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广告媒体电子书 > 后台 第一辑 >

第16章

后台 第一辑-第16章

小说: 后台 第一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吴飞
终于将这一辑《后台》看完了。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书,可以说是那些想从事深度报道的作者们的必读著作。我已决定将此书列为本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了。
北京青年报 关庆丰
拿到《后台》,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南方周末》的很多报道,普通读者读着精彩, 但在我这个入行不久的新闻人眼中却有种神秘感。
写作高手李海鹏是如何在采访中获得令人惊叹的细节的?南周动用怎样的重量级资源请到海南省长卫留成做专访?为什么冷漠的地产大亨任志强能和南周记者聊那么多私事……阅读《后台》,是一个愉快的解谜过程。
作为一个新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见惯了各种灾祸,采访时,面对生命的消逝我变得有些麻木,看柴会群的“当一个生命倒在我面前”,我心里一振,对,他所表达的就是我难以释怀的。在写作上,事件、人物要放到坐标系中比较,报道 
中人名、头衔名称甚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原来南周的记者也在注意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 
西,还是让“那些见鬼的编辑失业去吧”!……阅读《后台》,是为自己的新闻操作理念和写作技巧补课。
(记者节专稿)提问是记者的天职(2009…11…06 08:52:45)转载标签:记者采访对象信源闭合式提问柴静杂谈 分类:评论 
2009年 9月2日起一本新书《朱镕基答记者问》开始在全国上市,几乎是不动声色;然而,该书发行仅半个月印数已经达到了100万册,成为“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人民出版社今年以来最畅销的书。与“朱镕基处处表现出自己常人的一面”一样,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陈鹏鸣被打动的是朱转告编辑,“朱镕基答记者问的主角应该是记者,而非朱镕基”,并要求封面设计把他的名字改得小于旁边“答记者问”四个字。事实上,从《朱镕基答记者问》看得出,许多时候朱镕基回答媒体采访时的精彩语录,既是他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充分体现,亦是记者恰当提问的互动结果。

 

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于信源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新闻的采访和写作、编辑和传播的技术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否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互动电视、网页、手机等等载体,人们在浏览大量远远不断的新闻信息时,也会不断疑问:这条新闻报道公正吗?

有关新闻学核心原理的公正性问题,真算得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问题并不单出于记者和读者在一些时候对公正性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读者总是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架构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但由于记者个人的社会背景、知识结构、成长环境、职业经历的不同,他们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有着相当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

坚持新闻的公正性原则,首先就要坚持记者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于信源,因此采访中把握信源的可靠便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为媒体采写新闻的职业任务正是通过引用信源来描述那些读者无法亲眼看见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新闻人物的行为等。“记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套路,通过向信源有选择地提出采访问题,并有选择地选择信源的引语,来建构事实或现实画面。新闻故事就是通过作为信源的他或她使代表的社会角色和阶层讲述出来。”

似乎,中国发展中的人权、民主、民族、宗教等一直是外国记者感兴趣的话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伍德拉夫1999年4月13日采访中国总理朱镕基时也不例外:

    伍德拉夫:大家也都知道,美中在具体问题上会有分歧。这些具体问题之一当然是人权。克林顿总统和其他一些人已谈到这一点。就在最近,你们的政府逮捕了持不同政见者,这些人想成立一个政治上的反对党。总理先生,你认为当经济上更强大以后,中国能否容忍更多的不同政见?

    朱镕基:就人权来说,常常是中美双方在有共同的概念的同时,在如何实施上有分歧,因为归根结底,各国的情况不同;而且我认为,中国正在不断地改善人权状况。但同时,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我们必须继续在这个方面改进。所以,我们愿意听取外国朋友的意见。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有着2000年传统观念的负担,这影响着我们人民的思想。而且,我们人民的教育水平是不能同美国相比的。

    近来,中国全国人大修改了我们的宪法,增加了一项修正案,要依法治国。这表明中国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司法制度,建立一个法治的国家,但这不是容易办成的事情。我们缺少大量合格的人才。目前,我们非常缺乏法官和律师。你们美国有这么多律师,我们却很少。

……

伍德拉夫:中国对民主有什么害怕的吗?

朱镕基:我为民主奋斗了一辈子,因此,我觉得民主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要民主,我们也要法制,所以,在要求民主时不能违法。民主与法制应该同时发展。4

如果从一个中国记者的角度来审视美国记者伍德拉夫的提问,提问几乎属于“逼迫式”的,而且还“刁钻”。但朱镕基的从容应答,恰好可以阐释新闻报道永远是一个寻求官方信源认定事实的过程,而官方对事实的认定可以消除道听途说的信息馄饨状态。

 

正确的提问是获得好新闻的前提

我们知道,通过采访发掘事实真相是新闻报道的中心环节,向采访对象提问,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源的重要途径。记者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新闻素材,就必须提出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话兴趣,同时又能顺利接近新闻核心内容的高质量问题。

“关键在于懂得提问,”美国《时代》周刊主管国际和商业新闻的行政编辑艾迪·伊格纳休斯谈到他的经验时强调,“必须提问,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比如,布什政府认定必须出兵攻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很坏。可我还是要说等一等,我要提几个问题。布什政府说他们有核武器吗?好,记者的工作就是验证萨达姆究竟有没有核武器,是不是对美国以及美国的利益造成威胁。我们会去伊拉克,看看情况是在好转还是恶化;假如美国认为反恐战争高于一切,攻打伊拉克是其中一个步骤,我们就会问,即便美国可以成功推翻萨达姆,最后会不会由于当地民众痛恨美国军队入侵本土而造就另外几十个本·拉登?”

我们应该还记得,走红的央视名嘴王志的“得名”,除了得益于一个国家级传媒平台的影响力以外,也,基于他能够在《新闻调查》和《面对面》节目中不停地提问从而展示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的良好素质。有观众说,王志貌似忠厚实际刁钻;王志的同事说,王志有很多特点,最突出的是心肠硬和“使坏”。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或许是王志的质疑态度,以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质疑可以变成一种职业本能。这就不能不提到使他名声大振的《与神话较量的人》。学者刘姝威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进行了质疑,王志为此做了一期节目,频频以挑剔的提问向刘姝威发难: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王志: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王志: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

  王志:你认为会不了了之吗?

  刘姝威: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王志:你的预测是什么?

  刘姝威:我的预测……我无法预测。

  王志:预感呢?

刘姝威:我无法预感。

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一个网友有代表性地质问王志——“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个记者,你怎么可以这样问刘姝威?”王志则思考,观众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不一致?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观众最期待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记者的采访意图如何才能更准确更客观地传递给观众? 某种程度上,提问的恰当与否和围绕新闻事件提问采访的深度,就已经决定到了此后新闻写作的优劣。以擅长采访闻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说,她的成功是因为她向世界各地领袖们问了其他记者不会问的问题,这当是经验之谈。即使,“有时,一名年轻记者发现,想出恰当的问题很困难,因为这个问题可能使采访对象陷入困窘或冒犯采访对象。但是,除了提问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的开放式和闭合式

所谓“文无定法”,于新闻采访实践而言,采访的提问也自然是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的,一切都可以根据记者采访对象时的不同情况以及记者的采访目的而随机应变。只不过为了新闻学研究的方便,人们才把林林总总的提问归纳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类,如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的界定:“当那名体育新闻撰稿人问跨栏运动员:‘你认为我们这个城市怎么样?’时,他正在使用的提问方式被称作‘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用概括的语言来回答。体育新闻主编建议记者询问运动员关于跑道状况的问题,这将会引出一个具体的回答——迅速的、缓慢的或者灵活的——这种问题是闭合式问题。”⑾

如果采访对象长于思考、又很健谈、还有经常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丰富经验,开放式问题往往是打开他们话匣子的好办法;如果采访对象不善言谈、面对记者又比较拘束,闭合式提问有助于采访对象慢慢轻松地走上接受采访的路径。其实,无论是开放式的提问还是闭合式的提问,采访提问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问题的内容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时机;并且更多的时候,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是交差进行的,一个成熟的记者甚至在大多数采访时候总是把提问的方法融会贯通的。

同样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那个早先喜欢把头发披覆下来遮住半边脸庞、干练冷峻又不失温情的出镜记者柴静,更加让人刮目相看。2003年6月的一天,她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心情沉重。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在《双城创伤》中探寻的谜底。柴静身体前倾,轻声地提问服毒自杀女孩苗苗的表弟:

  柴静:你自己心里有疑问吗?

  苗苗表弟:有。

  柴静:那你去问谁呢?

  苗苗表弟:问自己。

  柴静:没法去问大人吗?

  苗苗表弟:是。

  柴静:你觉得这件事他们不能给你解释吗?

  苗苗表弟:不相信他们的解释。

  柴静:那你自己能回答得了自己吗?

  苗苗表弟:回答不了。

  柴静:你回答不了自己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难受吗?

  苗苗表弟:难受。

  柴静:难受怎么办?

这时,男孩已经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下去。

柴静的提问善于把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分解开来,从小处入手。在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