能消化也,当用暖培卑监法治之。亦有因风木克土,土虚不运者,宜 
本法内加白芍、防风;有因劳役过度,脾阳困顿者,加黄 、荷叶;有因下焦无火,不能熟腐者,加 
故纸、吴萸;有因痢后中虚,饮食停积者,加陈皮、楂肉。然痢疾总不离乎脾胃为病,或木胜,或火衰,当 
按法加减治之,自然应手耳。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休息痢
属性:下痢屡发屡止,久而不愈,面色痿黄,脉形濡滑者,为休息痢也。多因止涩太早,积热未尽,或不能 
节饮食,戒嗜好,所以时作时止也。亦有过服寒凉而致者,肝脾内伤而致者,元气下陷而致者,肾虚不固而 
致者,皆当审其因而分治之。拟用调中畅气法,俾其气机得畅,则积热自清,中州得调,则脾胃自复。 
倘或腹中隐痛,宜加吴萸、姜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缠绵,当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门重坠, 
更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虚滑不禁,再入骨脂、龙骨,以固下焦之脱。凡一切 
之药,不应手者,当细辨其脉象,若脉沉实,虽日远仍当攻下,切宜辨确,勿可误也。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五色痢
属性:《金鉴》云∶五色痢者,五色脓血相杂而下也,若有脏腑尸 
臭之气则凶。因于用止涩太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伤脏气也。用一切补养之药不应,则可 
知初病非涩之太早,即下之未尽也。诊其脉若有力,虽日久仍当攻也。 
《医通》曰∶患五色痢者,良由脏腑之气化并伤,是以五色兼见。然古人皆言肾病,以肾藏精之室, 
所居之位,最下最深,深者既病,其浅而上者,安有不病之理,精室既伤,安能任蛰藏之令乎?仲景以五液 
注下,脐筑痛,命将难全也。夫以精室受伤,五液不守之患,须知益火消阴,实脾堤水,兼分理其气,使 
失于气化之积,随之而下,未失气化之精,统之而安,诚不出乎此法。 
丰按∶二论诚痢门之要旨。前言止涩太早,滞热未尽;后言脏腑之气化并伤,归于肾病。合而论之,斯 
疾有虚有实,分别治之,庶乎稳妥。如初起者为实,日久者为虚,里急后重者为实,频频虚坐者为虚,脉实 
有力者为实,脉虚无力者为虚。虚则宜补,以补火生土法治之;实则宜泻,以清痢荡积法治之。 

卷之三
拟用诸法
属性:x培中泻木法x∶治伏气飧泄洞泄及风痢。 
白术(二钱,土炒) 白芍(一钱,土炒) 陈广皮(一钱) 软防风(一钱) 
白茯苓(三钱) 粉甘草(五分) 炮姜炭(八分) 吴萸(八分,泡) 
加新荷叶一钱,煎服。 
术、芍、陈、防四味,即刘草窗先生治痛泻之要方,用之为君,以其泻木而益土也。佐苓、甘培中 
有力,姜炭暖土多功,更佐吴萸疏其木而止其痛,荷叶升其清而助其脾。 
x补火生土法x∶治飧泄洞泄,命门无火,久泻虚痢。 
淡附片(八分) 肉桂(六分,细锉分冲) 菟丝子(一钱) 破故纸(一钱) 
吴茱萸(八分,泡) 益智仁(一钱) 苏芡实(二钱) 
加莲子肉十粒入煎。 
下焦无火,不能熏蒸腐化,致泻完谷,故以桂、附辛甘大热,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菟丝、故纸,温补 
其下;吴萸、益智,暖其下复暖其中;中下得其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