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82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82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十四枳
紫荆皮
内容:高树柔条。春开细碎紫花。花罢叶出。至秋子熟。圆小如紫珠。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 
同。 
味苦。气平。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通小肠活 
血行气。解毒消肿。散痈疽喉痹。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下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 
汁服)冲和膏。(杨清叟仙传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葱能散 
气血。得热则行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筋不伸者。加乳香。此方温平。不偏寒 
热。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动血止风。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赤芍乃 
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生 
肌止痛。盖血破则不硬。血动则不壅。血生则不死。血散则不凝。数者合而奏效乃神也。上 
方以菖蒲换木蜡。并治偏正头风肿痛并眼痛。敷法同。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 
大。每用酒化服一丸。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 
治。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 
〔论〕 紫荆木皮花实皆紫。其入营而效用可知。第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其解毒 
者。多属苦寒。兹味活血而解毒。则非苦寒。亦非辛温。本草谓其气平。平即凉也。或者尤 
切于解毒之用。濒湖取蜀产味苦如胆者。以苦主涌泄故也。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 
热者。用之诚宜。 
〔修治〕 入药以川产。紫色而浓味苦如胆者。为胜。 

卷二十四枳
柞木
内容:即凿子木。可为凿柄者。心理皆白。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经冬不凋。其木及叶丫。 
皆有针刺。 
x皮x 
味苦酸涩。气平。性善达下。主利窍。治黄胆。(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难产催 
生。疗鼠 。黄胆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燥湿。微寒除热。下走利窍。则湿热皆从小 
便出矣。同鱼鳔人参千里马(草鞋底当脚跟剪切草)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圣 
药。难产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屡效。用大柞木枝一尺。洗净。大甘草 
五寸。并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砂瓶内。三重纸封紧。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 
重痛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下体开豁。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下重便生。更无诸苦。 
切不 
x叶x 
主治肿毒痈疽。柞木饮。治诸般痈肿发背。用干柞木叶干荷叶中心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 
各四两。细锉。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干涸。未 
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饮食毒物。 

卷二十四枳
鬼箭羽
内容:又名卫矛。齐言箭羽为卫。是物干有直羽。若矛刃自卫之状。而燔之遣祟。故名。生山 
石间。小株成丛。嫩条上有羽如箭。 
味苦酸涩。气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治中恶腹痛。妇人血 
气大效。通月经。破症结。止崩带。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腹痛。古方治恶疰在心。痛不可 
忍。有鬼箭羽汤。又卒暴心痛。忽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之。(颂) 
凡妇人产后血晕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四物倍当归加鬼箭羽红 
花去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论〕 本经鬼箭羽。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 
之毒以病于血者。第方书治女子经闭。有牡丹皮散。而治男子胀满。有见 丸。则固非专治 
女子血病也。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女子以血为主。较之取效于男子更为切中耳。 

卷二十五寓木部
茯苓
内容: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 
余地内。以铁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颂) 
甘淡而平。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东垣曰。降也。阳中之阴。(甘和而淡。淡为天 
之阳。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通水道。二说固相合。)白者入手太阴 
足太阳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赤亦胜白。 
(仲淳)诸本草和中益气。除湿理脾。调脏气。开腠理。逐水准火。生津导气。开胸腑。治 
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安心神。止忧恚惊悸。消痰润肺。止咳逆。利胸中痰水。愈消渴及呕 
吐。并大肠淋沥。水肿淋结。伐肾邪长阴。治肾积奔豚。利腰膝间血。疗遗精白浊。酒浸。 
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童元。(海藏)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准。(东垣)小便多者能止。 
结者能通。(又)伐肾邪者。小便数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 
走气。(海 
伐肾邪。取其淡而利窍。以平其气也。(类明)茯苓分阴阳而导湿。盖病于湿则阴阳混淆。 
升降之职不行焉。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上行导气。下行利水。故阴阳分判。而湿淫平也。 
(又)茯苓利水。何又生津。讵知清阳上布。故浊阴下行。而气乃化。津乃生。经曰。脾主 
为胃行其津液。是岂脾无真阳之运化。而能生胃中之津液哉。即此可悟茯苓除湿之义。凡药。 
气重者主气 
亦能补虚固肾。(文清)成于阴而生于阳。得老松之气浓。其质阴也。其气阳也。感土水之 
气而成质。故其味甘平。补中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有补有泻之药也。(仲 
淳)其治上焦或同于益真气者。以致阳而布其升清之化。或同于祛痰行气者。即于升清阳中 
以达其浊阴之降。治下焦或同于分理导水者。达阴而致其降浊之化。或同于健脾和气者。即 
降浊阴中以还其清阳之升。未可徒以下渗概之也。取白者。蒸晒三次。为末。以牛乳汁和膏 
服之。或蜜浸。或酒浸。封固。百日后常服。不饥延年。肠化为筋。通神致灵。入五苓散。 
利水除湿。暑气胜。则去桂。入六味丸。能伐肾邪。入补心丹。则补心安魂养神。得人参白 
术橘皮山药扁豆芍药甘草。为补脾胃之上药。得二术泽泻车前白芍橘皮木瓜猪苓。为消水肿 
之要剂。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五钱。每服三钱。日三服。血虚心汗。(独心孔有 
汗。别处无。)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浊遗带下。丈夫 
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频遗。并治妇人白淫白带。白茯苓去 
皮四两作匮。以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日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 
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小便淋沥不禁。由心肾俱虚。神 
志不守。白赤茯苓等分为末。以新汲水 洗去筋。控干。用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 
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消渴。由于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 
白茯苓黄连各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按世俗恒言茯苓淡 
渗。观上数方。则补益心肾良多。且其用又似补阴为多。李氏所谓味重主血。义不谬也。 
〔论〕 茯苓本古松灵气沦结成形。之颐谓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而返旋生气吸伏于踵。 
所谓真人之息也。夫松秉真阳之性。凌冬不凋。乃其入土久而结茯苓。即根极至阴之下。而 
真阳之凝结。更有如斯者。隐居言其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色理无异。不可想见其真阳 
之贞固哉。第其味淡。淡写天之阳。阳当上行。而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又宜利水而下泄。 
总 
其气和。实和于至阴以归至阳。故始终惟有一淡。(海藏谓茯苓甘平。如何是渗利。兹举阳 
吸阴阴归阳之义。以实甘平。然后知海藏之说不妄。盖甘具五味。平具五气。乃阴阳之合也 
。)然淡本于甘。则阴阳相含之真气。已入中土而神其清浊之升降矣。诸本草谓其和中益 
气。除湿理脾。逐水准火。(水火即阴阳之气所化。清阳不升。则郁而为火。浊阴不降。则 
郁而为水。茯苓气阳质阴。合于水火之升降。但其味至淡。不能专功耳。)调脏气。开腠理 
者。是在中土而致其清阳之气于上也。即其致清阳于上。而导浊阴于下者。亦此也。更宜究 
者。清浊本之阴阳。阴阳兆于水火。水火赋之心肾。如甄权所谓善安心神。与本经忧恚惊悸 
之治合。如好古所谓秘精。亦与别录长阴。日华子暖腰膝之义不远。然则用茯苓者。不得徒 
守淡渗之说。而当思其从阳吸阴。吸阴归阳之元机矣。至所云安心神。秘精气。请更悉之。 
心内阴而外阳。肾内阳而外阴。内者是神是主。外者是气是用。经曰。阳中之太阳心也。惟 
茯苓禀真阳之粗气。却能吸阳中之阴以归阳。(阳中之阴为血。血者神气也。)是其能益心血 
者也。阴既得宅于阳中。则神定而气充。是又谓之益心气耳。秘精之说。亦不外此。总之。 
在上者阴宅于阳中。则火有主而下交于水。即得水中之火。从地气而蛰藏。在下者阳宅于阴 
中。则水有主而上交于火。即得火外之水。从天气而发育。此所谓神足而气充。气充而精盈 
。精盈而气固者也。 
虚而上有痰火。下有湿热者。最宜。若劳役阳虚。小便多汗多者。禁用。(文清)衍义 
补遗谓阴虚者。未宜。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嵩言兼补阴之剂。可用。但不宜入燥剂 
中耳。非比猪苓一味。诚为淡渗。阴虚者。当忌之。 
〔修治〕 坚白者良。去皮。更宜水飞去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兼 
盲目 

卷二十五寓木部
茯苓
内容: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赤苓味有微甘。入胃而散血分之湿热。以胃 
固多气多血之区。而升降之枢也。夫同一苓也。赤者何以泻。白者何以补。盖白而坚者。属 
金而气浓。其虚而赤者。受气未甚凝浓。止本于淡渗之性。而利水逐湿熟耳。 
(皮) 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卷二十五寓木部
茯神
内容:气味甘平 专理心经。补心气虚。乏疗风眩心虚开心益智。止惊悸。虚人小肠不利 
者。加而用之。治心病必用茯神。洁古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 
心病也。(濒湖)茯苓是古松流肪入地。久得霜露泉壤之精气。而成。茯神是抱根者。与松 
根连属。气不相绝。故尤有补心气之功。为其得真阳之余气。名之以神。职此耳。(类明) 
生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奉。时复振跳。常服消阴养火全心 
气。茯神去皮二两。沉香半两。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 
〔论〕 茯苓假松气而生。不附着根。皆自作块。其包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大约入地深。 
则蕴泉壤至精之气。附根而结。则入地未深。假阳之精气居多。故取以治心。不概如茯苓为 
得阳中之阴气浓也。又按茯苓茯神。皆取其坚而白。皆用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