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

第17章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第17章

小说: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都同意,为了从上述那种冤冤相报的麻烦中解放出来,人们应该〃抛弃过去,面向未来〃。可是这一原则在现实中应用却困难重重,因为放弃武力威慑不但意味着情感和利益上的损失,而且在互不信任的境况里,也很难保证得到对方的善意回应。
  人们之所以相互仇视和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无力摆脱〃威慑与反威慑〃的怪圈。为了解决它易被挑起报复的缺点,学者们建立了一些改良方法。这些改良方法更多一点宽容,要么容忍对方偶尔的侵犯行为,直到这种行为屡次出现,并且超出预定的次数或比例之后,才采取报复行动。要么降低报复强度,如对10次背叛只报复9次。并根据对方的一贯表现决定宽容程度。
  启示:有一个人和朋友在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他礼貌地对店员说了声:〃谢谢!〃但店员却臭着一张脸,没有理会。他们走出商店时,朋友说:〃那家伙服务态度很差。〃这个人对朋友说:〃他每天都是这样。〃朋友说:〃既然他每天都是这样,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呢?〃这个人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的态度来决定我的行为呢?〃
  不能取胜,就该谋和
  许多比赛结局都是〃零和〃的:有人赢,就有人输。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并不总是这样。当然,人们都希望取胜,可是当取胜无望时,那么争取到〃平局〃也不错,至少比输要好。
  在现代社会,多数竞争已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从〃地球上抹掉敌人〃的情况少之又少。博弈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必须长期共处时,合作和妥协往往是明智的选择。既然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就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首先,它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种状况下需要妥协。
  其次,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根本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再次,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人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何时〃妥协〃?怎样妥协?要看状况: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第二,要看〃妥协〃的条件,如果你占据优势,当然可以提出要求,但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权衡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妥协〃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
  启示1: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启示2:妥协是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谋略。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适当妥协,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同样,一个不知进退的人早晚也会尝到失败的苦果。
第6章 应对危机的策略
人类最理智的时候,往往就是别无选择的时候。〃边缘策略〃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每一步都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与危机。 肯尼迪的边缘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场坚定、不留余地是一个高明的策略。那么它是不是永远有效?下面我们将讨论与之不无矛盾的情况。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那儿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美国总统肯尼迪随即宣布要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假如苏联当时接受这一挑战,此次危机很有可能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倾巢而出的核战争。肯尼迪本人估计,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介于13到一半之间〃。不过,经过几天的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决定避免正面冲突。为挽回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做了一些妥协,包括最终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则下令拆除苏联在古巴装备的导弹,并且装运回国。 你可以说赫鲁晓夫贸然在古巴部署导弹是鲁莽的,但不能不说他的妥协是明智的(据说那些日子,肯尼迪紧张得几乎崩溃,如果赫鲁晓夫不肯退让,一场核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反过来说,既然赫鲁晓夫最终只有退让这一个明智选择,那么他最初的冒进就是卤莽的。 我们普通人也会运用边缘政策,只不过不会产生那么深远的国际影响罢了。比如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变成一场争吵;固执己见而不能达成妥协的夫妻可能离婚;意见不一的合作者如果不能相互协作,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这些案例的双方其实都会用到边缘政策。他们故意创造和操纵着一个有着在双方看来同样糟糕的结局的风险,引诱对方妥协。 边缘政策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微妙策略,假如你想成功地运用这个策略,你必须首先彻底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启示:〃边缘政策〃一词看来就是为这么一种策略设计的,这种策略将你的对手带到灾难的边缘,迫使他撤退。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采取的行动,被普遍视为成功运用边缘政策的典范。 悬崖还是斜坡 这里还是以古巴导弹危机作为案例,帮助你把握边缘政策中的微妙之处。 肯尼迪政府发现苏联偷偷在古巴装备导弹,立即详细考虑了一系列可能的行动:什么也不做;向联合国投诉(这一行动的实际效果几乎就等于什么也不做);实施封锁或隔离(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向古巴的导弹基地发动空中打击;要么就是走极端,抢先向苏联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而在美国实施海上封锁后,苏联也有很多可能的回应方式。它可以退让,并拆除导弹;停止通过大西洋运输导弹(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挑战美国的封锁线;或者走极端,抢先向美国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与反行动里,一些可能的行动很显然是安全的(比如美国什么也不做或者苏联撤走导弹),而另外一些行动则带有明显的危险性(比如向古巴发动一场空中打击)。不过,在这么大的范围里,我们怎么知道安全在哪儿终结,而危险又从哪儿开始呢?换言之,古巴导弹危机的边缘在哪里?是不是存在一条边界线,世界在这一边是安全的,一旦落到另一边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答案当然是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精确的临界点,人们只是看见风险以无法控制的速度逐渐增长。举个例子:假如苏联企图挑战美国的封锁,美国不大可能立即发射自己的战略导弹。但整个事件的紧张程度无疑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激动,可以预见,世界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也加大了。要想透彻地理解边缘政策,关键在于,必须意识到这里所说的边缘不是一座陡峭的悬崖,而是一道光滑的斜坡,它是慢慢变得越来越陡峭的。 实际上,边缘政策是一种威胁,只不过属于非常特殊的类型。要想成功运用边缘政策,你首先必须了解其独特之处。 我们通过三个问题分析这些独特之处:第一,为什么不直接用一种表示可怕结果一定会出现的确定性来威胁你的对手,而只是借助一个单纯的风险来暗示可怕的结果可能出现?第二,确定风险是不是已经过去的机制又是什么?第三,这个风险的恰当程度应该如何把握?我们将依次回答这些问题。 启示:边缘政策的本质在于故意创造风险。这个风险应该大到让你的对手难以承受的地步,从而迫使他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以化解这个风险。这么一来,边缘政策变成一个策略行动,目的是通过改变对方的期望来影响他的行动。 为什么选择不确定性 在美国希望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的前提下,肯尼迪为什么不直接威胁说,假如赫鲁晓夫不拆除那些导弹,他就会将莫斯科夷为平地?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术语,这将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威胁;它必须具体说明对方退让的确切条件(将导弹撤回俄罗斯,还是装箱后搬上哈瓦那港的一条船)以及退让的最后期限。 问题在于,在实践当中,这么一个威胁不会有人相信,赫鲁晓夫不相信,其他什么人也不会相信。不错,这个威胁中提到的行动将会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但这个危险本身实在太夸张了,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假如导弹没有在最后期限之前撤离,肯尼迪一定不愿意将整个世界夷为平地,而更加愿意考虑延长留给苏联的最后期限,推后一天,再推后一天,如此下去。 我们讨论过提高威胁的可信度的几个办法。在目前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下,动用一个自动装置看来就是最有把握的一个办法。安装一个〃末日毁灭机〃,专门监测对方有没有越界,并由一套稳定的电脑程序确定了一系列具体条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这个装置就会自动实施报复行动。 从理论上说,在理想的情况下,一切都会按照计划发生。一台自动装置的存在可以使这个威胁更加可信。结果赫鲁晓夫退让了,这个威胁不必付诸实施,世界就免遭了灭顶之灾。假如某个威胁一定会奏效,那么它永远不必付诸实施,其规模大小并不重要,当真实施起来会让你遭受多大伤害也没关系。不过,在实施中,这个威胁能不能按计划奏效你不可能有绝对把握。 实际上,可能出现两种错误。第一,这个威胁可能失败。假设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心思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赫鲁晓夫不肯退让,于是那台可怕的〃末日毁灭机〃就会自动启动,毁灭全世界,肯尼迪则会后悔当初居然安装了这么一个东西。第二,这个威胁即便在不应该付诸实施的时候也会实施。假设苏联退让,但这个消息传到〃末日毁灭机〃那里的时候偏偏晚了那么一点点。 由于这样的错误永远可能出现,肯尼迪一定不肯依赖于任何一个实施起来代价惊人的威胁。赫鲁晓夫若是知道这一点,根本不会相信这样的威胁,从而这些威胁也就不能阻吓他或迫使他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