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身心的学习认识佛教
佛使比丘
【第一章】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么是什么”)
【第二章】三法印(宇宙的本然性质)
【第三章】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第四章】三增上学(修习的次第)
【第五章】五蕴(人类到底粘缚着什么?)
【第六章】自然止观法门(随缘开悟之道)
【第七章】形式止观法门(技术开悟之道)
【第八章】圣者和熄灭烦恼(逐渐地脱离世间)
【第九章】佛教与人类(做人的艺术)
【第十章】佛教理想中的司法者(总结论述)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
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明了后便能如实地修行,直到不再为任何事件痛苦。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今天,我接受委托来负责这次的训练课程,主题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即是“佛教的原则,修习方法和道德”。我们可以把这主题再区分为佛教与道德两方面来谈,这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在实行国家的职责时,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我要把这两个主题明确地分析清楚,故将今天的讲题定为“佛教是什么?”第一个前提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佛教。然而在一开始时要把“宗教”和“道德”先做个比较,使大家能有一个明确的见解而不致于混淆不清。
一听到“宗教”这名词时,各位可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甚至认为“宗教”比“道德”的含义更广阔和深奥。道德为获得世间利益、快乐及幸福的最基本条件。至于宗教,则是高层次的修持方法。虽然每一个宗教都有其不同的中心思想,但是对道德看法却是一致的,也就是道德在教导人们去恶行善。譬如持戒、真诚、有感恩心、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等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虽然能完全持守良好的戒律,但是人类依旧不能摆脱苦,即是从生、老、病、死所生起的苦;或者被烦恼侵蚀的苦,尤其是贪心、嗔心、痴心。道德没有能力完全拔除贪、嗔、痴,也不能拔除从生、老、病、死等所生起的苦。而宗教的范围及责任则更加广阔,尤其是我们的佛教,才是直接、正确与不间断地去除烦恼,并熄灭一切生、老、病、死苦。由此可见宗教比道德的范畴更加广泛,但其根本不同点就在于究竟与否,特别是佛教的范围比普通道德更加浩瀚。在明了宗教和道德的区别之后,我们将更有兴趣深入地探讨佛教。
“佛教是什么?”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想可以将它的意思概括地解释给各位听:“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就是这么简单。在这儿受训的同学可能认为:若是这样的话,我岂不是一个连“什么是什么”都不明白的人了吗?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事实正是如此。如果有人能正确地、究竟地、深入地明了“什么是什么”时,这个人可说已完全明了佛教了。但愿这个主题“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能更突显出佛教的内涵,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定出这个主题,也是为了让你们能更快、更简易地去肯定佛教,而不是在玩弄语言文字,浪费时间。事实上,确立这主题是正确的,是依据佛陀或佛教的宗旨而制定的。
“什么是什么”的含义非常深奥,现在请各位想想看:我们是否已经懂得世间的一切,知道“什么是什么”了吗?尽管你已知道“我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工作是什么?”“责任或职业是什么?”以及“金钱、财产、米粮、名誉、地位,甚至其他一切究竟是什么?”如果有人有勇气坚持地说他自己已完全明白这些东西是什么,也请好好地再仔细思考、观察或者继续听下去。对我们所要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真正含义究竟何种见解才是最正确的。如果用佛法的语言来说,有谁明了法,也即是已明了万物的实质-所谓“什么是什么”。若有人能明了万物的实质是什么,那么他必定是位了解佛教的人,因为能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也就等于彻底明了佛教。我们正确了解“什么是什么”之后,就不会误解佛教,而且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人生,不再存有怀疑;若能坚定地实行所明了的“什么是什么”,则“苦”必定不会再生起。现在由于我们还不能依据真理正确地去明白“什么是什么”,因此,带着或多或少的错误对待万物,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不了解生命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工作是什么?那我们必然会依据无知的、错误的方式去执行,苦也就应运而生。明了万物是什么之后,我们便能以更正确的方法对待生命,使生命更臻完善。
佛教的修持原则也可称之为实践的佛教,必然是为了要明了万物的真相,如果能修习到清楚明了万物是什么,就不必再修行下去了。希望各位能好好地用心听,再一次更清楚地明白:我们的修行,只是为了能明白万物的真相而已。如果懂得这点,也就是已看清一切,心中了了分明,无须再修持了。不论是修戒、定、慧,或其他各种修心方法,最终的目的,全都是为了明了万物是什么。一旦明了万物是什么,即是证得任何一品果位或最终之果位,因为这种智慧能熄灭烦恼并且知道熄灭烦恼后所证得的果位。
真正明了万物是什么之后,自然而然就产生厌倦、离欲、解脱(NIBBIDA,VIRAGA,VIMUTTI)的心境,已不必再勤修下去了。我们之所以有责任精进地修习,是因为还不能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尤其是还不能明白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这些依据着佛教的原理来说明。然而当修心直到绝对而又正确地洞悉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自然是最终的修行和智慧了。因为这些智慧已足以毁灭烦恼,我们就不必再精进不懈地应用智慧去熄灭烦恼。我们只要精进即可使正确而又能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智慧生起!总而言之,那只是知晓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智慧而已。因此,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喜爱的生命或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就会沉迷、攀缘、执着这些东西。这不是用世俗的方法去明白,而是用宗教方法去明了,尤其是依照佛法去修习直到明了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如此,就能明了没有什么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攀缘的,我们将会从万物中解脱出来,而能正确地去实践明了一切现象的真相,这智慧是超越自己所知以及一切世间的知识。
我坚持地定下这个主题—明了“什么是什么”已足够让各位学者应用在自己的行持上来探究及实践智慧。如果问一般人所谓的“宗教是什么”,肯定会有很多答案出现,直到令你们听后感到含糊、杂乱。通常当有人问起:“宗教是什么?”多数宗教徒都喜欢如此答覆和宣说。宗教就是神指派下来神奇的东西。至于佛教,就不会这样宣说,这“什么是什么”的智慧,不管是从那里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智慧,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就可立刻成为佛教的教理。若只是这样向人解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将不会带来多大的益处。因为,我们还没有领受过比明白这句话更有益的解说。如果反过来问:为什么不以巴利文三藏经典的印证来答覆,这样不是更能明显地指出佛教是什么吗?我想说:“什么是什么”这句话便已包含所有巴利文藏经的大纲了。事实上所有巴利文的巴利文藏经及佛陀教诲的原理,都只是在指导我们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
● 佛教的核心──四圣谛
如果把我们听过的任何一种理论来引证也可以,譬如四圣谛原理。第一圣谛说到每一个生命都常常在苦中;第二圣谛说到苦的来源,即是对贪爱欲望的想要、想是、想有及想不要、想不是、想不有;第三圣谛说到假如熄灭了贪爱欲望,苦自然也消失了,因为苦是从贪爱欲望生起的;第四圣谛说到灭苦的方法。四圣谛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应拿它来和我所坚持的“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来比较,看看两者如何融为一体。
第一圣谛说明万物或诸行都是苦,即是“万物是什么”或“什么是什么”。所谓诸行是苦即是“万物是苦的所在处”,但是众生不明了,无法看清万物都是苦。因此,就会对任何事物贪爱,想要将它占为己有。当了解它的真相是苦之后,自然地就不值得去攀缘事物,而从贪爱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能正确地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真相,所以才贪爱着,这就离开了万物的真理而走上错误的途径。虽然第二圣谛说明“贪爱就是苦的根源”,然而众生却还不知晓,不能清楚地明了它正是“苦的根源”。因此,就牵系着我们去贪爱这个,贪爱那个,以及产生种种欲望。正因如此,才不能看出苦是因贪爱万物而产生的,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不了解贪爱到底是什么。在此再次强调:只须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第三圣谛说到涅槃(NIBBAN)或不苦(NIROT)。即是在熄灭贪爱的当下,称为不苦或涅槃,是更多人所不能了解的。尽管人们任何时刻都可进入这境界,特别是当灭去爱欲之时,就进入涅槃。但人们因为不了解“什么是什么”,所以未曾想过要让爱欲熄灭,即是不期望涅槃,因为没有智慧去认识“涅槃是什么”。最后一个主题是第四圣谛,称为圣者之道,或是熄灭爱欲的方法。没有人知道这种方法-奉行八正道,便是要让自己走在灭苦的道路中,在此只是重申明了“什么是什么”的重要。由于不了解什么是自己的“依靠处”,不知道什么才是应该努力去寻找的,才导致没有人去注意佛教的八正道。其实遍一切法界,所有人类的学问中,八正道已被公认为最高尚、最殊胜的法则,其他的知识、学问都比不上八正道那道究竟、圆满,正因为人们还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的重要,以致未对八正道加以注意,这是多么的危险啊!因为它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道,若想要绝对地灭苦,而又不修习八正道,是件不可能的事啊!
从这一切,我们将可以明确地发现四圣谛是无上的智慧,清楚而又正确地阐明“什么是什么”。虽有人告诫我们别去玩弄万物,否则一玩弄即苦,但人们尚不知醒悟,还照旧地玩弄它,不知自拔。因此苦就不断的增加,直到充斥于整个生命中。这些都是愚痴的人啊!都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真理的无明者,故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无明的人才会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往往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各种事物。偶而他们会正确地对待事物,但这种所谓的正确,也只是依照着那些有无明烦恼的人之爱憎而定,若能合乎于自己的习气,那就是他所认为的正确。因此,苦恼仍旧充斥于我们的生命中,一点也没有减少。虽然世上的俗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也只是世间的学问;但假如以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仍然不究竟,也即是说:不能正确地明了“什么是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待万物,就还是什么都不懂。相信各位都曾经听过四圣谛法,假如我们真正地观察四圣谛,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