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管理]联想局 >

第22章

[管理]联想局-第22章

小说: [管理]联想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器件,而喜欢用美国件,吕谭平就耐心告诉他们做企业和做研究不一样:“不用台湾元器件,怎么跟人家拼价格?”      
一个局的作为(6)    
  还有一次,他对倪光南说:“对商业来说,用最好的元器件,做出最好的产品不能算成功,用最便宜的元器件,将它做到最好才算成功。”作为商人,吕谭平明白,他必须将成本降低到极限,如此才可保持利润的最大化。他知道研究用的元器件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核心和原理正确就足以开发出新品。只要产品保证质量,不会让用户觉得差劲,无法使用,便算是成功。    
  倪光南设计板卡时,问题接连不断地发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一套系统性的测试。”吕谭平与倪光南他们一起制定了联想QDI(板卡)的第一个测试标准,他后来形容自己相当于半个R&D的副总裁。“早上10点钟开会一直开到晚上,天天在开会。北京的工程师技术都非常好,但我要向他们灌输商业观点。”    
  倪光南作为总工程师并无市场概念,他讨厌在重压下工作,柳传志则信奉“将树上的果子摇净”,其当日未见冲突龃龉,却为日后深埋祸根。  
  两年之后,联想的QDI开始赢利。柳传志为找到出路,开辟了无数条道路。他最后才发现,他开辟的条条道路,居然都通向了同一个终点。  
  没有人知道他回忆开辟道路的往事时,是否会庆幸自己没有以粗蛮的方法去冲破种种困境,更没有公开凿穿众所共信的神话。在真实生活中,他刚傲而强硬,有时脾气急躁,但在1988年,穿越无数条道路之间,往返于错综复杂的各种利害,他竟然谨慎周详,向四面八方显示出他复杂人格的机动力。这不能不令人对其性格的转变萌发兴趣,既而窥探到其管理思想的雏形了。    
     “大船结构”  
  综合来说,1988年的柳传志不可能一眼看穿他自己在联想史上的作为。即使16年后,要想洞悉全部,仍至为不易。在讨论他们当日行为与个性时,人们不免扬善隐恶,为尊者讳。扬隐之余,很少人曾提及的则是,柳传志获得的成果,无乃是一个大时代所合理维持的一种选择。既属时代选择,必然充满种种偶然,却又似是而非,放诸历史之中,又是必然之结果。    
  柳传志以“做小买卖起家”自居,不时发出通告,表示对旧事的不忘,要求他的下属们摒弃矫揉造作,而要以理想而务实的态度,及严格评判的道德是非,去管理联想所赋予他们的权力。  
  自从杨元庆和郭为自立门户,柳传志在联想就变成了半个神。他对潮流的判断和对纠纷的仲裁,有时会露出神权判断的痕迹,不容置疑,无从更改。在联想,他创造了一种政治传统,以现实的功业和自身的道德为是非的判定。完美的人物自然并不多见,有时不免出现一两个叫他颇为头痛的家伙。有一个叫孙宏斌的,有一次甚至教他惶惶然了。    
  用不着多说,历史已经证明,柳传志在1988年的布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当他的经济政策发挥效用时,联想的“大船结构”开始成型。  
  柳传志有一次说起联想提出“大船结构”的背景:“什么叫做‘大船结构’企业模式?1987年底1988年初之际中关村街上几百家公司发展起来。这些民办的、官办的、半官半民的科技企业究竟如何发展?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模式?众说不一。当时有的提出分散经营、小卫星制、小诸侯制,我们觉得也有道理,管理上灵活,容易调动下面的积极性,领导上比较超脱。但我们也看到,兵力分散,正是我国多年来科研管理上的一大弊端,而且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趋于协作、大联合。同时我们注意到当时的一些新兴企业内部出现脱钩现象,小摊贩、小山头儿思想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我们认识到,没有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企业就成不了气候,形不成产业,也就无从谈起进军海外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大船结构’管理模式。”[9]    
  柳传志所谓“大船结构”,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结构,其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包括5层意思——  
  集中指挥,统一协调;各“船舱”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制;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公司实行集体领导;思想政治工作与奖罚严明的组织纪律结合。  
  柳传志后来基于“大船结构”又总结出了包括6方面的“大船文化”,即:  
  灌输全面的价值观;树立事业上的共同理想;筑造集团公司的整体意识;塑造高技术企业的社会形象;弘扬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培养以企业为家、以集团为荣的自豪感,倡导亲密和谐的内部关系。  
  柳传志之提倡大船结构,缘于当日中关村大大小小的企业均奉行开小船之原则,其机动、快速的优势虽然尽现,但若遭遇危机,一条小船便可毁掉整个公司。信通后来走私事发,金燕静锒铛入狱,引发事端的,亦不过是其中一条“小船”。  
  柳传志提出其大船结构的哲学思想,我们在绪论中揣测其可能有“联想海图”情结。他无数次提到作为一个具体意象的“船”,的确耐人寻味。哲学体系的提出简单,执行却难。虽说是建立了“大船结构”,创造了“大船文化”,但直到1988年冬天,联想依旧一片“惊人的混乱,惊人的效益”。    
  那是北京体改咨询中心11月12日为联想做出的诊断报告,说联想“明显的优势与明显的劣势并存,需要把继续创业的重负与体制改革统一起来”,公司有三大劣势:职能分化不到位;运行方式不到位;公司主体不到位。又说联想创立至今,“始终处于打天下的高速运转状态”,市场机遇、血缘制约与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相互作用,导致长期以来管理体制只能被动调整,无力全盘改革。[10]      
一个局的作为(7)    
  那一年联想的营业额达到了亿,较之去年的7014万元,简直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奇迹。高速增长掩盖了太多东西。至少掩盖了联想管理上的缺陷。  
  柳传志所戮力创建的管理体系,因为背景变动既快,他又缺乏足够时间,似乎进境一直不若想象中顺利。在一个全新的“联想局”中,柳传志只能将自己偶然间的灵光一现记录下来,作为联想“大船结构”的一个底本。  
     柳传志乘势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28节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28节  
作者: 迟宇宙             
  所谓局势,《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孟子曰:“有智慧,不如乘势。”开创新局,期待一个新局有所作为,必定要借助势能。很多人评价柳传志时,总是强调他特别善于借势。  
  在《智慧算术》中吴稼祥先生说:“借势是别人和社会有需求,你满足别人和社会的需求……借势的关键,是准确判断人心向背和社会需求。有需求,坏事也能干成;没有需求,或需求不强烈,好事也可能干不成。”    
  柳传志借助了国家对高科技的重视,借助了中央对发展计算机产业的需求。1988年1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到联想视察时对他们说,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看来动了真格的。那一年成立的机械电子工业部,邹家华担任部长,计算机业由该部的计算机司管理。  
  联想4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大会时,邀请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6月23日周光召为香港联想开业剪彩;11月8日,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中科院科学家,名单中有个人叫倪光南……  
  开会与参观,讲话与题词,是1980年代企业所能借助的最大势能,它们既为企业提供了人气与支持,亦可使公众相信其实力。当日柳传志借足了势,他开创的新局孕育着新的希望。若其记忆力足够出色,他一定记得那些新希望包括:  
  联想在3月注册了“联想牌”商标“LX”,注册证为第334693号。4月20日的总经理室会议讨论了成员分工与工作安排,将宣传组变成了公关部。他们还约定每周六下午总经理与职工对话,第一个出来对话的人是柳传志。  
  他们在6月17办了一份叫《联想报》的小报。柳传志在8月27日提出了亿元营业目标。李勤在11月17日与业务部经理恳谈,要他们转变经营策略,克服疲沓情绪。他们恳谈的时候,北京体制改革咨询中心刚对联想完成了诊断。  
  然而,这些代表“大传统”的联想官方“大事记”,其任务即或不为“褒贬”,也很难从逻辑上提供为什么“白者愈白,黑者愈黑”。它们往往因其自身单调枯燥,使其所烘托的历史细节愈加珍贵。    
  柳传志在1988年为联想布局,当日虽未有明确表达,其腔调也不辉煌,实际上却为一种“小传统”的激动和民间的野心勃勃的氛围所笼罩,不若后来遭遇大亏损,整个氛围又瞬间转折为失望和堕落。  
  柳传志强调联想要有斯巴达克方阵一般的纪律,在“惊人的混乱”年代,似乎因为“惊人的效益”阻隔,并未收到特别效果,有时不得不寻觅另外的途径。但他所总结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与“大船文化”,因其后来的半神地位,则得以永久性地流传下来。只要联想不老,那些人创业的雄心未灭,那些颇显效果的仪式和做作,就仍然派得上用场。    
  中国人之接受柳传志布下的一个“联想局”,当中尚需一番周折,但联想集团的诞生和柳传志迎来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却是转瞬即至的事情。1989年到来的时候,柳传志开始面对一个既残酷又别出心裁的转圜之点。  
  2004年,已经是杨元庆执掌分拆后的联想集团。柳传志和杨元庆已发现,联想集团没有完成自己的三年规划。后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愤怒地诘问:3年过去了,我们的野心哪里去了?我们的创业精神哪里去了?  
  是的,那些美丽的花朵哪里去了?  
  【注释】  
  [1]、[3]、[4]、[6]、[7]《知识英雄》,刘韧,重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中港精诚合作,共同走向世界》,吕谭平,1990年7月,联想档案。    
  [5]《创办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产业》,柳传志,1989年12月,联想档案。  
  [8]《柳总归来谈美国市场》,《联想世界》,1998年12月15日。  
  [9]《创办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产业》,柳传志,1989年12月,联想档案。  
  [10]《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咨询报告之一》,北京体制改革咨询研究中心,1988年11月22日。    
瞻前顾后的基点(1)    
  1989年,对于柳传志来说,是联想史上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联想局”在那一年成型,柳传志在那一年被传“逃到海外”。他遭遇了商业上的风暴,但他最终赢得了那场“联想局”的战争。  
     汉诺威并不遥远  
  1989年1月30日,联想集团在海淀影剧院召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