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管理]联想局 >

第49章

[管理]联想局-第49章

小说: [管理]联想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相信他们可以帮助他完成20亿美元的联想局,尽管他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尽管所有媒体记者都诘问他“联想还能撑多久”,尽管倪光南依旧锲而不舍地告状,发誓要把他“送进监狱里”……  
  他已经为联想确立了三个利润支柱,这就是后来路人皆知的微机、代理业务和系统集成。后来有人苛刻地评价联想为“攒机商和二道贩子”,正是因为它的微机与代理业务的快速成长。  
  他开始要求那些年轻的“领军人物”们要“想着打,不要蒙着打”,也一再强调他几年前就提出的“跳出画面看画”。他不相信《红顶商人》中所描述的胡雪岩,不再相信文人所安排的巧合与浪漫设计。他相信管理的力量。  
  在后来的多次描述中,柳传志都将管理作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现实尽管如此,却使听者感到虚空。事实上,20年来联想最大的成功就是它的学习能力,就是它锲而不舍的坚持,就是它身上的中国智慧,而这一切都与它的领袖身上的个人品质不可分割。  
  他们一代人对共和国有着特殊的情感,柳传志总是说:“我们这代人是解放前出生的,知道受人家欺负的滋味不是好滋味。”“你们大家爱看足球,真正爱球本身吗?球本身是一回事,同时要看中国人赢,中国人能不能在世界上占点地位,无非是这个。联想想干什么?联想就是想做这些事情。”  
  他总是觉得,他们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丢失了时间的钥匙,现在钥匙在自己手中,却感觉到时间流逝如飞。他们的梦想就是联想,但他们要同时间赛跑,才能抓得住联想的命运。他们是宿命的一代,悲剧化的一代,然而正是他们为中国带来了无数的Legend。    
     破局  
  1996年6月,有不少风险投资公司约柳传志聊天,为他分析IT业的产业链和联想应该在产业链上占据的位置,以及联想怎样做才能与其他环节配合得更好。他们承诺柳传志,如果联想做到了,他们就会把大把大把的钱投进来。  
  柳传志很兴奋,他后来说:“这件事确实会让大家感到高兴,我们一边说着自己小的同时,我们真的要扬帆远行去做更大的事!”  
  4个月前他还没有这样的底气,那时候分公司又出了大事,南京一位叫杨健的年轻人“在南京分公司负责的时候自己出了很大的问题,到分公司管理部后自然会出毛病。他的前任也有问题”。[10]传说中,杨健当日被柳传志和李勤当作“领军人物”进行培养,其犯事使柳传志与李勤倍感挫折。  
  柳传志说起他与李勤一起到分公司考察,发现分公司的办公条件与办事方法都与总部有极大之差别。“主要是因为我们既没有给分公司作为主力军的责任,也没有给它这样的装备……我们实际有钱就是不敢往里面投,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你做不好,我不信任你;你越不信任我,我越做不好。根在哪里?根在我们。”[11]    
  他说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信”,希望领导、员工和用户信任他们。他说联想在银行的贷款全部靠信用贷款,北京联想的额度是亿,香港联想的额度是14亿,不需要任何抵押,是其他公司享受不到的待遇。这一切全部是靠按期给银行还每一笔贷款赢得的。  
  比起两个月前,柳传志已经底气十足。自从1995年11月2日联想推出中国第一台基于奔腾Pro处理器的“奔月”电脑后,联想的计算机产品已与世界同步。那是全世界第一批问世的奔腾微机,联想“奔月”的发布与英特尔在美国推出芯片同时进行。半年后,1996年5月22日,联想推出了第一台自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这一切都使联想赢得了破局的资本。      
决战(5)    
  春天时联想已经降低了微机价格。在刚刚进行第二次微机降价行动中,柳传志分析联想微机两次降价是否会把联想拖垮,他自然给出否定的答案。他还告诉媒体,联想这种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充满了生存空间。  
  第一次降价,联想微机事业部两个月卖了超过万台电脑,月利润超过930万。柳传志不太相信,特意问其中有没有以前的递延利润,结果发现只是当月利润而已。他顿时兴奋起来,说“这不是实力的体现么”!  
  在1996年,联想先后6次率先降低电脑价格,其推出之“万元奔腾”使家用电脑彻底告别“奢侈品”行列而成为生活必需。“万元奔腾”的能量不可估量,其以急风暴雨的势头超越了IBM电脑,使联想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电脑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联想那一年12月6日发布消息称:  
  联想微机销售万台,位居中国台式机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达;第二年3月,IDC公布,联想电脑在1996年以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首位,联想自己公布的数据则为。联想赢得了一场决战。  
  在1996年夏天,柳传志曾踌躇满志地讲:“我们也要打到外面去,如此你来我往,起码比完全被压着打要好嘛!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奢谈发展民族工业……第一要有机制,有了机制才能提到志向,然后还要有好的战略。在电子行业中,与之有关的如四通、方正、长虹、TCL等等,都是很好的、有志向、能为民族工业扬眉吐气的好的企业,这是大家的榜样,也是同我们并肩作战的盟军。我们联想,自然要成为民族工业电子行业中的主力军。这次,微机降价竞争中的成功,确实令我们大为兴奋。”    
  杨元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联想的狂飙猛进是一种实力的体现,说不仅是联想,其他各大公司,像长城、方正都联手降价,这是民族工业的胜利。柳传志评价道:“我想这话说得非常之好,因为这是实力的竞争。若没有以前的管理,我们能有今天吗?若不是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清楚,特别有把握,特别有积极性的话,我们能做得这么漂亮吗?做不到。”[12]    
  在北京,柳传志的确应该意气风发,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月9日专程到联想考察,勉励联想要勇于争创世界一流。一个星期后,柳传志被评为“全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之首。  
  3月14日,联想集团公司召开董事会讨论公司领导体制调整,做出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承担重要工作;调整领导体制有利于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对退居二线的老副总裁和对公司做出贡献的骨干的待遇和工作妥善安排;核心组定名为执行委员会(下属于董事会),由柳传志、曾茂朝、李勤三人组成,柳传志任主席,具有最终决定权。[13]    
  4个月后,计算所与联想集团签署了“关于设立联想集团公司的投资(入股)协议”。这是一份明确责权利的协议,是一场利益博弈。在这场利益博弈中,联想得到了自己一直想得到的权利,在“拐大弯”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在7月30日Internet接入工程完成后,9月8日,联想集团迎接了宏总裁施振荣,第二天就与宏联合推出了“全民电脑”双子星系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造访的客人还包括东芝株式会社社长西室泰三和英特尔副总裁奥特里尼。  
  联想已不再是被跨国巨头们冷眼相看的小角色,它开始成长为一位让跨国巨头们感到压力的大人物。柳传志已不再是没有资格朝拜跨国领袖的小企业家,他开始获得与他们平等对话的资格。尽管在香港,他依旧要面对无穷压力。  
  在北京,在春节晚会上,李勤得意洋洋地演讲:“1996年的大好形势,使我们兴奋,使我们浑身发烧。最近的超负荷工作加上发烧,把柳总和董事长的嗓子都烧哑了,只好由我来代表柳总讲话。形势这么好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经营情况看,截止12月底,贡献利润亿,提前一个季度200%地完成了全年利润指标,比去年增长了150%;经营收入达到40亿,比去年增长130%。”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62节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62节  
作者: 迟宇宙             
  胜利者总是这样得意。他们配得上如此得意。  
     接班人出场  
  1996年6月3日,经柳传志提名、联想执委会讨论及董事会批准,郭为、杨元庆和曹之江被任命为联想集团公司副总裁。年轻的权力人物终于集体登场了。郭为早已赢得柳传志的信任,杨元庆则是初次进入总裁室。  
  杨元庆此人钟爱文学,大学时写过小说,虽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写作流派及水准。他第一次做干部召集开会时,都不知道怎样讲话,他后来颇为尴尬地说:“开完那次会,他们一定认为我不是一个好领导。”  
  他后来说是父亲和柳传志影响了他:“父亲培养了我严谨、坚韧的性格以及勤俭节约的习惯。而柳总则对我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帮助很大。另外,柳总关于‘站出画面看画’、‘鸵鸟的理论’以及‘如何顺利完成新老交替’等对我影响都很大。”[14]    
  1997年4月25日,杨元庆做了一个演讲,那是联想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叫做《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杨元庆告诉科学院和联想集团的头头儿们:“1997年已注定将会是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年轮,它将是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在心、载入史册的1997,同时也是充满希望、扬眉吐气的1997。”    
决战(6)    
  他为听众朗诵了慧聪商情公司发表的1996年中国台式电脑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这是中国电脑第一次把众多的国际电子巨擘抛在后面,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因此意义可谓深远而巨大,它标志着我国的民族计算机业终于收复了失地,走向了成熟,真正具备了与世界抗衡的实力……它是我们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辉煌的1996年,不仅可以作为联想重要的发展阶段和转折点而载入它的历史,而且在中国民族计算机业的发展史上也将留下浓重的一笔。”[15]    
  郭为和杨元庆,这两个经过联想磨砺的年轻领袖最终从无数有望成为“领军人物”的群落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在未来人生中多次碰撞和纠结,他们将聚合和分裂,他们将成为中国IT业的两个主角,他们将走上各自不同的命运的路,在尘土飞扬的路上一路奔跑,一路呼号,一路喘息,一路对未来心存感激。  
     【注释】  
  [1]、[2]、[3]《柳总在公司全体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柳传志,1995年2月14日,联想档案A01…1994…6…1,机密。  
  [4]《柳总在’95第一期新职工班上的讲话》,1995年6月21日晚,《联想企业文化建设专刊》(第二期,1995年7月13日),联想档案,A01…1995…10…7。  
  [5]柳传志在第六届世界企业家精神大会上的讲稿,联想档案,A01…1995…10…2。    
  [6]、[7]《联想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柳传志总裁在1995年香港联想圣诞晚会上的讲话》,1995年12月26日,柳传志,联想档案,A01…1995…10…3。  
  [8]《联想为什么》,陈惠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