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管理]联想局 >

第59章

[管理]联想局-第59章

小说: [管理]联想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业务出售,进行人员的大幅调整。    
完美或不完美的分拆(2)    
  多年后,另一个“分拆者”马雪征回忆往事,说她自己觉得郭为和杨元庆可能会认为现在的结局更好,因为他们各自分领一军,指挥自由,“可能会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她说联想分拆前的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偶然,柳传志的指挥游刃有余、称心如意,最终策划了联想分拆:  
  “第一,1998到2000年这段时间,他自合并之后,再也没有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的顾虑了。  
  “第二,当时朱立南调回来,我们一起把整个集团的后系统全部管理起来,就有很强大的企划办做这个工作,而且这个企划办,柳总认为在他做联想这么多年里是最到位的一个企划办。这个企划办虚可以虚起来,实可以实下去,大可有大战略,细可细到具体操作。他认为他有一个称心如意的指挥班子。  
  “第三,我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1998年之后的3年,不管是因为互联网泡沫还是中国的PC市场扩大,联想PC上得非常之快,1998、1999两年冲到20多的市场份额,使联想在中国的位置,一下子就变得非常之高。由于股市发生变化,联想在集资、股市评价、员工通过认股权所得获益方面都有好的势头,使得情绪非常之高涨。但是这个阶段也孕育了很多麻烦,作为当时集团的企划人员来看比较清楚:没有了京港之间的麻烦,却有了两支队伍之间的麻烦。”    
  柳传志无意将联想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他最称心如意的3年里,他无意在联想衍生出兄弟相争的现实,这一切“由于各方面的发展……而非驾驭出来”。  
  马雪征说,柳传志“这么管一管,那么管一管,就合就合这个形式,就合就合那个形式,最后路只能这么走”,而非事先设计“先往左拐,再往右拐”。  
  马雪征解释“为什么联想局面非柳传志所设计”时曾说整合之后郭为获得整个代理队伍领导权,那时联想微机还未进入最佳状态,代理业务利润极为可观,其利润超过整个联想利润半数。当日QDI板卡业务“一直不太灵”,杨元庆便受命管理QDI。原来称联想PC、分销代理、LAS系统集成和QDI为“四个方面军”,马雪征说:“如果这四个方面军都能够齐头并进去发展,局面可能会不一样。”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现实的一切都不能按照假设行进。QDI既然举步维艰,柳传志便要杨元庆将QDI合并了事。多年后马雪征相信,并吞QDI是正确选择: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74节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74节  
作者: 迟宇宙             
  “虽然它是一个部件级的制造业,但是它能够共享联想PC在制造业方面的一些竞争力和管理长处。生产线跟PC制造业一样,不同的是他的客户方式,PC面对成千百万的最终客户,主机板只是面对10几个、20个OEM客户。本来这种不同客户会使企业有不同的路、不同的竞争力甚至不同的文化,但因为联想PC机是QDI的一个强大用户,你卖不了,我可多拿50万台,所以它的互补性相当强。”    
  联想PC业务与QDI互补性既强,便掩盖其在文化与竞争力间的差异。“QDI本应努力开拓OEM客户,和联想这种做售后服务、消费电脑不一样,因为它只做主机板,只要非常小的市场但非常强的大客户,它需要成本节约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在深圳联想的大楼里而应该进入惠阳的沟里面,因为它是很苦的一个行业。”  
  当日柳传志与杨元庆以为QDI与联想PC之间共性大于个性,便操纵它们合并。合并之后的两年,联想赶上了好年景,PC业务大增。“所以杨元庆接管QDI之后非常成功,不仅盈利,而且管理水平提升,QDI一下子就上了一个高峰,”马雪征说,“其实元庆心里清楚,QDI确实有它特性一面,但任何业务都有个性、共性,联想电脑跟联想主机板共性大于个性。”    
  杨元庆并吞QDI使四军对垒之局面分化、瓦解为三足鼎立,“吃了QDI”的感觉“确实有点一马平川,感觉非常之成功”。如果三足鼎立倒也算得上稳定,只是柳传志又对LAS的系统集成业务产生异议。马雪征以为柳传志之整顿LAS,一面是其对业务的分析与判断,一面为平衡人事,“QDI归了杨元庆,LAS就归你郭为”。  
  LAS并未出现类如QDI的近乎崩溃,郭为接手之年依然赢利8000万,然则柳传志既然多方考虑,对LAS文化与赢利增长速度颇为不满。他固执地认为LAS赢利增长应与PC业务保持一致,每年翻一倍甚至两倍。马雪征颇不以为然,然而其先生吴民伟是LAS负责人,为避嫌计她也只好附议联想执委会,将LAS交与郭为处断。  
  杨元庆既已鲸吞QDI,郭为又已蚕食LAS,联想之局便从三足鼎立演变为两军对垒。马雪征并不认为郭为蚕食LAS之后,LAS获得成功。“我觉得也是共性掩盖了个性,但是它的共性和个性与QDI跟电脑恰恰相反,比如说QDI和联想电脑的共性和个性是七三开,七成共性、三成个性;LAS跟分销是倒过来,三七开,三成共性,七成个性。我并没有说LAS原来就成功,但起码合并不成功,这点柳总也要承认,最后甚至说烂摊子他(郭为)得收。”    
  仅需平衡关系尚不足以促使联想分拆,业务之冲突愈演愈烈,已近水火之势。一边代理东芝笔记本,一边生产昭阳笔记本,本为一家人,却动辄恶言相向,一边说“千万别买昭阳,买了就遭殃”,一边回击道“千万别买东芝,小日本欺负中国人”。郭为和杨元庆倒还和睦相处,其部属却已火并于街头,怨恚于内心。    
完美或不完美的分拆(3)    
  马雪征说:“到了1999年底2000年初的时候,大家的业务都蓬勃发展,蓬勃之后接壤就多……”接壤,就意味着冲突,就意味着火并,就意味着联想开始变成分裂之家。柳传志头痛欲裂,刚刚过上省心日子又要面对新的命运选择了。  
  1998年底,柳传志和李勤便开始酝酿联想的分拆,他们的酝酿持续了整整一年。2000年春节,柳传志和马雪征、朱立南在深圳的一间小屋里第一次正式策划联想分拆。马雪征后来说:“我记得很清楚,一块小破黑板,画了半天图研究怎么分。我相信朱总跟我一样,我们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这不是一个业务拓展为导向的分拆,这是一个人事的分拆。”    
  他们将以自己的猜测向柳传志印证,柳传志告诉他们:任何生意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完全依靠业务来分拆,可能会使大家认同分拆确为“业务发展导向”,实际上却可能会毁了业务。“因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麻烦,都因为人事出现问题而折腾坏了,尽管本来是个好业务。所以你不能不从人的出发点考虑,从人的出发考虑也许能够搞活两个业务,而不是搞死两个业务。”    
  三个策划者设计了很多方案,马雪征曾提议杨元庆做总裁,郭为做副总裁,如果郭为不同意则将其调回控股公司总部。但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觉得郭为确是难得人才,若让他做杨元庆副手,便可能在中国IT业20年回顾时突然发现损失了“一个人物”,“因为你没有舞台让他去做了”。马雪征说:“不能只看短期,还得看历史长河。做得成不成是一回事,但给不给机会是另一回事。况且一山两虎,两败俱伤,所以当时屡次做一正一副的考虑都觉得不行。”    
  当策划者们发现让郭为委曲求全为杨元庆甘当陪衬并不现实后,他们开始策划分拆。他们当时觉得,最理想的分拆是分拆系统集成业务,因为系统集成业务相对独立。但是最后,他们又考虑到人事平衡。他们再一次妥协了。  
  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他们不可能像跨国公司那样,一旦业务冲突,便迫使一人辞职,或者将其所辖业务整体出售。“柳总心疼,都是联想的子弟兵,手心手背都是肉,”朱立南说,“最后我们谈到分拆。这是一个创举。”  
  这的确是一个创举,只是并不伟大。它不是为了解决业务上的纷争,而是为了解决人事上的角力。就像朱立南说的那样,“都还是联想控股的子公司,在联想大家庭,大家都未成年,都是儿子”。  
  然而,杨元庆跟郭为已经“没法在一个屋檐下抡大勺”。矛盾蓄积太久,已经不可调和,矛盾又引发其他矛盾,层层纠结,缠绕为一团乱麻。“有总部跟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公司内部也有冲突,还有柳总自己规划的问题”。朱立南说。  
  分拆可以一举三得。但他们的美好设计很快便被高盛泼了一瓢冷水。朱立南与高盛谈判,高盛的财务专家对其动议不屑一顾,说:“人家20个Billion的公司还没有分拆呢,你们两个Billion就分拆了。”朱立南不能告诉高盛,他们为解决杨元庆与郭为的冲突才选择分拆,柳传志更不可能站出来将其设计昭告天下。  
  2002年8月,柳传志去美国丹佛演讲前,见分拆后业务并未受损,便壮起胆子冒着被股民指责的危险承认了“因为人的因素而分拆”。在他袒露心迹之前,他并不开心,朱立南说:“柳总他喜欢说大实话,所以他也挺憋屈的。”  
  柳传志最终决心分拆,是多方利弊权衡的结果。当日最敏感的话题,是柳传志进行规划时最终将权力交给谁?若是交给杨元庆,郭为的反应不可预知,反之亦然。柳传志曾与郭为谈话,要求他支持杨元庆,郭为曾经答应,但他们的配合并不默契,甚至像同床异梦的夫妻。柳传志也要杨元庆善待郭为的业务,后者为联想PC利益计,自然也无法做到。    
  分拆,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几年后依旧有记者揣测神州数码是柳传志埋伏的奇兵,只有柳传志知道,为埋伏这“奇兵”他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权衡。  
     动手  
  柳传志在2000年对联想集团动手。他先进行了业务分拆,试图给杨元庆和郭为一个心理的过渡,也给自己留下转圜之余地。整个联想都知道,他为人事而牺牲了自己所坚持的太多东西。  
  朱立南说,若非考虑人的因素,柳传志会将联想直接交给杨元庆,“但是这两人他不舍得”。“毕竟是联想的子弟兵。郭为虽有一肚子怨气,但是不管怎样,他也明白这是柳总给他一个好的平台,一个独立的平台,还在一个大的屋檐下。”  
  郭为既要面对分拆之压力,又要面对感情之纠葛。他知道自己从此不能再使用联想品牌,当年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整合时,北京联想已将品牌作价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朱立南他们为此多分给郭为几千万元去做品牌,郭为嫌钱少,但柳传志最终也没有给他更多。  
  整个2000年都是一场过渡,联想内部已确定分拆,一个叫联想集团,由杨元庆执掌,一个叫联想神州数码,归到郭为名下。一年后联想完成分拆,神州数码失去了“联想的前缀”,完成了上市,郭为哭哭啼啼地跑到知春里的一间写字楼里,给自己找到一个办公室。他们从此再也没能拥有使用“联想”品牌的机会。    
完美或不完美的分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