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9章

528-时病论-第19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逆,则潜伏之湿痰,随气而逆,遂成痰嗽之病矣。其脉必见弦滑,或见微紧,右寸关必较余部不调,舌苔 
白润,胸次不舒,痰白而稀,口不作渴,此皆秋湿伏气之见证也。理当治脾为主,渗湿化痰为佐,宜以加味 
二陈法治之。如有恶寒发热者,再加苏梗、前胡;气喘者,加之旋复、苏子,当随其证而损益之。 
或问∶作嗽之病,四时皆有。今观是篇,独发于冬,他时之嗽,因何勿论耶?答曰,子不观本论中, 
原有风、寒、暑、热皆能致之之说,四时都有咳嗽之病也。曰∶何不分而论之。曰∶前之风温、风热、风寒、 
冒风、暑咳、秋燥,以及后之冬温条中,皆有咳嗽之证。若重复而论之,能不令人心厌乎?是论专 
言伏气酿痰致嗽,而风、寒、暑、热致嗽者,可毋重赘耳。 

卷之七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干咳
属性:干咳者,乏痰而咳逆也。此因秋分之后,先伤乎燥,燥气内侵乎肺,当时未发,交闭藏之令乃发,斯为 
金寒水冷之咳也。前论秋燥条中,是为燥之新邪;此论干咳,是为燥之伏气。其证咳逆乏痰,即有痰亦清 
稀而少,喉间干痒,咳甚则胸胁引疼,脉沉而劲,舌苔白薄而少津,当用温润辛金法治之。如胸胁痛 
者,可加旋复、橘络;咳逆艰难者,再加松子、款冬。咳剧震动血络,喉痛吐红,脉转沉滑,或沉数,此 
燥气已化为火也,当用清金宁络法治之。如咳逆气短,甚则有汗,咽喉干燥者,当用金水相生法治之。蹉跎失 
治,最易延为痨损,可不谨欤! 
或问曰∶曾见《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训。今先生只列痰嗽、干咳为二门,不及脏腑等咳, 
毋乃遗漏乎?曰∶是书专论四时之咳,如春令风温之咳,夏令暑热之咳,秋令秋燥之咳,冬令冬温之咳。 
其实五脏六腑之咳,不过就其见证而分。如胸疼喉痛为心咳,两胁下痛为肝咳,右 痛引肩背为脾 
咳,喘急咳血为肺咳,腰背相引而痛为肾咳。又有小肠咳者,咳而失气也;胆咳者,咳呕苦水也;胃咳者, 
咳而欲呕也;大肠咳者,咳而遗屎也;膀胱咳者,咳而遗溺也;三焦咳者,腹满而 
不食也;此皆《内经》分脏腑之咳也。念莪先生已分条治之,兹不复赘。 

卷之七
拟用诸法
属性:x加味二陈法x∶治痰多作嗽,口不作渴。 
白茯苓(三钱) 陈广皮(一钱) 制半夏(二钱) 生甘草(五分) 生米 
仁(三钱)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加生姜二片、饴糖一匙为引。 
苓、陈、夏、草,即二陈汤也。汪 庵曰∶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 
则痰降,故以陈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 
为佐也。拟加米仁助茯苓以去湿,杏仁助陈皮以利气,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有 
因痰致嗽者,宜施此法。 
x温润辛金法x∶治无痰干咳,喉痒胁疼。 
紫菀(一钱,蜜水炒) 百部(一钱,蒸) 松子仁(三钱) 款冬花(一钱 
五分) 叭达杏仁(二钱,去皮尖用) 陈广皮(一钱,蜜水炒) 
加冰糖五钱为引。 
肺属辛金,金性刚燥,所以恶寒冷而喜温润也。紫菀温而且润,能畅上焦之肺。百部亦温润之性,暴咳 
久咳咸宜。更加松子润肺燥,杏仁利肺气。款冬与冰糖,本治干咳之单方。陈皮用蜜制,去 
其燥性以理肺。肺得温润,则咳逆自然渐止。 
x清金宁络法x∶治燥气化火,喉痛咳红。 
麦冬(三钱,去心) 肥玉竹(二钱) 北沙参(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细生地(三钱) 旱莲草(三钱) 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此治燥气化火刑金劫络之法。麦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参、元参,润其肺金。细地、旱莲,宁其 
血络。盖血藏肝脏,故加冬桑叶以平其肝。肺气上逆,故加枇杷叶以降其肺。使肺 
气得降,肝血得藏,则咳逆吐红,均可定矣。 
x金水相生法x∶ 

卷之七
备用成方
属性:x泻白散x∶治肺经有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等证。 
桑白皮 地骨皮 粉甘草 粳米 
水煎,温服。 
x清肺饮x∶治痰气上逆,而作咳嗽。 
杏仁 贝母 茯苓 橘红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加姜煎,食远服。 
x琼玉膏x∶治干咳嗽。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封,水煮半日。白汤化服。 
x丹溪咳血方x∶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飞) 栝蒌(去油) 海石 栀子 诃肉 
等分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x千金久嗽方x∶治长久咳嗽神效。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则止。每含如枣大一丸,日三服。 
x二陈汤x∶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惊悸。 
茯苓 制半夏 陈皮 甘草 
加生姜,煎服。 
x景岳六安煎x∶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杏仁 白芥子 
加生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丰按∶以上诸方,通治咳嗽。然而咳属肺,嗽属脾,前于痰嗽干咳门中,已详辨矣。须 
知前五方多润肺之品以治咳,后二方多理脾之品以治嗽,若此分疗,治无不中。 

卷之七
临证治案
属性:x伏湿作嗽认为冬温x 
鉴湖沈某,孟冬之初,忽患痰嗽,前医作冬温治之,阅二十余天,未能奏效。延丰延医,右部之脉 
极滞,舌苔白滑,痰多而嗽,胸闭不渴。丰曰∶此即《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 
病,非冬温之可比也。冬温之病,必脉数口渴,今不数不渴者非。冬温治在乎肺,此则治在乎脾,张冠李 
戴,所以乏效。遂用加味二陈法去米仁一味,加苏子、芥子治之。三剂而胸开, 
五剂而痰嗽减,后用六君子汤增损,获全愈矣。 
x伏湿致嗽x 
南乡张某,左脉如平,右关缓滞,独寸口沉而且滑,痰嗽缠绵日久,外无寒热,内无口渴。前医用 
散不效,改补亦不见功。不知此证乃系伏湿酿痰,痰气窜肺而致嗽,即经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当 
理脾为主,利肺为佐,即以制夏、化红、茯苓、煨姜、杏仁、绍贝、苏子、甘草治之。约服三、四剂,痰嗽遂 
减矣。后循旧法出入,调治旬日而安。 
x痰嗽补脾取效x 
城南程某,患嗽月余,交冬未愈,始延丰诊。诊得脉形沉弱而滑,舌体无荣,苔根白腻,神气疲倦,饮 
食并废。丰曰∶此赋禀素弱,湿袭于脾,脾不运化,酿痰入肺所致。以脾湿为病本,肺痰为病标,即先哲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当补脾为主。程曰∶风痰在肺,补之恐增其闭。即出曾服 
十余方,皆是荆、防、枳、桔、杏、贝、苏、前等品。丰曰∶此新感作嗽之药,与之伏气,理当枘凿。即用 
六君加玉苏子,生米仁治之,服五剂神气稍振,痰嗽渐疏,继进十余剂,方得全愈。 
江诚曰∶痰嗽之证,须知有新感,有伏气。新感之脉必多浮,伏气之脉必多沉。新感之嗽,必兼鼻塞 
声重,头痛发热;伏气之嗽而无诸证也。凡伏气之证,法当宣气透邪。前医以荆、防、枳、桔反未臻效,而吾 
师用六君补气,苏子降气,米仁渗湿,而反效者何也?盖由风、寒、暑、湿潜伏者,固宜透发,惟此则 
不然。当知湿气未成痰之先,可以透发,既成痰之后,焉能向外而解耶?因痰之源在脾,故用六君子扶脾以 
去其湿,而化其痰∶苏子降气,毋使其痰上袭于肺;米仁渗湿,毋使其湿再酿成 
痰。倘用宣提之方,则痰益袭于肺,而嗽更无愈期矣。 
x燥气伏邪作咳x 
括苍冯某,阴虚弱质,向吃洋烟,约干咳者,约半月矣。曾经服药未验,十月既望,来舍就医。两寸之 
脉极数,余部皆平。丰曰∶据此脉形,当有咳嗽。冯曰∶然。曾服散药未效何?丰曰∶散药宜乎无效,是 
证乃燥气伏邪之咳,非新感风寒之咳,理当清润肺金,庶望入彀。遂用清宣金脏法去兜铃、杷叶, 
加甘菊、梨皮。服一剂,减一日,连服五剂,咳逆遂屏。后归桑梓,拟进长服补丸。 
x燥气刑金致使咳红x 
鄂渚阮某之外家,干咳喉痛,缠绵匝月,始延丰治。未诊即出前方阅之,初用辛散之方,后用滋补之药, 
不但罔效,尤增咳血频频。细诊其脉,左部缓小,右部搏指,舌尖绛色而根凝黄。 
此属燥之伏气,化火刑金,虽干咳吐红,真阴未损。前以辛散治之固谬,以滋补治之亦非,斯宜清畅其肺,以 
理其燥,肺得清肃,则咳自平,而血不止自止。即用桑叶、杏仁、兜铃、浙贝、栀皮、杷叶、蒌壳、梨皮, 
再加橄榄为引。请服三煎,忌食煎炒之物,服下稍知中 ,继进三剂,遂获全可。 
x阴虚之体伏燥化火刑金x 
古黔刘某妇,素吸洋烟,清 弱体,自孟冬偶沾咳逆,一月有余,未效来商丰诊。阅前所用之药,颇为 
合理,以桑、菊、蒌、蒡、杏、苏、桔、贝等药,透其燥气之邪。但服下其咳益增,其体更怠,昼轻夜剧, 
痰内夹杂红丝,脉形沉数而来,舌绛无苔而燥。丰曰∶此属真阴虚损,伏燥化火刑金之候也。思金为水之 
母,水为金之子,金既被刑,则水愈亏,而火愈炽。制火者,莫如水也,今水既亏,不能为母复仇。必须 
大补肾水,以平其火,而保其金。金得清,则水有源,水有源,则金可保,金水相生,自乏燎原之患。倘或见 
咳治咳,见血治血,即是舍本求末也。丰用知柏八味除去山萸,加入阿胶、天、麦,连进五剂,一如久旱逢 
霖,而诸 尽屏却矣。 

卷之八
冬伤于寒大意
属性:经曰∶冬伤于寒。谓交立冬之后,寒气伤人。其能固密者,何伤之有?一有不谨,则寒遂伤于寒水之经, 
即病寒热无汗,脉来浮紧,名曰伤寒是也。一交春令,便不可以伤寒名之。然冬令受寒,有浅深之别焉,深 
者为中,浅者为冒。盖中寒者,寒邪直中于三阴之里,故有吐泻腹痛,急宜热剂祛寒。冒寒者,寒邪冒于躯 
壳之外,则有寒热身疼,不难一汗而愈。伤寒、中寒、冒寒,略述其概。犹有冬温之证,不可不详。冬温者,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是也。宜用辛凉之法,慎勿误用麻、桂、青龙,若误用之, 
必变证百出矣。此四者,乃冬时即病之新感也,倘受微寒微温之气,当时未发,必待来春而发者,便是伏气 
之病,须别诸温而治之。 
或问曰∶曾见东垣之书,已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先生拾前人之唾余,竟以为独开生面之创,欺人 
乎?抑亦自欺之甚也?答曰∶子言过矣!丰亦见《此事难知》之内,有论四篇,所云都是五行生克有余不足, 
所胜所不胜之理,其义难明,诚难知之书也。丰今分论八篇,以为时证提纲,其理透彻,阅 
者易知,明出冬伤于寒之新感,所见何证;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伏气,所见何证;一一详明,了如指掌。 
与东垣之论,意思悬殊,何尝拾其唾余,以为己出耶!此犹应试,共一题目,而文本 
实不雷同,奚敢欺人复自欺耳!然乎否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