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叶檀
图书简介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如不积极谋变,将有可能急速倒退。谋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内生的市场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未来30年经济强大的根本保证。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作者:叶檀
策划: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
出版:中信出版社
版次:2009年10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ISBN: 9787508615899/F?1664
定价:元
内容简介:
这是大资本、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全民资本主义发轫的时代;这是居民资产性收入受到政府鼓励登堂入室的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财富不公平分配的时代;这既是让人无奈的垄断时代,也是令人欣慰的经济大发展时代。
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不得不在逻辑怪圈中挣扎:赞成自由市场,又看到自由市场的约束条件;不赞成政府过度介入微观市场,却时刻呼吁政府的自律与他律。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用一把失去准星的尺子度量各种产品与生产要素的价格,我们不得不忍受因狂热购买、企业低效而产生的资源价格的上涨,一个失去准星与分配不均的发展模式很难让人长期忍受,目前的改革之路亟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叶檀博士
财经专栏作家,知名财经评论员。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评论员,《南方周末》、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央视《今日观察》、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
信奉市场,强调本土;改良为上,尊重利益;历史眼光,经济视角。
现居上海。
叶檀的读者圈:
名家推荐:
叶檀对中国问题的观察非常细致到位,文笔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对正处快速转型、变迁的中国社会来说,挑战当然很多,几乎天天出现。在这种时期,叶檀的多方位视角尤其珍贵。我经常拜读她的博客,感谢她贡献的知识营养。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的结合方面,叶檀以她的勤奋、敏感和独立思考,做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形成了有独特视角的分析。也许读者并不一定都赞成她的结论,但是,这些长期跟踪形成的思考成果,因为其持续跟踪和独特视角,自然有着特有的参考价值。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在充满着雄性和野心的财经领域,叶檀博士以女性的感性和悯恤记录着她对中国股市、房市和经济大变局的思考、愤怒和鞭挞,这种历史视角的片断记录值得我们注目并阅读。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她在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来透视历史,更在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经济格局。叶檀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让我们这些研究经济的专业人士看到更多象牙塔背后的东西:那是一份剖析真相的社会责任和博爱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在当下的中国尤为可贵。
――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叶檀在《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连载稿:
目 录:
推荐序:请看“叶女侠”出刀/ 吴晓波 IX
自序:经济变革大局势/XI
|第一章|宏观经济闯关
国家经济主义发轫/2
如何解决终极失衡/5
国家经济主义效率令人生疑/9
改革瓶颈:公益与市场两难/13
国进民退与官员牺牲论/13
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平的市场改革的基础/16
约束不足加剧财政不足/19
政策螺旋之一:国有还是民有?/22
央企“不差钱”/23
央企之低效率、高成本/26
民营企业走在国资与外资夹缝中/28
中国民营企业的新教伦理/31
小恩小惠不是制度性公平/35
政策螺旋之二:外资所有还是中资自有?/39
爱国还是卖国?/39
利益源源不断流向国际投资者/41
外资叫屈为哪般?/45
如何从制度上保护本国经济/48
内部竞争机制不全是廉价出售的根本原因/51
将央企改革进行到底/55
央企提高效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55
资本市场被央企改造/58
国资委的自改革/60
竞争体制是改革之本/65
|第二章|疯狂的资本市场
撕不掉的政策市标签/68
股改后隐形政策市依然存在/71
“半夜鸡叫”与维稳计划/74
倒逼出来的股改/76
逼不得已出台股改/76
股改差点夭折/78
压力之下的机会主义阴影/82
股改最大的成功是市场民主昙花初现/86
后股改时代:天哪,大小非!/89
承认大小非危害就是否定股改?/89
可怕的“大小非不可怕论”/93
同股同权烟幕弹/97
紧急弥补股改后遗症/100
政府应该干预市场/104
后股改时代改革/107
大家一起打新股/107
比大小非更可怕的大小限/110
机会主义应急救市法之一/113
机会主义应急救市法之二/116
撇开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奢谈救市/118
需要进行二度股改/122
|第三章|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可怜的房地产市场!
洗不掉的“原罪”/126
1998年房改种下投机基因/126
歪打正着救急地方财政/130
密密麻麻的利益群体/133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138
半吊子的房地产市场化/142
两次市场化离初衷渐行渐远/142
垄断土地一级市场/144
保障性住房被忽略到可怕的程度/148
政府与开发商终结蜜月期/151
继续双轨制之旅/155
房地产市场面临根本转变/155
消灭房地产市场投资者/158
开发商也要承担保障之责/161
地方政府托市、压市,干预无极限/164
借保障住房推出国有公司/167
房地产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170
土地市场决定伪房地产市场的命运/170
土地审批制度万改不离其宗/172
限制小产权房关上宅基地交易大门/176
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这两只蝙蝠/181
政府与商人的共同救赎/184
王石的柔性救赎与任志强的暴戾救赎/184
政府的投机性救赎/188
市场规律无法战胜/191
|第四章|贱卖的金融机构
纳税人为银行业改革支付巨额隐形代价/194
注资银行,代价沉重/194
不良资产回收率20%?/198
谁消化了沉没成本?/204
商业银行显露国有本质/209
金融机构改革之路就是贱卖之路?/213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214
贱卖之争不可能停止/218
可贵的反例/224
贱卖是对内资不够开放的必然结果/228
民间金融市场之殇/231
非法集资与民间融资/231
民间资金天生劣质?/234
不给民间金融控股权/238
市场不行,行政来/242
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246
中资金融机构抄底抄到半山腰/247
制造企业受升值与紧缩双重之害/250
人民币国际化等待市场认可/254
|第五章|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瓶颈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260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260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265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267
调整财富分配与产权结构/272
藏富于政府导致国弱民穷/272
税收,还是税收/276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仍需推进/279
从既得利益阶层手中拯救市场经济/282
用国有企业股权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288
提高社会保障减少经济压力是明智的选择/289
国有企业收益理应划拨给社保基金/291
医改不妨引入医疗券/294
给小产权房、集资建房生存空间缓解住房难/300
新弱势群体:农民工与无背景大学生/304
后记: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市场化?/309
推荐序
请看“叶女侠”出刀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这个设问还可以被分解成下列命题: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拯救?哪些力量能够拯救中国经济?是主动拯救还是被动拯救?拯救的路径有多少条?拯救的手段有哪些?拯救的结果及后果将是什么?
作为历史学博士、中国最勤奋的财经时评学者、也是仅见的女性财经评论员之一,叶檀在本书中给出了她的答案:市场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在中国是一个已经被用烂了、却始终无法被摒弃的名词,它几乎被赋予了宗教般的意义,而很少有人以历史的脉络来对之进行分阶段的解读。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当今中国,改革成了所有利益集团为自己博弈的工具,“改革,改革,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
事实上,必须与改革同时被讨论的是,共识、利益与权益。
回望最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变革,我们看到,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改革的共识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坏之上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因为,现行之法是一种“恶法”,先行者前赴后继,改革以自下而上的潮流推进,政府则在其后以追认的方式认可,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瓦解,或者说已无利可图,新的商业利益的获得者都是在体制外成长起来的。
自1998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大的变化,随之,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转移,能源及资源―这些要素无需通过改革的方式培植―成为商业利益的新争夺点,到2003年之后,因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改革共识终于被利益分化掉了,从此,中国经济由共识时期进入到了博弈时期。我们无法用好或是坏来形容这样的景象,这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过让人担忧的是,政商界、知识阶层以及市民阶层对这种变化的发生显然非常陌生,要么不肯承认,要么有意回避。
在共识模糊的前提下,利益及权益的重新设定被延误了下来,于是,改革成了一个特别诡异和摇摆的名词,无数经济乱象由此而生。
叶檀在这本书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我非常同意她在后记中的这段话:“当政府的作用强大到介入微观经济领域,阻碍生产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费纳税人的辛苦钱,投入到白宫式的象征性豪华建筑中,而纳税人却无能为力,这种介入必然导致经济体迅速恶化。”
她的如下感叹更是让人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