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

第12章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12章

小说: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识、耳识、鼻识等,其间只有了别、知觉,无论在那里都没有自我。



  ● “如实知”─五蕴是无我


  当每一个部份的“积聚”分解开来,不论是色受想行识的那一个部份都没有一个“我”,如此就能从一切事物中拔除“自我”的错误观念,所谓一切事物,即是指人类的身心。全世界都可以分解为这五个部份,纯粹的“色法”,与“心”完全扯不上关系。理解这五个部份,即是理解全世界都不是“自我”。“理解”的意思是前面所讲的“看清”,和所谓的“明白”是两回事。


  如能专注去观察思考那能拔除“我执”的“看清”,就必定能对这些事物不再动摇、不再产生欲望、贪爱或嗔恨,这才可称为已“看清”这些事物不是“自我”的。运用理论的思考是不能拔除“我执”的,它只限于产生那相信这不是“自我”,如此而已。不像“看清”那样能绝对的断除“我执”。因此必须认真地学习戒定慧三学,才能拔除对一切事物的“我执”。


  现在,虽然我们已能理解万物没有“自我”,但却仍旧是执取万物为我的立身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了解。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部份或人体的每一个部份,无论那里都不是“自我”的,但依然是成为“我执”的立身处。其原因是来自“无明”所执取之驱使力,使我们执取,不能依据真理更深入的去看清真相。因此在这里所应该实行的重要任务是在这五蕴中产生看清真相的智慧,以便实际的有能力熄灭无明。当真正的看清真相之后,他将看出没有一个部份值得沉迷执着为“我”,那时“执取”将会自行破除、消失。虽然曾经在潜意识、与生俱来的本能,或什么样的执取,必定会马上瓦解,因为这时他已真正彻底看清那曾经沉迷执着为“我”的东西,实际上是没“自我”的。


  因此我们必须时常专注地观察这迷执为“自我”的五蕴,这是佛陀最常宣说的卓越的教诲:“五蕴是无我”代表着佛教的精华和精神特色。因此我才喋喋不休地诱使你们对五蕴“积聚”产生兴趣,也请别把它当成是戏言而拿来开玩笑,这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尽管以哲学、科学或宗教的角度来探索,如能如实地明了这重要的内涵,执取将会被破除,各种欲望烦恼亦寻不到可依附的立足点,没法再生起,苦也就没有了。


  在此我们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平时不能看出这五个部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当离开母胎,张开眼睛看这世间时,我们不可能有智慧,必须要接受环境的教育,自己不会分辨是非黑白,也无从选择,只得一味的接受。在周围环境中有语言上、行动上的教导,也有来自亲身体验所理解的事物,这全都是周围环境所给予我们的教育,不断的向我们灌输万物都有“自我”。这些都是天性本能的推动力,内心在说有个“我”,称为“我语取”,这是我在前几天所讲过的。我语取是与生俱来的,且每一天都在增长中。我们和父母亲、朋友们在交谈时,几乎全部都充塞着你、我、他、是我、是这个人、是那个人,是主动者、被动者、我得我失,不断在加紧束缚,加深“自我”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生下来就被立名为阿超、阿仁等,是他的孩子、是他的孙子、是他的丈夫、是他的妻子等。周围的一切都只是在指明有个“自我”,每一天“我执”都在不自觉中逐渐长。“我语取”在逐日沉重、增加,“我执”越来越沉重。当产生我执后,自私自利就随之而生,它使人趋向于只顾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别人,然后就随着这志向宗旨行事,以获取利益,同时也在滋养着自己的爱欲、我执、我和我所有。



  ● “假名”


  对这个人,那个人执取为“自我”的状态下,称为“假相的我”,如果说他是真的,那应该说是假相中的真理。比如这个人被取名为阿超、阿仁。他真的是阿超,因为每个人都叫他阿超,甚至他自己也承认是阿超;或者被取名为人、畜牲、是神等等,这也是真的,因为每一个人都这样互相称呼;但是这种“真”是“假相”相对的真理“被假名为真理”。所谓“假名为真理”,即是欺骗人的最表面一层,认为万物有个自我。此时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就能直接看出那是蒙骗我们的东西,随即醒悟过来,而不再执着阿超、阿仁为“自我”,是统治者、是国王、是比丘、是人、是神等等。要真正看出这一切都是社会所制定出来的假相名称,为的是方便彼此间的语言表达,互相联系,从中获取好处而已。因此就必须要保有这“假名”,或由于自然界的趋使而产生这些假名,否则人们就不能互相沟通,也没有语言文字可应用。人类是要互相关怀,互相联系的,因此我们才假设“那是那,这是这”,才能互相了解,互相交谈。这些假名是怎样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真正的明了,这全都是假名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能了解它,也就是我们已从其中一层迷惑醒悟过来。



  ● “法制”─大自然所制定的


  接着我们来谈谈“法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已不再认为某人为阿超,即是我们已看透这构成阿超的各个成份,当我们观阿超色身或组成阿超的诸蕴,将会发现阿超不过是色受想行识的组合,每一个成份被制定为这个、那个,如色蕴的成份、受、想、行、识等成份。如果能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制”就较为聪明,已能深入一层假相的阶段。我们也可以更详细地将法制分析出来,如色身可分为地、水、火、风,或依照现代教而将它分解为各种化学元素,如碳、氢、氧等,这可看出纯粹是“法制”制定的地大、火大、水大、风大,或被分解出来的元素,这样我们就可更深一层的看出,那只是深层的哄骗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人,存在的只是各种元素的身体。至于“心”,只是一个名法的元素,随着它的任务,可随时随地分析为更细微的成份,如“受”、“想”、“行”、“识”。当我们如此忆念,就感觉色身已消失不见了,对于阿超这个感觉也随即消失,那感觉为我的孩子、我的妻子也消失了,这都是由于进入这“法制”的状态中。虽然如此,我们还黏缚着法制,因此佛陀才教导我们应更深入的去看清,直到探寻到“真谛” (绝对的真理) 为止。



  ● “空”─空掉自我


  实际上,当我们以“真谛”的角度观察万物时,很明显地不论是从地、水、火、风、氢、氧、碳等元素或色、受、想、行、识,深入地去看清,将不难发现它们都共有那“空性”的特质。到底要空掉些什么呢?即是“空掉自我”。这“空”译为“空掉自我”。别只是把它看成是地水火风,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看,它都是无有自我、无有实体的,这可发现“空”的意义。在每一种现象中都“空无自我”的本性,只因我们不懂得如何的观照,才没有办法看出“空的真相”。


  你们有那一位可以看清万物的空性状态,那么净取或染取将无法生起,那些已生起的也不能久住,全部瞬间化解掉了。这时五蕴中的任何一蕴也不再执取,进而生起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界相、无蕴相、无境相、无有一切,这就是彻底的“空掉我执”,直到一切的苦不再生起。苦自然是从欲望烦恼生起,欲望烦恼的产生则是来自沉迷执着任何一蕴为“自我”之后,就燃起欲望的想要、想有、想是,这种的欲望想要是无明烦恼,一旦有欲望就有苦,有欲望肯定就去行动,当随着欲望想要的驱使力去行动,肯定是苦的结果,就这样无止境的循环不息。


  苦是很细微的,如前面所述说一般人称为“乐”的感受,若依照圣人的状态,这一般人的乐也是“苦”。在这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不苦,只不过有些隐藏起来,使人难以觉察。隐藏的苦,如认为好善就是乐,必定有好人因快乐而带来苦。请好好的思考一下吧!好人也必有好人的苦;快乐的人也一定有快乐的人的苦。这句话较难以听懂,但却不难看出它的真相,自己去思考观察,苦是很隐密很微细的。如果我们沦为任何一种欲望的奴隶,那一定是苦,不自在。人人都说快乐很好,如果被这世间所认同的好、善和快乐的现象所束缚,那时已完全地沦为任何一种欲望烦恼的奴隶了。


  当我们看清万物是空性时,是世界上的事物,被称为众生、人、或什么都好,那将会有次第的一层一层的去除执取,最初这假名的阿超....、孩子、父亲、丈夫等等,当已结束这假名,只留下那法制的色受想行识、地水火风,然后再深一层详细的,看清这些“法制”,直到看清而转为“空”,破除我执,这就是进入空性。此时他将不再沦为烦恼欲望的奴隶,各种的苦也无从生起,这一切都是看清五蕴的真相,进而将执取拔除,所获得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这世界上万物都包含在五蕴中,即是色受想行识,每一个蕴都是虚幻不实的,只因有“饵”去引生,直到变成“想要成为”和“想不要成为”的依靠处,这些全部都在引生苦,时隐时现。若要从苦中解脱出来,各位必须依靠三增上学的修持法,由五蕴的执着中拔除出来,就不会成为五蕴的奴隶,这时也就不再有苦了。如此,这世界或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只带给人们方便、安乐、舒服的环境,人类也就不会由于各种事物而烦躁热恼了,生活就拥有那超越万物的心,这就是彻底看清五蕴的结果了。

第六章 自然止观法门



尽力又专注的了解某些事情时,定就自然产生了。

佛陀时代,于听闻佛法中自然开悟的人比比皆是。 

自然止观法门的程序 

* Pitiparamot:法喜充满、喜悦、舒畅、爽朗
* Passadhi:心的止静、平静
* Samathi:心 (定) 、适合于实行工作
* Yathabhutananadassana:观照真理、洞察真理
* Nibbida:心境深感厌倦、厌离
* Viraga:离欲、松驰
* Vimutti:心的摆脱、解脱
* Visuddhi:清净、不受污染
* Santi:寂静、清凉
* Nibbana:涅槃、不苦了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今天我感到非常抱歉,在还未开始今天的讲题之前,要和各位谈一些私事,今早醒来,就感觉到前天提到的哲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家名为 BERHSON,正确名为 DESCARTES (笛卡儿),拉丁文是 COGITO ERGOSUM。后来到附近借字典来查时,才发现不正确,如果有谁想要查明,可自己翻阅字典。


  所谓“私事”或者较正确的字眼应该是“自我纠正”,也就是自认记忆错误,俗语说“四足尚有失,学者尚有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还不算是哲学家,因此,自然是常会犯错的,特别是对那些不太留意或不想记住的事情。也就是那些不很相信、不太感兴趣的事物,造成不太想要记住而容易犯错。就如刚才说过的哲学家 DESCARTES,是十七世纪的人,但思想却像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人一样,认为“行”-“组合”就是“自我”,所以我才不注意这些人,正因为我不曾注意,这才不能记住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