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72-一得集 >

第5章

372-一得集-第5章

小说: 372-一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中医案
元虚受暑治验
属性:冯某年四十许。素质本虚。更患暑邪。脉极虚大而数。近人至。舌绛目赤。面色戴阳。头汗淋漓。目直视而昏。余 
曰。病 
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虚极。医甚棘手。当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参汤。益以龙骨、牡蛎。佐以胆汁、童溺。用地浆水 
一杯为引。浓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时许。口敛神定。目能转动。但大渴舌燥。暑象毕呈。令食西瓜。神气顿觉清。 
爽。次日再诊。脉象稍敛。有根而数。减去一至。为立竹叶石膏汤。服二剂。身能起而口能言。但觉困倦少食。此由胃 
津已耗。余烬未熄之故。乃以沙参、麦冬、石斛、知母、生甘草、银花、生扁豆、等滋养肺胃。而清余热。数剂即安。 
徐洄溪 
惯用此法。用之颇不易也。盖此症象白虎。开手即用白虎。用则必死。何以辨之。全在脉之虚实而已。 

卷中医案
翁姓子暑毒发颐治验
属性:定海东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热病。内挟秽浊。身热如炽。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诊。脉极洪大。面色老 
黄。 
唇焦舌黑。舌本短缩。牙根舌心。鲜血盈口。渴饮不止。两目直视。不能出声。阅前方系正气散。余曰。症已至此。何 
能 
为也。病家再三请方。余思木被火焚。杯水车薪。终归无益。乃拟大剂辛甘咸寒之法。于是以西瓜汁、芦根汁、金汁 
水、银花露、蔗浆、藕汁、各一茶钟。合置一甑。方用生石膏二两。连翘五钱。鲜竹叶一握。黑山栀四钱。细生地一两。 
犀角一钱。磨汁。羚羊角三钱。西洋参。鲜石斛。丹皮。各三钱。滑石四钱。嘱其用大罐煎成。去渣。和入诸汁。候冷 
恣饮。如 
再口渴。西瓜任食可也。第一日服药尽。又啖西瓜一枚。次日复诊。脉症如故。仍用前法。石膏再加一两。第三日再 
诊。热仍未退。津液略见濡润。而在旁之颐发赤。肿大如卵而痛甚。余曰。暑毒之邪。结聚于此。内恐烂穿。敷药无济。 
仍用前法。石膏又加一两。至四两。又加元参、麦冬、生地。至五剂而热方退。更下黑矢数枚。诸恙尽解。胃亦渐动。 
此 
症转危为安。全赖病家之坚信不摇。而余得以一尽其技。否则难矣。 

卷中医案
张义干湿温阳明实结食复再愈治验
属性:宁波张义干。秋间患湿热症。发热十余日不解。大肉脱尽肌肤甲错。右脚不能伸动。小腹右旁。突起一块。大如拳。 
倍极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医治之。皆谓肠内生痈。伊芳亲胡宝翁乃商治于余。余谓肠痈胀急。金匮以败。 
浆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觅得。乃问余服法。余曰果尔。须同去诊视。瞑眩之药。岂堪悬拟因同至张家。 
见张倚于床褥。张目摇头。病苦万状。面色青惨而枯。脉极坚实。沉部如弹石。尺愈有力。时或一快。余曰。此非肠痈 
也。肠痈脉洪数。为脓已成。脉弦紧为脓未成。今浮部不洪数。而沉部实大。腹筋突起。目有赤缕。乃湿热之邪。结于 
阳明。腹旁之块。乃燥矢之积聚也。但得大便一通。块即消散。而腹亦不痛矣。病者问之曰。曾与前医商论下法。医 
云人已虚极。岂可妄下。余思胀痛不下。病何由除。今先生为我用下法。死且不怨。余遂书大承气方。大黄五钱。芒 
硝三钱。旁视者惶徨未决。余曰。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于是煎成置于几上。病患力疾起坐。一饮而尽。不超时 
腹中大响。旋复登厕。先下结粪如弹丸者三四枚。既而溏泻半桶。块消。明日脚伸而胀痛俱失。继进增液汤二剂。 
而热先退。再与益胃汤法。胃纳渐旺。津液渐濡。余便上郡。病者欲食羊肉。以问近地之医士云。病后胃气当复。羊 
肉最能补胃。由是病者坦然无疑。恣意饱餐。次日身不发热。舌苔又浓浊。而脉又数。复来召余。余曰。湿热症初愈。 
以慎口味为第一要务。何如是蒙蒙耶。乃与平胃散加神曲、焦查、谷芽。而分量降序。以胃气久虚。不任消耗之故 
也果服二剂而安。按是症初则失于清解。至热已日久。津液枯涸。胃土燥烈。而犹日服运气之药。愈益其燥。迨至 
结粪成块。腹旁突起。筋脉不能濡润。而脚挛急。医又误认为缩脚肠痈。或误投以败浆散。攻伐无功之血分。又将 
何如耶。士君子涉猎医书。大忌悬拟开方。药不对症。生死反掌。可不慎哉。 

卷中医案
张姓妇产后暑热症不服凉药致死之由
属性:张姓妇。盛夏生产半月。患暑热症。口渴目赤。头面身体。暑疡栉比。几无孔隙。召余诊之。脉一息七八至。浮沉 
皆洪 
滑。为立竹叶石膏汤。妇翁村学究也。执产后宜温之说。见余。方用石膏一两。以为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匮用竹皮 
大丸之法。曲为详解。并以石膏质重而气清。最能清热。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医。迎合疏方。三日而毕命。闻死后 
有鲜血从口鼻出。不终朝而皮肉腐矣。 

卷中医案
周子章室人湿温类疟治验
属性:宁波石 周子章先生室人吴氏。仲秋患湿热症。迁延月余。每日晡时必先微寒。旋即发热。至天明而热始退。胸 
闷不食。前医固执小柴胡汤出入加减。愈治愈剧。乃延余诊。诊毕告曰。疟脉自弦。今脉不弦而濡小。其为脾胃虚 
弱湿邪阻遏募原。而发此潮热。当从太阴阳明两经主治。且令阃体肥痰盛之质。外盛中空。中者阴所守也。中虚 
即是阴虚。是以治法又与寻常湿热不同。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上僭。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 
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必须润燥合宜。刚柔相济。始克有效。乃以沙参、石斛、麦冬、芡实、牡蛎、 
仙半夏、竹茹、陈皮、薏仁、黄芩、等调理数剂。潮热除而胃渐开。余因上郡。彼就邻近之医治之。方中仍用柴胡。服 
一剂而寒热又作。复来邀余。仍仿前法。以桑叶、川贝、苓、泽、谷芽等。互相出入调理而愈。叶天士云。柴胡动肝阴。 
非正疟不可用之观此益信。 

卷中医案
乐姓女受暑呕逆胸腹胀痛治验
属性:宁郡乐姓女。年方及笄。夏秋之交。患腹胀痛。瞀闷呕逆。水谷不入。肢冷汗出。身热口渴。脉之浮部洪数。沉部 
弦劲。 
是为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直趋中道。入于募原。挟少阳胆火而上冲。故胸腹痛而呕逆也。方用荸荠、藕汁、西瓜 
汁、莱菔汁、各一杯。磨郁金、枳实、木香、槟榔各五分。投七而瘳。 

卷中医案
吴姓女暑闭卒厥治验
属性:武林吴子翁女。陆点翁孙媳也。丁亥冬患伏暑症。卒然厥逆。目瞪神昏。点翁急柬召余。余往诊之。脉沉数有力。 
确系暑邪内闭。以夜分不能用针。急刺十指出血。及曲池。人中。方用石菖蒲、郁金、竹沥、石膏、藿香、槟榔等。先 
调紫雪丹八分。次早复诊。症复如前。乃用针从印堂刺入。沿皮透两率谷。开目知痛。余即告以无妨。凡治卒厥。及小 
儿急惊风症。全视此穴。针入得气。与不得气。以及顶门入针之知痛与否。决其生死。如印堂针入无气。针下空虚。如 
插豆腐。及顶门针入不知痛苦。虽华扁亦难再生。此症针毕。即能开言。而方则仍主芳香利窍通神之品。数剂即愈。 

卷中医案
某妪湿邪内蕴闷呕便闭治验
属性:某妪年五十许。从石门抵杭。时当仲秋。途次劳顿。感受风露。微有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胀痛不食。乃阳 
明湿郁化火。津液不能濡布。肠胃传导失职。治以宣化通府。方用桔梗、杏仁、黄芩、藿香、郁金、蔻壳、山栀、生枳 
实、元明粉、加白蜜。一剂而诸恙皆愈。 

卷中医案
顾小儿暑秽积食泄泻治验
属性:顾姓七月婴孩。患暑秽食积。泄泻身热。用鲜藿香、鲜荷叶、西洋参、木香、川连、条芩、谷芽、花粉、鸡内金、 
泽泻。益元散、 
五谷虫等出入为方。调理而愈。凡夏秋之间、小儿之患泄泻者甚多、由于暑秽食积者十居七八。余悉主是法。莫 
不应手取效。如脾虚而伤于生冷瓜果者。则又不当以此为例也。 

卷中医案
陈姓小儿泄泻慢脾危而复安治验
属性:武林吉祥巷陈维和四岁小儿。仲秋患泄泻。已近一月。粒米不进。盖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泻无度。身热咳嗽。 
将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诊。方用清暑化积之品。以鲜荷叶、鲜芦根、黄连、黄芩、木香汁、甘草、橘红、莱 
菔子、鸡内金、车前子、益元散等。服两剂而诸症大减。一日仅泻两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尔如常。惟食后犹患完谷 
不化。遂改用通补脾胃之方。如西洋参、荷叶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术、炒扁豆、石斛、谷芽、泽泻、五 
谷虫等。养胃阴 
而升脾阳。调理数剂。诸症悉愈。越数日又重感暑邪。泄泻复作。身复发热。咳嗽气促。乃专清暑邪。以荷叶、芦根、 
扁豆花、香连、谷芽、泽泻、益元散、绿豆皮等。调理数剂即愈。 

卷中医案
某暑热泄泻危症治验
属性:定海西门外某。从沪上来。感受暑邪。热毒蕴结。身热如炽。大渴引饮。脉象洪数实大。舌苔黄浓浊腻。泄泻日百 
余次。粒米不进。症已垂危。就诊于余。余谓暑热毒邪。结于阳明。幸而大泻。邪有出路。不然肠腐胃烂。早已死矣。 
症虽 
危而无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药。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黄连五钱。黄芩四钱。生甘草三钱。银花五钱、鲜竹 
叶一握。鲜荷叶一片。生大黄五钱。元明粉三钱。花粉四钱。作地浆水煎服。一剂而泻大减。次日仅泻数次。热势亦 
缓。再进原方。减去大黄、元明粉。如此危症。止两剂而热退泻止。后以糜粥自养。不劳余药而瘳。 

卷中医案
暑热症误服温燥药致剧治验
属性:宁波提标湖南弁勇。患暑热症。初微恶寒。旋即发热。彼地医士。喜用温药。以桂枝、吴萸、苍术、浓朴等燥热之 
药服 
之。身热如炽。口大渴。喜饮凉水。小便涓滴俱无。邀余诊之。脉洪大而数。曰。此暑热症。误服温燥之所致也。乃用 
白虎汤加芦根、花粉、麦冬、银花、鲜石斛、鲜竹叶、金汁水、滑石。大剂煎成。候冷冻饮料之。一剂即瘥。次日扶行至寓。 
诊之热 
势甚微。小便已通。脉象已和。口舌濡润。诸恙均瘥。乃照前方增减之。去金汁、知母、鲜斛。加西洋参、荷叶、川斛。 
服两剂而愈。盖省分虽分南北。而六淫之邪。感人则一。总须审体质之强弱。辨脉症之寒热。不可固执成见以施治耳。 

卷中医案
详论俞姓咳嗽误治致剧原因
属性:武林丰乐桥华光巷俞姓者。年五十余。患湿邪内蕴。初冬微感风寒。咳嗽气逆。延湖南医士治之。重用麻黄、干姜、 
石膏三味。连服六七剂。而腹胀甚。改用商陆、甘遂。大戟、牵牛硬下。初服似稍宽快。久之其胀愈甚。至新正乃邀余 
诊。脉已离根。面色灰滞。气逆音哑。所吐之痰。状如腐肉。小便点滴不通。化原已绝。一误再误。无药挽救。真所谓 
杀人不以刃也。按是症初起。本属小恙。投以杏苏散一二剂。便可奏效。乃用辛温重药。以致风寒湿之邪。内外凑合。 
结于太阴阳明之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