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87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87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显而为裘。故其主狐貉。尔雅曰。狐、HT 
兽也。善变化。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 
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此总结上文。而言五运不及。则所胜之气。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惟 
淫胜而无和祥之德。以致子来复雠。灾反及之。胜微则复微。胜甚则复甚。此胜复之常气也。)发生之纪。是谓启陈。 
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 
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 
其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 
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岁木太过。是谓发生。启、开。陈、布也。布散阳和。发生万物之 
象也。土得其制化。故主疏泄。苍气、木气也。厥阴之上。风木治之。是以阳和布化于上。而阴气乃随于下也。生气有 
余。故万物感之而荣茂芳美。发散、木之政也。条舒、阳和之令也。掉眩巅疾、风气淫于上也。鸣、风木声也。靡、散 
也。启坼、即发陈之义。应春之气也。振拉摧拔、风之变易也。其谷之麻稻。畜之鸡犬。果之李桃。色之青黄白。味之 
酸甘辛。虫之毛介。物之中坚外坚。因木气太盛。彼此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春。其经合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其脏应于肝脾。其病怒。肝气盛也。太角与上商同者。谓气之太过。自有承制。有承制则有生化。如太角之岁。木运太 
过。则金气承之。而所生之谷为稻麻。所生之果为李桃。其畜鸡犬。其虫毛介。皆感木金之气而生化。与上商之岁相同 
也。盖诸壬岁无阳明之上临。故曰太角与上商同。如有阳明司天。则当云上商与正角同。盖言虽无司天之上临。而有自 
然之承制也。上征者。谓司天上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乃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岁。木运有余。而上临火气。子居母上。 
则其气逆。逆于上则吐。逆于下则利也。木淫太过。则金气来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草木凋零。邪乃伤肝。)赫曦 
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 
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 
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羽与正征同。其收齐。其病 。上征 
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岁火太过。是谓赫曦。长气盛。故草木 
蕃茂。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故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司夏令也。物得以昌。受长气也。夏主长。故其化长。 
火气升故其气高。火性动。故其政动。火光明。故其令明。炎灼妄扰者。手足燥扰也。暄暑郁蒸。气之和祥也。炎烈沸 
腾。极则变易也。其谷之麦豆。畜之羊彘。果之杏栗。虫之羽鳞。物之脉濡。色之赤白玄。味之苦辛咸。交相承制而生 
化也。其象应夏。其经合于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四经。其脏心者。火脏也。合于肺者。 
即五脏生成篇之所谓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之义。五脏皆然。灵枢经曰。心气实则笑不休。本经曰。夏伤于 
暑。秋必 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皆火热之为病也。上羽者。上临太阳寒水司天。乃戊辰戊戌二岁。火运太过。得 
水制之。则火气已平。故与升明正征之相同也。火气平而金不受伤。故其收气得与生长化气之相平也。上羽之岁。乃太 
阳司天。 者。太阳之为病也。上征者。上临君相二火。乃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岁。火热更甚。故收气乃后。暴烈其政。 
火淫甚也。水气复之。故时见凝惨。甚则雨水冰雹。而心乃受伤也。)敦阜之纪。是谓广化。浓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 
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浓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 
濡积并 。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 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 
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 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肢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土运太过。是谓敦阜。 
土气盛而化气布于四方。故为广化。浓德清静。土之体也。顺长以盈。火土合化也。太阴之上。湿土主之。故至阴内实。 
物化充成。盖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气内实。而后化成万物于外。烟埃朦郁。土之气也。浓土者。见于山陵之间也。大 
雨时行。湿气上蒸。终为注雨也。辟、避也。夏秋之交。湿土主令。湿气盛。是以秋之燥气乃辟。圆、圆遍也。丰、盈 
充也。静者土之政。周备、土之令也。 、聚也。湿则濡滞而成积聚也。柔润重淖、土之德也。震惊崩溃、气之变也。 
其谷之稷麻。畜之牛犬。虫之 毛。果之枣李。色之 元苍。味之甘咸酸。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经合于足太阴脾。 
足阳明胃。其脏合于脾肾。其腹满四肢不举。水湿之为病也。土气太过。风乃复之。则脾反受伤矣。)坚成之纪。是谓收 
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 
切。其动暴拆疡疰。其德雾露萧 。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 
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上征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 
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岁金太过。名曰坚成。秋令主收。是谓收 
引。天气洁。地气明。金气清也。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阴金治化于上。而阳明之气。在下随之。秋主收成。故燥 
行其政。物以司成。秋主收而长夏主化。收气早布。是以化洽不终。成者。秋之化。削者。金之气也。肃者。金之政。 
锐切、金之令也。暴拆、筋受其伤。疡疰、皮肤之疾也。雾露萧 、气之祥也。肃杀凋零。气之变也。其谷之稻黍。畜 
之鸡马。果之桃杏。虫之介羽。物之壳络。色之白青丹。味之辛酸苦。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秋。其经合于手太阴 
肺。手阳明大肠。其脏合于肺肝。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气太盛。而肺气实也。上征者。上临少阴少阳二火。乃庚子庚 
午庚寅庚申四岁。金气太过。得火制之。金气已平。故与审平之正商相同也。金气平。故木之生气不屈。得与四气齐等。 
其病咳。火伤肺也。肃杀太甚。则草木受伤。长气来复以救之。是以大火西流。而肺反受伤也。)流衍之纪。是谓封藏。 
寒司物化。天气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 。其 
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 。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 
鳞。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谧音密雹音薄。 
水 
运太过。是为流衍。冬主闭藏。故谓封藏。寒气司化。故天气严凝。水政以布。故火令不扬。凛冽、寒之化也。坚凝、 
寒之气也。谧、安静也。流注、水之性也。漂泄沃涌、水注之为病也。凝惨寒 、寒气之和者也。冰雪霜雹、寒极而变 
易也。其谷之豆稷。畜之彘牛。果之栗枣。虫之鳞 。物之濡满。色之黑丹 。味之咸苦甘。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 
象应冬。其经合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其脏合于肾心。其病胀者。水盛而乘土也。上羽者。谓上临太阳寒水司天。 
乃丙辰丙戌二岁。水气太盛。故火气不能施化也。水政太过。则土来复之。埃昏。湿气上蒸也。气交者。湿气上升而为 
云。天气下降而为雨也。大雨时降。肾反受邪。)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德。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此 
总结五运之气。如恃强而不恒其德。则所胜之气来复。所谓侮反受邪。寡于畏也。如政令和平。各守其理。则所胜之气 
同化矣。同化者。即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是也。按上章论五运之气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 
有余从之。太过不及。为民病物变。上应五星。故曰气交变大论。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 
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运气七篇。大略相同。而各有条理。学 
者各宜体认。)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故论 
天之五运。而复论地之四方。左寒右凉。左热右温者。从后天之卦象也。盖后天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天地开 
辟而后有四方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阴阳之气者。谓四方有寒热之气。高下之形者。谓地 
土有高下之形。太少者。四象也。因四方之气象而各有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 
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精者。即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天气包乎下。精气通于天。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精。地有形。盖天为阳而精为阴。阴阳上下之环转也。故精降于下。 
则阳气升于上。是以右热而左温。阴精奉于上。则阳气藏于下。故左寒而右凉。西北势高。东南地陷。故高者气寒。下 
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此复论精气之从中 
而上下升降者也。适、从也。适生于寒凉之方。阴气上奉。则阳气下藏。故多胀。所谓藏寒生满病也。之、往也。往处 
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则阳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故下之则阴精降而阳气自升。故胀者已。 
汗乃阴液。汗之则阴液升而阳气自降。故疮者愈此精气出入于肌腠之间。上下升降。一阖一开。乃自然之常理。人生于 
天地气交之中。有四方寒热之异当从其气而调之。自然苛疾不起。按精气上下环转。包乎地之外也。燥以干之。暑以蒸 
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此精气之贯乎中也。以上二节。当与五营运大论合参。)帝曰。其于寿 
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之处。则元气固藏。故人多寿。阳精所降之方。则元阳 
外泄。故人多夭。曰阴精。曰阳精。当知地有精而天有精。盖在地为阴。在天则为阳也。)帝曰。善。其病也。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