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毒赤丸。雄朱散。皆治尸疰等症。而用雄黄更专。可见此味果得阳气之正。能化幽阴邪气
也。)
〔辨治〕 形块如丹砂。明彻不夹石者真。有青黑色而坚者名熏黄。形色似真而气臭者
名臭黄。并不入服食。只可疗疮疥。其臭以醋洗之便去。最足乱真。宜辨。取透明色鲜红质
嫩者。研如飞尘。水飞数次。
卷五石部
金牙石
内容:阳石也。生蜀郡溪谷中。近雍州亦有之。如金色者良。在蜀汉江岸,间打出者。内即金
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色。味咸甘。气平。主鬼疰毒虫诸疰。治厉风。并一切冷风气。
筋骨挛急。腰脚不遂。烧浸酒服。暖腰膝。补水脏。平惊悸。及小儿惊痫。惟酒散及五疰丸
用之。(贞白) 肘后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饮之。千金治风毒及鬼疰。南方
瘴气传尸等。各有大小金牙散。(颂) 风疰百病。虚劳湿冷。缓弱不仁。不能行步。用小
金牙酒。金牙石细辛莽草防风地肤子地黄附子茵芋续断蜀椒蒴 根各四两。独活一斤。金牙
捣末。别盛练囊。余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斗渍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温服二
合。日二次。取效。
〔论〕 金牙为阳石。固受金气之精而凝结者。大约由气而兼血。以为周身之益。如金
牙酒于振颤。太一神精丹于谵妄。可以识气血精微之用。所谓暖腰膝补水脏者。是其具体。
而治一切冷风气。筋骨挛急。腰脚不遂。并愈惊悸者。致其用也。
卷五石部
石膏
内容: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丹溪云。石膏兼质与能而得名
。苟非有膏。岂能为固济丹炉之用。昔人以方解石当之误矣。膏味甘辛。本阳明经药。阳明
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
彼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焉在哉。附石膏理石长石方
解石辨。石膏有软硬二种。软者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有红白
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
如粉。其中明洁。又色带微青。而纹长细如白丝者。理石也。与软石膏一物二种。碎之则形
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
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
明者。乃方解石也。烧之则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来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丹溪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
之惑始明。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
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耳。理石即石膏之类。长
石即方石之类。俱可代用。(濒湖)按软石膏与硬石膏之别。一生石中作层。一作块而生。
即此已得其概。至理石之别于软石膏。以其色微青。不如软石膏雪白。其文细而长。不如软
石膏短密耳。
味辛甘淡。气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足阳明胃经大寒药。
并入手太阴少阳经气分。善除胃热。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
坚痛。(本经)治伤寒阳明经肌肉壮热。头痛目痛。鼻干不眠。口渴饮水。又温热病烦热而
渴。脉洪大且数而长者。又伤暑伏暑暑疟为要药。更疗阳毒发斑本经热头痛。及头风旋晕。
齿痛消渴。嘈杂腹胀。泻胃上痰热食积。清肺热烦逆暴气高喘。咽热。除三焦大热。皮肤热。
骨蒸热。并乍寒乍热。(诸本草) 方书治消瘅痰饮。虚劳燥咳。齿鼻病。痉厥螈 。虚烦。
霍乱。水肿胀满。呕吐噫。吐血溲血。痹痿。疠风痫。黄胆。遗精。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
清至寒之气。故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所主诸证。多由足阳明
邪热炽盛所致。其手太阴肺手少阳三焦。固其同气以为病者也。(仲淳) 按伤寒太阳证。
惟风寒郁热之甚。投大青龙汤。先哲譬之亢热已极。一雨而凉者。正谓石膏气极清寒。味却
甘辛。为从阴达阳之剂。入肺胃而散其郁热。与麻桂相助为理。以尽解表之功。又阳明经中
热。发热更恶热。躁。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自汗。当用石膏。若无
以上诸证勿服之。石膏善治阳明本经头痛牙痛。止消渴。去中暑潮热。然能寒胃。令人不食。
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洁古) 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经。邪热在阳明。肺受火制。
故用辛寒以清之。若伤寒热病。大汗后脉洪大。口舌燥。头痛。大汗不已。或着暑热。身疼
倦怠。服白虎汤无有不效。(海藏)大抵伤寒之用石膏。惟大青龙解阴寒所郁之躁热。至于
阳明诸证之治。是皆直涤其本经之热耳。若夫暑证。则亦不离于胃也。海藏又云。伤寒表证。
发热恶热而渴。与杂证同。但头痛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乃阳明经病也。杂病里证发热恶热
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太阴气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治暑疟及斑毒。此为要药。值
热盛邪炽各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之鲜少。则难责其功。(仲淳) 除热泻火。非
甘寒不可。故有大热脉洪大。服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证退而脉数不退。洪大而病
有加者。宜减苦寒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此药误用。为害非细。用者
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如病退而脉数不退者。不治。(洁古)
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外台秘要治骨
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杨寺丞女
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用此方而体遂凉。按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也。若衰
暮及气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濒湖) 仲景白虎汤专解阳明邪热。其证头疼壮热。口渴
烦躁。鼻干目 不得眠。畏人声木声。畏火。若劳役人病此。元气先虚者。可加人参。名
人参白虎汤。发斑阳毒盛者。白虎加麦冬竹叶。以石膏为君。自一两至四两。麦冬亦如之。
知母自七钱至二两。竹叶自百片至四百片。粳米自一大撮至四大撮。甚则更加连柏芩。名三
黄石膏汤。自一剂至四剂。妇人妊娠病此者亦同。伤寒汗后。烦热不解。竹叶石膏汤主之。
痧疹发热。口渴唇焦。咳嗽多嚏。或多痰。或作泄。竹叶石膏汤加赤柽木两许。贝母栝蒌根
各二三钱主之。发斑亦同。甚者加三黄。暑疟头痛壮热。多汗发渴。亦用竹叶石膏汤二三剂
主之。虚者加人参。后随证施治。按此是暑疟。暑气本与心包络之气相感。而包络又与胃相
应。石膏入手少阳三焦。固与手厥阴包络为表里者。况其又入胃乎。此所以为暑病要药。中
暑。用白虎汤。虚者加人参。太阳中 。亦用竹叶石膏汤。胃家实热。或嘈杂消渴善饥齿痛。
皆须竹叶石膏汤主之。研为末。醋丸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殊验。(丹溪) 风热心
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熟石膏半斤。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
大。蜜水磨下。热劳附骨蒸热。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石膏散主之。石膏一味。细末如
面。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身无热为度。按热劳之证。不尽属于阴虚。亦有阳邪外袭。传
入于骨。不能泄越。内作骨蒸。令人先寒后热。久久渐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实也。脉长者阳
邪证也。石膏散主之。东垣言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必死。此惟新产失血。饥
困劳倦之病为然。若内热而有汗脉长。则不在所禁也。寻常搽牙。石膏补骨脂同为末用之。
〔论〕三焦为气之所终始。始之者在命门。生之者在胃。统之者在肺。其由下而上也。
自命门以极于肺。由上而下也。复自肺以归命门。而总不离于胃。却又以三焦为下而上上而
下者之主也。(三焦为命门元气之使)惟三焦之气。根于至阴。际于至阳。而石膏萃清寒之
精。有合于三焦元气。根于至阴者。其味辛甘发散。更有合于由至阴而彻至阳者。然则石膏
之致其清寒于肺胃。固犹是元气之上布。但阴胜于阳耳。其举甘寒之气锤为甘辛。阴得随阳
而入胃至肺以际于天。举甘辛之冲味致其清寒。阳得随阴而由肺降胃以极于地。是其所疗诸
证。似以三焦为体。肺胃为用。而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亦自完其阴中达阳之用也。顾何以又
为阳明主药。盖缘水火之气。附于中土。以为用耳。(如伤寒传经由太阳而次阳明。可以思
矣。)本经首主中风者。其义云何。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不足而阳有余。即谓风之
淫。阳不足而阴有余。即谓风之虚。兹味之阴有余者。正以对待阳有余之证而治其风淫也。
(真阴之丽于阳以升者。易为六淫之所侵。七情之所耗。侵之耗之。阳乃独亢而化风矣。是
为风之淫。淫者阴不能为阳守也。)方书主治诸证。属于风者强半。而热即次之。(能化亢阳
之淫气而静其风。更能散风化之厉气而除其热。)凡热留而不散。致销烁真阴已甚。非此不
能息酷烈之焰。而置清冷之渊。缪氏所谓功同金液。且云用之鲜少难责其功也。夫人身元气
之用。用于离中。坎以心为火主。而火实藉水以为用也。元气之根。根于坎中。离以肾为水
主。而水实藉火以为体也。三焦主元气。而元气之根柢在命门。然则投此清寒之气味。得不
留意于三焦之根柢。而只于足阳明胃经论治哉。(兹味从皮肤而散热。即从阳归阴之功。从
骨空而祛热。即从阴达阳之功。举五脏六腑。或气或血。皮肤脉肉筋脑髓骨与胞皆及之。)
或曰。元气之说是矣。第其为胃经大寒药而用之。有宜有忌者何故。曰。石膏所宜。正以救
元气也。盖阳炽于肺胃之间。则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所谓至阳盛则地气不足。故宜石膏以泻
阳而存阴。至其所忌。亦以救元气也。盖肺胃之阳未亢。相火即是元气。经所谓通天者生之
本。故忌石膏以存阳而达阴也。审于斯义。则中土握升降之枢以为元气转关者。其宜否
当自了然。东垣所云立夏前不宜多服。正为宜升之时耳。虽然。用此味全要认定是气分除热
之药。与血分全无涉。即其能退数脉。亦以甘味为血生化之原。更有辛以达之。而气为血主
。正合于内经化原之义。先哲谓血虚发热禁用者。又恐气虚不能胜此味。更绝血之化原耳。
即如除热不偏用苦寒。因苦寒固入血分。令阳之郁者愈不得散。亦欲救化原之意也。若夫内
伤之证。(食积痰火)由于阳分壅遏其正气。以成有余之热者。皆能治之。如头痛齿痛是也。
若由于元气不足以生痰热。则未可概施。又如内伤消渴。有劳伤脾脏。以致心火乘土。善消
水谷为糟粕。而不能化为精血以养五脏者。与内伤实热之消渴。自难例治。然则何以三焦蒸
热在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