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傥呐ァOM魑荒芤勒兆沤裉焖驳模逊鸱ǖ木槟善鹄础! �
第三章 四执取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应有四种执取: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前天已讲解过: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以及了解万物“什么是什么”的真相,也讲解到一切事物原来是无常、苦、无我,是没有自我的。为了更能方便了解其内容,我们必须指出一切事物皆不值得以欲望习性去执着,因为这种行动就是苦,或说它是产生苦的方法。佛教只立下一个重点,即解决内心的苦,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比起一般的道德更为高尚、深入。
为了能更了解苦,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次第来做个比较,看出苦是有层次的分别,那最后的一层就必须依靠醒觉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灭它。为了更容易指出苦,我们拿疾病当作比喻,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为三种类:即是“身病”,也就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身体的疾病。稍微严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心病”,在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有什么比心病更为严重?假如能明白这个题目是非常好的。现在依据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个有关疾病的名词,我们以前已将它归入精神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么名词好。身体方面的疾病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为 MENTAL DISEASE,最后的一种疾病称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事实上,SPIRITUAL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实际上它是由于被烦恼欲望燃烧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个遭受到烦恼欲望所折磨的意识,但是这一种疾病出现在意识或精神中,纯粹符合于精神意识这名词,比心理的疾病更难解。因为MENTAL 和 PHYSICAL 较有关系,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则更为深奥,虽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还有无明欲望和执取存在的话,那也还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病。无明就是不知晓,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觉,执取就是内心紧握不放。这些都是使我们陷入精神病患的因缘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为严重。
心理和精神这些名词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别对文字太过于执取不放。希望能真正的掌握着它所生起的种种表现状态。如果身体有病到普通医院去治疗;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专科“心理”医院寻求协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那就必须直接到“佛陀医院”治疗。如果我们已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病,那我们将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质,可以解决精神疾病的问题,但必须依靠较深入的佛法,因为它能真正熄灭欲望烦恼,也是真正能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这将会使我们对佛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进而产生正确地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知识。如果有正确的知识,最低限度也能明了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执取为“我”和“我所有”的疾病就是苦;甚至沉迷、爱恨着“我”也是苦。我们所指的苦,或所承受的压力,就是精神的疾病,是有色、无色众生所共患的疾病。
这里又产生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什么方法,才能将自己从无常、苦、无我的万物或因缘和合物中摆脱出来?答案是我们必须继续学习“什么是我们贪爱和执取的原因?”,我们必须要探究所迷执的世间物-无常、苦、无我。如果我们对执取的根源有所明白,才有能力断除执着。因此我们必须直接对它有所明了,才有能力从迷执中脱离出来,或从一切事物—无常、苦、无我中解脱出来。
此外,我认为学习并明白那染着根源的烦恼,即所谓的执取,将会帮助我们清楚又容易地明白佛教。因此请各位同学特别留意这“执取”,尤其希望各位去学习,直到你们了解每人所存有的执着真相,不论是你本身或那些你们正要帮忙的人,盼望大家都能脱离烦恼之苦。
在佛教中,这执取的污染心即是对所有事物执着、染取,巴利文叫做UBADAN。如果依据文字翻译即为进执取、执持不放等,执取即是全力以赴地紧握不放。
执取可区分为四种类:第一种称为“欲取”,即是对所爱恋的事物执取;第二称称为“见取”,执着于自己的见解、观念;第三种叫做“戒禁取”,对自己以前所拥有的戒条和行为方法迷信地执着不放;最后一种的执取称为“我语取”,即是执着“是我”、“有我”。
● “欲取”──执取于色、声、香、味、触、法
“欲取”(Kammupadana) 即对情欲的执着,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第一件事-对于贪爱、满意的东西追求、纠缠,包括色、声、香、味、触中的任何一种。“色尘”就是对于那眼睛看到而满意贪爱的形体;“声尘”意思是那牵连着心的悦耳的声音;“香尘”就是那香喷喷的气息;“味尘”即是那美味可口的味道;“触尘”即是身体的接触。这五种心境所在处,是可以依照一般人所了解的,随着自然的天性而感觉到津津有味或者好过瘾的事情。但是依据佛教的理论将扩展到六种,那就是多加一个“法尘”,意思是出现在内心中情欲的感受,是过去、现在、未来牵连到的内心或外在的事情。无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当心识去感触时,就会生起那津津有味、好过瘾的感受。婴儿出生第一次接触到这六种外尘,便对这外尘生起“执取”。这执取就逐渐扩展直到现在。对于这满意、爱恋的事物,有着顽固的执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识并且正确地对待事物,这是一项重要问题,不然的话,这些对于情欲的染执,将会为世间带来灾害。希望我们能去审查那些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们会看出他们被破坏主要的原因,是对于任何一种的情欲有所执取。如前面说过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义比泰文的含义范围更广,泰文只是局限于异性之间的感触罢了!
甚至连现今的哲学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认“这世上的人类,所做的任何事,纯粹都是以这所谓的性欲为其主因”这个原理。如果观察世上所有的生物便能看出这个题目事实上是最正确的真理,因为我们人类之所以会互相亲爱、嗔恨、厌恶、妒忌、厮杀,甚至自杀也好,都必须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产生。不论是嗔恨或厌恶,都是因希望从另一方得到某种利益而发生间接或直接的冲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这真相。如果我们探寻下去,将会发现人类必须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在心灵深处隐藏着这贪爱,它是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根源。我们学习各种学识,以便有一份好的职业,工作上有了成就以后,就去追求那五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希望我们能深入的去思考,到底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为了上天堂,原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种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会把它安置在“世间”,别牵连到出世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进地断除烦恼,就不是以情欲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为了世间或他界的任何一种情欲,这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们来谈谈间接的原因:因为这控制、蹂躝着世间的情欲令人深感厌恶、怖畏,为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们才出家修持梵行。也可以这么说:这种的出家,其主因间接也是来自情欲。但是总而言之,生物、人类和世间万物的混乱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来自情欲。
为什么情欲有这么强烈的力量?因为它是来自“欲取”,即是对情欲本身有着很牢固的执取,佛陀才说这是一个直接与世界有关的先决条件。“这个世界将会持续转变、破坏、毁灭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情形都一样,主要的原因,必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来自欲取。”我们应该审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欲取呢?它什么时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坚固?实际上,我们的性格是否能超越它,并放弃它呢?假如我们不依靠佛陀明觉的智慧,那又怎样放弃执取呢?这所谓的欲取是那么茫然无头绪,它必须要以高层次的佛法来学习修行,才可放弃和断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层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着世间上的常理,欲取却相反地有着极大的利益;所谓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们爱护家庭,很勤奋地寻找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完全是由于执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间好的眼光来看,那可算是一种使我们人类进步、勤奋的力量;假如以“法”的眼光来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隐密之处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从佛法方面来讲,我们必须要控制欲取,甚至到最后必须把它放弃并熄灭掉。至于我们能舍掉吗?我们是否已决定要把它抛掉了?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彻底了解这第一个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并且最后把它舍掉的事情。
● “见取”──执着于观念、见解、或信念
“见取”(Ditthupadana) 是对见解的执着,即是对观念、见解、主观想像的执着,是为第二种执取,也是我们可觉察到而又不难明白的事情。当我们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见解”,即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执取的主观见解,而不肯轻易向人低头,把它称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也不为过。这种对自己见解的执着,是在自然之下所形成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去观察,将可看出它的严重性、危害性不少于欲取。若我们执着自己任何一种旧有的见解,那就算是一个绝对固执的人,必须招受到毁灭。如果我们还是执取着观念,那就必须设法纠正,使自己越来越正确高尚起来,让邪见转变为正见,且不断的提升,最终到达那究竟的正见,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讲述的四圣谛法。
见解为执着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谈到这些之后,就更能了解我们所执着的那些自认为是最正确或最好的观念。见解的执着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文化或宗教教理。至于那些自己所强烈执着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要点,那就是烦恼和不觉悟,会带来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当有了这不觉悟、无明,我们就会随着基本烦恼的推动力去判断或了解,而认为这是值得贪爱的、执取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欲乐的、有个实在不变的“自我”,来取代原本是污秽的、虚幻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诸行等。不论是什么,若是自己所明白、所认识的,他都认为是正确的,虽有时知道那是错的,但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见解,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