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章

528-时病论-第1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时病论
作者:雷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2年  


自序
属性: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 
里、新、伏之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攻、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 
妄为投剂,鲜不误人。然从古至今,医书充栋,而专论时病者盖寡。丰因谨承先志,不惮苦口,而特畅其说焉。 
丰先君别署逸仙,好读书,喜吟咏,尝与武林许孝廉叶帆、龙邱余孝廉元圃、徐茂才月 酌酒赋诗,迭相 
唱和,着有《养鹤山房诗稿》,既而弃儒,从程芝田先生习岐黄术,遂行道龙邱。晚年曾集古人 
诸医书,汇为四十卷,名曰《医博》,又自着《医约》四卷,书中多有发前人之未发者,同人借抄者众,无 
不称善。咸丰十年春,邻居虞拱辰明经助资劝登梨枣,甫议刊而□□□□□□,仓皇出走,其书遂失。是时 
丰父子同返柯城,□□□,仍觅原书于借抄诸友处,使数十年心血所萃,不至湮没无传。乃未及两 
载,先君溘然长逝。噫!礼云∶“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耳。”丰求先君手泽而不可复得,清夜自思, 
未尝不泫然流涕,今仅留方案数百条,皆随侍时见闻所录,其中亦有论时病者,悉以授之从学程曦、江诚,细 
加详注,编成四卷,展诵之余,犹仿佛趋庭问答时也。因忆先君尝谓丰曰∶“一岁中杂病少 
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丰谨志之,至今耿耿不忘,嗟乎!自先 
君见背,又二十余年矣。丰历览诸家之书,引伸触类,渐有心得,每思出鄙论以问世,俾世之知我者以匡 
不逮,又自惭一介布衣,才同袜线,为大雅所讥,辄复中止,奈同志者固请时病之论,刺刺不休,爰不 
揣谫陋,将《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 
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全部纲领,兼参先圣后贤之训,成一书以塞责。首先论 
病,论其常也;其次治案,治其变也。窃谓能知其常,而通其变,则时病不难治矣,所望知时者按春温, 
夏热、秋凉、冬寒之候,而别新邪、伏气之 ,更审其体物理虚,而施散补之法,则 
医道虽难,能难其所难,亦不见为难,愿读是书者之无畏难也。是为序。 
x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中秋前一日三衢雷丰少逸氏题于养鹤山房x 


小序
属性:稿甫成,客有过而诮曰∶“子何人斯,积何学问,敢抗颜着书以问世,真所谓不知惭者矣!”丰笑而谢 
曰∶“吾乃一介布衣,未尝学问,成书数卷,聊以课徒,若云问世,则吾岂敢。”客曰∶“既云课徒,自仲 
景以前有羲、农、轩、伯,以后有刘、李、朱、张及诸大家之书,不下数千百种,就中堪为后学法程者,何 
可胜道,子必 焉着《时病论》以授受,尽子之道,亦不过一时医也,何许子之不惮烦耶?丰曰∶“由 
子之言,固非大谬,而以时医为轻,则又不然,丰请陈其说焉,子姑听之。夫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 
凉,冬时病寒,何者为正气,何者为不正气,既胜气复气,正化对化,从本从标,必按四时五运六气而分 
治之,名为时医。是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其何时而变,决其何时而解, 
随时斟酌,此丰时病一书所由作也。若夫以时运称时医,则是时至而药石收功,时去而方术罔验,病者之命, 
寄乎医者之运,将不得乎时者,即不得为医,而欲求医者,必先观行运,有是理乎?然则丰 
于斯道,业有二十余年,诚恐不克副时医之名也,子亦何病乎时医?”言未毕,客蹙然改容,恍然大悟,作 
而言曰∶“鄙人固陋,幸聆子言,昭然若发蒙矣。”客既退,因述问答之辞弁诸简 
端,并质之世之识时者,未知河汉丰言否也? 
x少逸山人识于养鹤山房x 


凡例
属性:一、是书专为时病而设。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故书中专论四时之病,一 
切温疫概不加载。倘遇瘟疫之年,有吴又可先生书在,兹不复赘。 
一、诸论皆本《内经》、诸贤之说,毫不杜撰。但内有先宗其论,后弃其方,或先驳其偏,后存其法, 
非既信又疑,盖欲择善而从。丰即偶有一得,亦必自载明白,俾阅者了然,并以寓就正之意。 
一、诸法皆丰所拟,乃仿古人之方稍为损益。所用诸药,佥细心参究,不敢随意妄用以误人。 
每法之后,又详加解释,俾学人知一药有一药之用。 
一、诸方悉选于先哲诸书,以补诸法所不及。但其中有过汗者过下者,偏寒偏热者,不得不附敝意于后, 
非丰之敢妄议古人,诚恐学人泥古方,医今病,不知化裁,致胶柱鼓瑟之诮。 
一、诸案系丰临证时所笔者。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 
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 
一、是书以《阴阳应象大论》八句经旨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总言之先圣之源,分论之后 
贤之本,余论附于卷末。 

卷之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属性: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训人有伏气之为病也。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 
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至春阳气开泄,忽因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又不因外邪而 
触发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 
辈。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何刘松峰、陈平伯诸公,皆谓并无伏气,悖经之罪,其何 
逭乎!据丰论春时之伏气有五∶曰春温也,风温也,温病也,温毒也,晚发也。盖春 
温者,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触发。风温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风而触发。温病者,亦由冬受微寒, 
寒酿为热,至来春阳气弛张之候,不因风寒触动,伏气自内而发。温毒者,由于冬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 
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发。晚发者,又由冬受微寒,当时未发,发于清明之后,较诸温病晚发 
一节也。此五者,皆由冬伤于寒,伏而不发,发于来春而成诸温病者,当辨别而分治之。 
程曦曰∶“推松峰与平伯,皆谓并无伏气,有由来也,一执 
《云笈七签》冬伤于汗之句,一执钱氏冬伤寒水之脏之文。殊 
不知两家只顾一面文章,全罔顾春伤、夏伤、秋伤之训,作何等解。思二先生天资高迈,亦受其蒙,不 
正其讹,反助其说,毋怪后之医者,统称暴感,恣用发散,羌、防、麻、桂,逼汗劫津,误人 
性命,固所不免,此不得不归咎于作俑之人也。”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春温
属性:考诸大家论春温者,惟嘉言与远公,精且密矣。嘉言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冬不藏精、春必 
病温又为一例,既伤于寒、且不藏精、至春同时并发,又为一例。举此三例,以论温病,而详其治。远公所 
论都是春月伤风之见证,分出三阳若何证治,三阴若何证治。观二家之论,可谓明如指掌。然宗嘉言 
不合远公,宗远公不合嘉言,反使后人无从执法。其实嘉言之论,遵经训分为三例,意在伏气;远公之论,皆 
系伤风见证,意在新感。总之春温之病,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 
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发焉,即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也。 
其初起之证,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脉息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 
辛温解表法为先;倘或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是 
温热深踞阳明营分,即宜清热解毒法,以保其津液也;如有手足螈 ,脉来弦数,是为热 
极生风,即宜却热息风法;如或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此邪 
窜入心包,即宜祛热宣窍法。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风温
属性:风温之病,发于当春厥阴风木行令之时,少阴君火初交之 
际。陈平伯谓春月冬季居多,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多风,风温之病,多见于此。其实大为不然。不知冬 
月有热渴咳嗽等证,便是冬温,岂可以风温名之!即按六气而论,冬令如有风温,亦在大寒一节,冬初二字, 
大为不妥。推风温为病之原,与春温仿佛,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 
少阴,劳苦之人,伏藏于肌腠,必待来春感受乎风,触动伏气而发也。其证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 
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或舌绛苔黄,神昏谵语,以及手足 
螈等证之变,皆可仿春温变证之法治之。 
或问曰∶因寒触动伏气为春温,初起恶寒无汗;因风触动为风温,初起恶风有汗。二病自是两途,岂可 
仿前治法?答曰∶新感之邪虽殊,伏藏之气则一。是故种种变证,可同一治。必须辨其孰为劳苦之辈,孰为 
冬不藏精之人,最为切要。试观病势由渐而加,其因于劳苦者可知;一病津液即伤,变证 
迭出,其因于冬不藏精者又可知。凡有一切温热,总宜刻刻顾其津液,在阴虚者,更兼滋补为要耳。又问∶ 
风温之病,曷不遵仲景之训为圭臬?今观是论,并未有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 
难出等证,岂非悖仲景之言以为医乎?曰∶此仲景论风温误治之变证也,非常证也。曰∶常 
证何?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常证也。又问∶平伯论风温一十二条,总称暴感时气,肺 
胃为病。鞠通杂于诸温条中,分治三焦。试问以平伯为然,抑亦以鞠通为然?曰∶总宜遵《内经》“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之论,庶乎宜古宜今。见肺胃之证,即为肺胃之病;见三焦之证,即为三焦之病。 
弗宜印定可也。又问∶春温、风温,皆有伏气为病。今时医每逢春令见有寒热咳嗽,并无口渴之证,便言 
风温,可乎?曰∶可。盖春令之风,从东方而来,乃解冻之温风也,谓风温者,未 
尝不可耳。其初起治法,仍不出辛凉解表之范围也。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温病
属性:尝谓介宾之书,谓温病即伤寒,治分六要五忌;又可之书,谓温病即瘟疫,治法又分九传,殊不知伤寒 
乃感冬时之寒邪,瘟疫乃感天地之厉气,较之伏气温病,大相径庭,岂可同日而语哉!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 
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 
外,表里皆热也。其证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者是也。此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 
风邪,初起之时,可以辛温辛凉;是病表无寒风,所以忌乎辛散,若误散之,则变证蜂起矣。如初起无汗者, 
只宜清凉透邪法;有汗者,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热在三焦也,宜以清凉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