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7章

528-时病论-第17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脏腑之内,肌肤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术、苍、朴、夏之属之健脾燥湿,譬如些微之湿,以灰土糁之, 
则湿自燥也。湿气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二苓、车、泻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 
浍,非疏通其窦不达也。学人能于斯理玩熟,则治湿之法,必中鹄矣。 
丰按∶此论可为治湿之提纲,医者勿忽!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中湿
属性:中湿者,即类中门中之湿中也。盖湿为阴邪,病发徐而不骤。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 
饮内留,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搏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与中风之证,亦颇相似, 
但其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且无口眼 斜不仁不用之各异,此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昏冒之证 
也。宜以增损胃苓法去猪苓、泽泻、滑石,加苏子、制夏、远志、 
菖蒲治之。倘有痰筑喉间,声如鼎沸,诚有须臾变证之虞,可加苏合香丸,分为两次冲服。倘得 
痰平人省,始有转机,否则不可救也。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冒湿
属性: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初受其气者,似乎有物蒙之,以致 
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缓之象。宜用宣疏表湿法取其微汗,仿嘉言贵徐不贵骤之意,俾其湿 
邪还表而解,毋使其由表而入于里。倘或脘中痞闷,微热汗少,小便短赤,是湿邪已入于里也。宣疏 
之剂,又不相宜,宜改通利之方,自然中的。伤湿条内,须参阅之。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湿热
属性:贾氏曰∶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若此论之,湿热之证,在长夏而不在秋,岂非与《内经》 
之“秋伤于湿”不合耶?细思之,斯二句书,不重夏秋二字,当重在热凉二字也。盖热蒸则湿,凉胜则燥,理 
固然矣。即如立秋处暑之令,炎蒸如夏,患者非秋湿,即秋暑。其实秋令之湿热,亦必夹之秋暑也。 
考湿热之见证,身热有汗,苔黄而泽,烦渴溺赤,脉来洪数是也,当用通利州都法治之。如大便秘结,加栝 
蒌、薤白,开其上以润其下。如大便未下,脉形实大有力者,是湿热夹有积滞也,宜本法 
内加元明粉、制大黄治之。 
或问曰∶先贤尝谓暑必夹湿,今先生谓湿热夹暑,有是说乎?答曰∶小暑之节,在于相火之后,大暑之 
气,在于湿土之先,故先贤有暑必夹湿之训也。丰谓湿热夹暑,专在大暑至白露而言。盖 
斯时湿土主气,暑气渐退,湿令方来,而湿甚于暑 
者,故谓之湿热夹暑也。又问曰∶章虚谷录薛生白湿温之条,加之注解,统以湿温称为湿热。今先生分门而 
论者何也?曰∶湿体本寒,寒湿可以温散;酝酿成热,热湿可以清通。惟湿温不热不寒,最为难治,断不可 
混湿温为湿热,理当分列湿热湿温为二门。又问曰∶湿热致病者多,何略而弗详乎?曰∶因湿致病者,固属不 
少,如肿满、黄胆、淋浊等证,诸先贤皆早详于杂证之书,是编专论时病,毋庸迭赘可耳。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寒湿
属性: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盖因先伤于湿,又伤生冷也。夫寒湿之证,头有汗而身无汗,遍身拘急而痛, 
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脉缓近迟,小便清白,宜以辛热燥湿法治之。毋使其酝酿成温,而成湿温之病,温 
甚成热,而成湿热之病;又毋使其变为痰饮,伏而不发,交冬发为咳嗽之病。由是观之,可不速罄其湿乎!须 
知寒湿之病,患于阳虚寒体者为多,辛热燥湿之法,未尝不为吻合。湿热之证,患于阴虚火体者为多,此法又 
宜酌用耳。贸贸者,不别病之寒湿热湿,体之阴虚阳虚,一遇 
湿病,概投通利之方,若此鲁莽,未有不误人者也。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湿温
属性:湿温之病,议论纷纷,后学几无成法可遵。有言温病复感乎湿,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乃在乎春。 
有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有言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 
暑病之偏于湿者,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末秋初。细揆三论,论湿温在夏末秋初者,与《内经》 
秋伤于湿之训,颇不龃龉;又与四之气大暑至白露,湿土主气,亦属符节;当宗夏末 
秋初为界限也。所有前言温病 
复感于湿,盖温病在春,当云温病夹湿;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病在夏,当云中暑夹湿;皆不可以湿 
温名之。考其致病之因,良由湿邪踞于气分,酝酿成温,尚未化热,不比寒湿之病,辛散可瘳,湿热之病, 
清利乃解耳。是病之脉,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故难以一定之脉,印定眼目也。其证始 
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宜用清宣温化法去连翘,加浓朴、豆卷治之。 
倘头痛无汗,恶寒身重,有邪在表,宜用宣疏表湿法,加葛、羌、神曲治之。倘口渴自利,是湿流下焦,宜本 
法内去半夏,加生米仁、泽泻治之。倘有胫冷腹满,是湿邪抑遏阳气,宜用宣阳透伏法去草果、蜀漆,加陈 
皮、腹皮治之。如果寒热似疟,舌苔白滑,是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如或失治,变为神昏谵语, 
或笑或痉,是为邪逼心包,营分被扰,宜用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元参、生地治之。如撮空理线,苔黄 
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此湿热化燥,闭结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以生军易熟军,更加枳壳,庶几攻 
下有力耳。倘苔不起刺,不焦黄,此法不可乱投。湿温之病,变证最多,殊难罄述,宜临证时活法可也。 

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
秋燥
属性:推六气之中∶燥金主气,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于秋分之后,所以谓秋不遽燥,确与气运 
相合也。沈目南云∶《性理大全》谓燥属次寒,奈后贤悉谓属热,大相径庭。如盛夏暑热炎蒸,汗出 ,肌 
肉潮润而不燥也。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干槁而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谓 
属热者非矣。丰细玩之,诚非谬也。凡治初患之燥气,当宗属凉拟法。夫秋燥之气,始客于表,头微痛,畏 
寒咳嗽,无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温平燥法治之。若热渴有汗,咽喉作 
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宜本法内除去苏、荆、桂,芍,加元参、麦冬、牛蒡、象贝治之。如咳嗽胸疼, 
痰中兼血,是肺络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东参、五味,加西洋参、旱莲草治之。如诸证一无,惟 
腹作胀,大便不行,此燥结盘踞于里,宜用松柏通幽法治之。总而言之,燥气侵表,病在乎肺,入里病在 
肠胃,其余肝燥肾燥,血枯虚燥,皆属内伤之病,兹不立论。 
或问曰∶先生遵喻氏《秋燥论》中秋不遽燥,燥气行于秋分以后之说,殊未见《医醇KT 义》中,论 
之最详,又明出喻氏之谬,既谓燥气行于秋分以后,而秋分以前四十五日,全不关于秋燥矣,故云初秋尚热, 
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此诚是振聋发 之语,先生曷不遵之为龟鉴耶?答曰∶子不知六 
气循环,亦疑喻氏之谬,不察大寒至惊蛰,主气风木;春分至立夏,主气君火;小满至小暑,主气相火;大 
暑至白露,主气湿土;秋分至立冬,主气燥金;小雪至小寒,主气寒水。此年年之主气,千古不易。由是而推, 
则燥金之令,确在乎秋分而至立冬,而秋分以前之白露、处暑、立秋四十五日,犹是湿土主气,岂可 
误为燥气乎?子以为然否?或唯唯而退。 
程曦曰∶论燥气者,首推嘉言,其次目南与鞠通也。嘉言论燥,引大易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 
乃论燥之复气也。目南所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乃论燥之胜气也。至鞠通论燥,有胜气复气,与正化对化, 
从本从标之说,可为定论,乃曰∶如仲景用麻、桂、姜、附,治寒之胜气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 
病也。白虎、承气,治寒之复气也,治寒之对化也,治塞之标病 
也。能于此理悟通,则燥气之胜复正对本标,亦皆了然于胸中矣。 
江诚曰∶人皆知温为热,而不知燥为凉。以燥为热者,盖 
因燥字从火之弊耳。试问既以燥为热,曷不以温字从水而为 
寒乎?不知四时之令,由春温而后夏热,由秋凉而后冬寒,目 
南先生引《性理大全》之说,谓燥属凉,真所谓千载迷津,一朝点破耳。 

卷之六
拟用诸法
属性:x辛散太阳法x∶(见前) 
x通利州都法x∶(见前) 
x增损胃苓法x∶(见前) 
x宣疏表湿法x∶治冒湿证,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 
苍术(一钱,土炒) 防风(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 陈 
皮(一钱五分) 砂壳(八分) 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湿之法也。君以苍术、防、秦,宣疏肌表之湿。被湿所冒,则气机遂滞,故臣以藿、陈、砂壳, 
通畅不舒之气。湿药颇燥,佐以甘草润之。湿体本寒,使以生姜温之。 
x辛热燥湿法x∶治寒湿之病,头有汗而身无汗,遍身拘急而痛。 
苍术(一钱二分,土炒) 防风(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羌活(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二分) 草豆蔻(七分) 干姜(六分) 
水煎服。 
法中苍、防、甘草,即海藏神术散也,用于外感寒湿之证,最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湿于表; 
草蔻、干姜,燥湿于里。诸药皆温热辛散,倘阴虚火旺之体,勿可浪投。 
x清宣温化法x∶(见前) 
x宣透膜原法x∶(见前) 
x宣阳透伏法x∶(见前) 
x祛热宣窍法x∶(见前) 
x润下救津法x∶(见前) 
x苦温平燥法x∶治燥气侵表,头微痛,畏寒无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陈橘皮(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荆芥 
穗(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蜜水炒) 白芍(一钱,酒炒微焦) 前胡(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凡感燥之胜气者,宜苦温为主。故以橘、杏、苏、荆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训“燥淫 
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证,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 
得宣畅,则燥气自然解耳。 
x金水相生法x∶ 
x松柏通幽法x∶治燥结盘踞于里,腹胀便闭。 
松子仁(四钱) 柏子仁(三钱) 冬葵子(三钱) 火麻仁(三钱) 苦桔 
梗(一钱) 栝蒌壳(三钱) 薤白头(八分) 大腹皮(一钱,酒洗) 
加白蜂蜜一调羹冲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润肠之功非小,较硝、黄之推荡尤稳耳。丹 
溪治肠痹,每每开提上窍,或以桔梗、蒌、薤开其上复润其下。更加大腹宽其肠,白 
蜜润其燥,幽门得宽得润,何虑其不通哉。 

卷之六
备用成方
属性:x羌活胜湿汤x∶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羌活 独活 川芎 本 蔓荆子 防风 甘草 
水煎服。 
x平胃散x∶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者。 
苍术 陈皮 浓朴 甘草 
为末,姜汤下。 
x除湿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