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经济]穷人通胀,富人通缩 >

第19章

[经济]穷人通胀,富人通缩-第19章

小说: [经济]穷人通胀,富人通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是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
  而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则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部分: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inflatiOil卜—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inflation)——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oe/vage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怔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陛通货膨胀”。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候前两种形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的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候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供给面经济学说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对这两个因素而言,资金数量纯粹只是标的物。于是,欧洲于中世纪的黑死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视为因资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归因于美国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定的金本位后所产生的资金供给过剩。供给学派假定,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提高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供给面经济学说所阐述的一个要素,称美国20世纪80年代由低税所引领的经济扩张为结束高通货膨胀的手段。其论点在经济扩张提高对基本资金的需求,且此种做法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扩张可视为经常性地带来对资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条件等同于提高资金数量。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此种政策无可置辩。供给面经济学说主张,经济扩张不仅提高国内对资金的评价,也会提高国际上的评价。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通货膨胀:
  +…1.第一次通胀(1979~1 980年)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60/0波峰,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2.第二次通胀(1986~1 988年)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多出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作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3.第三次通胀(1 992~1 994年)1992年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开始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这3次通货膨胀的结果,我们都非常清楚:第一次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商品引起的,进口家电和其他进口商品因市场短缺引发了大幅涨价,中国城乡居民开始不顾一切地抢购商品。第二次通货膨胀,引发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第三次通货膨胀导致中国经济处在10余年的衰退、调整和复苏之中。¥通货膨胀来了吗
  谁能说中国未来处在什么经济状态下?不管给出什么答案,其他人都会怀疑。所以央行对未来只敢说:通胀预期。谢国忠是力挺未来中国要发生通货膨胀的激进派学者,他的理解是,中国未来两年一定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谢国忠的观点应该得到积极的支持。谢国忠这样认为:全球经济再次触底已成定局,这次的导火线是欧洲债务危机及其连锁反应。通过实施财政紧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各国政府都力图依靠促进出口来减轻债务负担。但是欧洲以外的世界各国也在靠经济刺激计划支撑国民经济,欧洲将成为不可承受的重担,全球经济势必放缓。
  只不过,这次的触底过程将会是缓慢的,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欧洲各国政府不会坐视银行破产,以避免重蹈雷曼兄弟破产导致信贷危机的覆辙。其次,中美两国可能会延长他们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一次的经济下滑过程中,通胀压力会持续加大,到2012年将最终导致利率急速上调,以及随之而来的又一次经济危机。
  近来,世界各地的股市都在下跌。在前一时期,人们对于经济持续恢复的信心,让市场预支了未来多年的增长红利。但此前的经济“增长”只是库存水平恢复和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的结果,并不是来源于全球经济复苏所真正需要的各国家、各产业之间的结构性调整。认为单靠经济刺激计划就可以促成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盲目信心,造成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这把全球推到了高通胀悬崖边。
  欧债危机让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醉心于高增长率的政策制定者们对欧洲事态的反应,将很可能推迟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之前的政策错误之处,在于盲目相信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解决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问题,现在延续这些政策,会进一步放大错误决策的后果,并且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都认为,经济增长缓慢的大环境会使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等将来经济形势好转,停止经济刺激也来得及,通货膨胀不会过度恶化。出于三个原因,这种凯恩斯主义的思维方式完全不适于当前的世界经济。
  首先,全球经济的低迷将持续较长时间,因为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计划克服不了的。那些金融、地产之类的泡沫行业,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不可避免地将缩减规模。此外,在西方社会借钱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结束以后,发展中国家也还需要一些时间,才可能把出口转为消费需求导向的经济增长。出于凯恩斯主义的思维方式,势必给当前的世界经济开出长期、而且过量经济刺激计划的药方。当这种政策开始带来问题的时候,是不可能及时退出以避免造成通货膨胀的。
  其次,尽管经济增长缓慢,过低的利率水平还是会让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上升。这种状况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出现过。通胀预期本身,就可以把过量的货币供应转化为通货膨胀。这对能源和食品价格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最后,全球化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因素已经被消除。在我们考虑通货膨胀问题的时候,2010年发生在富士康和佛山的本田配件工厂的事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就业统计数据。在过去10年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定价者的角色。中国过剩的劳动力供应,让工业制成品价格持续下降,并且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过剩的时代。未来5年内,中国的流水线工人工资有望翻倍,这一增长过程甚至有可能在3年内完成。其他的低成本国家,像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短期内都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让他们取代中国来充当世界工厂。未来10年内,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也可能会翻倍。中国出口的增长,将更多地受益于价格上升,而不是规模扩大。日渐上升的生产成本势必加速通胀的形成,并且让今天的低利率具有更大的通胀风险。
  10年之前,我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什么降价。以后,中国买的东西还是会涨价,但是中国卖的东西也会开始涨价。许多外国企业实力太强,中国的生产厂家在跟买主谈判的时候瞻前顾后,不敢跟他们谈涨价。但是将来他们不敢也得敢,因为成本的上升已经不可避免。
  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持续上涨的油价,造成了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中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将会在未来10年内推动通货膨胀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将再一次陷入滞胀的泥潭。即将出现的经济二次触底过程发展会很慢,周期会很长,我们有可能会经历中美主导的又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时间可能在2010年年底或者2011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