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3章

528-时病论-第13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速愈。倘秋时炎蒸于夏,而内并无伏气,其见证与阳暑相似者,名曰秋暑。此二证皆在乎秋,今附 
论于斯,盖恐误为疟治耳。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暑疟
属性:暑疟者多因长夏纳凉,感受阴暑,暑汗不出,则邪遂伏于 
内,直待秋来,加冒凉气而发。先贤云∶暑气内伏者,阴气也;秋凉外束者,阴邪也;新邪与卫气并居,则 
内合伏暑,故阴阳相搏而疟作矣。其证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弦象,或洪或软,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凛, 
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治宜清营捍疟法治之,如渴甚者,麦冬、花粉佐之。凡疟连日而 
发者则病浅,间日而发者则病深,间二日而发者则愈深矣。渐早为轻,因正气胜而外出;渐晚为重,因邪气 
胜而内入。初起多实,宜以祛邪为先;患久多虚,宜以养正为主。医者须分浅 
深轻重虚实新久而治之,则庶几投剂有效耳。 
张景岳曰∶伤暑为疟,何谓阴邪?盖阳暑伤气,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留藏不去者,惟阴 
暑耳,以其无汗也。故凡患疟者,必因于盛暑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浴以凉水,或澡于河流,或过 
食生冷,壮者邪不能居,未必致病,怯者蓄于营卫,则所不免。但外感于寒者多为疟,内伤于寒者 
多为痢,使能慎此二者,则疟痢何由来也。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风疟
属性: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金鉴》谓∶风疟∶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据此二说而论,是证之因, 
亦由长夏先受阴暑,至秋感风而发也。然而有暑无风惟病暑,有风无暑惟病风,必风暑合邪,始成疟病。此 
虽与暑疟得病之因无异,发病之时亦同,但其见证,自有攸分,不可以不辨也。盖风疟之为病,寒少热多,不 
似暑疟恶寒壮热,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凛。风疟则头疼自汗出,不似暑疟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 
退。风疟之脉,弦而兼浮,不似暑疟,脉象纯弦,或洪或软,若此分别,投剂自合拍耳。初宜辛散太阳法去羌 
活,加秦艽治之,必俟寒热厘清,始可进和解之法。总当细审其因,可散则 
散,可和则和,可补则补,可截则截,全在临时活法耳。 
江诚曰∶细观暑疟、风疟,皆由长夏感受阴暑,并发于秋, 
但暑疟因秋凉所触,风疟因秋风所触,以此别之,毫厘无谬。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寒疟
属性:寒疟者,缘于先受阴寒,或沐浴之水寒,寒气伏于肌腠之中,复因外感邪风触之而发。正合经云∶寒 
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盖寒疟之脉证,弦紧有力,寒长热短 
,连日而发,或间日而发,发时头痛微汗,或无汗干热。此当遵古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拟用 
辛散太阳法治之。如寒热按时而至,方可继进和解,今人不别何经,动手概用小柴胡汤,则误甚矣。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湿疟
属性:湿疟之证,因于久受阴湿,湿气伏于太阴,偶有所触而发。发则恶寒而不甚热,脉象缓钝而不弦,一身 
尽痛而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者是也。俗谓脾寒,大概指是证耳。此宜宣透膜原法,使其邪化疟除,但 
辛燥之剂,于阴亏热体者,须酌用之。阳虚寒体者,更可加老蔻、干姜。所有断截之法,不宜早 
用,用之非变膨鼓,即成疟母之 。疟证殊多,总宜分别而治。 
江诚曰∶寒疟因寒水伏于肌腠,湿疟因湿气伏于太阴,斯 
二疟夏秋皆有,非比暑疟、风疟,受于夏天,发于秋令也。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温疟
属性:经谓∶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至春不发,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 
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又谓∶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 
温疟。温疟之证,先热后寒,其脉阳浮阴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宜清凉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 
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宜清热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 
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此与香岩论温病,当刻刻护阴之说,不相悖也。凡 
有变证,仿春温、风温、温病、温毒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温疟得之于冬,发之于夏,何不列于温病之门,或附于热病之后,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 
就温字而言,当列于彼,就疟字而论,当附于此,欲使学人,知诸疟有先热后寒,有先寒后热,有寒多热少, 
有寒少热多,有独热不寒之各异也。又问∶《金匮》论温疟,谓身无寒但热,今先生论中谓先热 
后寒,得毋有违仲景乎?曰∶先热后寒者,遵《内经》之训也。《金匮》谓无寒但热,定系传写之讹。殊 
不知但热无寒,乃瘅疟也,不可不为分辨。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瘴疟
属性:瘴疟之证,岭南地方为多也。乃因天气炎热,山气湿蒸,多有岚瘴之毒,人感之者,实时昏闷,一身 
沉重,或寒甚热微,或寒微热甚,亦有迭日间日而作者,亦有狂言妄语者,亦有口喑不言者。揆其诸证,初 
起之时,邪必郁于气分,甚则血瘀于心,涎聚于脾。先宜宣窍导痰法,探吐其痰,然后辨其轻重表 
里为要。其轻者在表,宜用芳香化浊法加草果、槟榔;其重者在里,宜用和解兼攻法为治。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瘅疟
属性: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 
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丰按∶《素问》谓肺素有热;又谓气内藏于心。《金匮》亦谓邪气内藏于心而未及肺。合而论之, 
似异而实同也。盖肺心皆居膈上,主乎阳位,阳气盛,故但热而不恶寒。石顽注《金匮》云∶少气烦冤者, 
肺主气,肺受火邪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 
者,阳盛则邪气内藏,而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火盛则肌肉烁也。治瘅疟惟宜白虎,盖白虎专于 
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于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烦冤者乎?据此而观,不但病在肺心,亦 
且兼之胃病。嘉言意用甘寒,亦属非谬,真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窃思阳气盛则阴益伤, 
拟用甘寒生津法,庶几针芥。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牝疟
属性:《金匮》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赵以德不辨鱼鲁,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为邪伏于心, 
心为牡脏,即以寒多热少之疟,名为牡疟。二公皆以牝疟为牡,又皆谓邪藏于心。石 
顽已正其非,堪为来学之圭臬也。乃曰∶若系邪气内藏于心, 
则但热而不寒,是为瘅疟。此则邪气伏藏于肾,故多寒而少热,则为牝疟。以邪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 
故作外寒。患斯证者,真阳素虚之体为多,缘当盛夏之时,乘凉饮冷,感受阴寒,或受阴湿,其阳不能制阴邪 
之胜。故疟发时,寒盛热微,惨戚振栗,病以时作,其脉必沉而迟,面色必淡而白。宜以宣阳 
透伏法治之,因寒者姜、附为君,因湿者苍、果为主,日久不愈,温补之法为宜。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痰疟
属性:痰疟者,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腻,郁结成痰;或素系痰体,其痰据于太阴脾脏,伏而不发,一旦外感凉风, 
痰随风起,变为疟病矣。初发之时,头痛而眩,痰气呕逆,寒热交作,脉来弦滑之象。古谚云∶无痰不作疟, 
岂不然乎?宜以化痰顺气法,加草果、藿香治之。如昏迷卒倒者,宜以宣窍导痰法,加浓朴、草 
果、苏合香丸治之。肥盛之人,痰药更宜多用。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食疟
属性:食疟者,即胃疟也。因于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一有不谨,则外邪冒之,遂成疟 
疾矣。其证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噫气恶食,食则吐逆,胸满腹胀,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宜 
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脉迟滞,必兼寒也,可加干姜、白蔻。如脉缓钝者,必兼湿也, 
可加半夏、茯苓。食疟之证,兼寒兼湿为多,法当分治。 
或问曰∶介宾之书,谓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据此而论,痰食是为兼 
证,今先生专列痰疟、食疟之门何也?丰曰∶素来痰体,加感凉风而致疟者,以痰为本,故曰痰疟。饮食 
停积,加受外邪而致疟者,以食 
为本,故曰食疟。如前所论暑、风、寒、湿、温、瘴、瘅、牝等疟,倘有头眩呕逆脉滑者,是痰为兼证也; 
噫气恶食脉紧者,是食为兼证也,遂不能以痰疟、食疟名之。本证兼证,讵可以不辨哉!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疫疟
属性:疫疟之为病,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袭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达,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寒热 
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无定期也。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是为疫疟也。盖疫者役 
也,若役使然,大概沿门合境,长幼之疟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竟不必拘于一定之见证,当随时 
令而治,此司天运气之所宜考也,拟以宣透膜原法为主。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鬼疟
属性:鬼疟者,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恶梦多端,时生恐怖,言动异常,脉来乍大乍小者是。俗云夜发 
为鬼疟者非。独有通一子谓无鬼疟,不啻阮瞻一流人也。丰历见之,患是证者,都系体弱属阴之人,而强壮 
属阳之体,无一患者。古云∶壮士不病疟,殆指鬼疟而言。拟用驱邪辟祟法治之……。 
程曦曰∶(佚)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虚疟
属性:元气本虚,感邪患疟,名虚疟也。其证寒热交作,自汗倦卧,饮食并减,四肢乏力,脉象举按俱弦, 
寻之则弱,宜以补气升阳法治之。又有久患疟疾,脾胃累虚,亦名虚疟也。盖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寒 
则洒洒,热则烘烘,脉象浮之则濡,按之则弱,此宜营卫双调法,则疟疾不截而自罢矣。倘有肢凉便 
泻者,均加附子、干姜。或吐涎不食者,并加砂仁、半夏。治虚疟之法,尽于斯矣。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劳疟
属性:劳疟者,因疟疾日久延为痨也。或因久病劳损,气血两虚而病疟也。或因劳役过度,营卫空虚而患疟也。 
脉象或软或弱,或小滑,或细数,发热恶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每遇小劳即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