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华西村就建立了“个体工商户一条街”,招聘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到华西村经营,搞活了经济;建立了私营工业小区,引来了杨永昌等人在华西村创办私营企业,华西村也由此走上了“公私合作、一村两制”的发展路子。
华西村纳入和带动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致富,组建成新的“大华西村”之后,更注重进一步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公私合作,齐头并进,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抓好股份制新集体经济这条“大腿”,又抓好私营经济这条“小腿”。如今,“大华西村”的私营企业已有200多家,涉及纺织、印染、塑料、带钢、建材、电子等产业。
为了实现公有、私有全面发展,使私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华西村从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直接的扶持,给私营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如建成了日处理污水达万吨的配套设施,并把零散的工业进一步集中,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争取在3年内,重点扶持100家私营企业,私营经济的总量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华西村在培育顶天立地的大集团的同时,又注重发展铺天盖地的私营企业,既拥有“参天大树”,又追求“满园春色”。
第二节不吃“独食”没有“大锅”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劳资双方。如果管理者以打工者看待员工,以为可以随意对待,那就无怪乎员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敷衍塞责了。企业的管理理念,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主对员工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是通过企业的各种机制表现出来的。
将不变的原则、机制与灵活的管理运作结合起来,是企业家们永恒思索和探询的主题。联想、华为、TCL等采取“演进”模式,而科龙、上海贝尔则是采取依靠外部资本的力量,接近于“革命”的模式。与这些生长在大城市的大型企业不同,华西集团——这个农村地头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巨人,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在各种机制上也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华西机制”。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3)
分配:不吃“大锅饭”,不搞“独吃饭”
在《论语?季氏》一章中,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贫富差距太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一个环境和圈子,身在其中难免就会有比较。贫富差距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另一个道理也被无数次证明,那就是平均主义是不可取的。要共同富裕,又不能同时富裕,要有一定差别,又不能有大的差距。这是摆在华西领导层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经过数十年反反复复的实践和检验,华西人的分配方式摸到了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道路——“劳、资、需”分配机制。
“劳、资、需”分配机制的“劳”即“按劳分配”,实际上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工资奖金按照多劳多得,奖金中的20%是现金,80%作为资本参股,厂在股金在。
“劳、资、需”分配机制的“资”即“资本分红”,村民按照在华西股金多少进行利润的分配。按照目前水平,如果有100万元参股,一年分红大概是6万元。外来职工一年挣1万元也不容易,而100万元参股分红,等于6个人打工。
“劳、资、需”分配机制的“需”即“按需分配”,每个村民的各项福利至少每年3000元,同时,每家每户也分配住房、汽车以及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
华西的分配机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保证了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也是有差距的,就是“既要拉开档次,又不脱档”,既要不吃“大锅饭”,又要不搞“独吃饭”。这套分配机制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既能有效控制差距拉大,又能充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在这种分配机制的保障下,现在华西村民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元,每家有1~3辆汽车,每户住450~600平方米的别墅。
华西在分配上有一个“两限制”的分配机制:一是限制现金分配,鼓励入股积累;二是限制消费,确保“三足”,“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生活富足”。
为什么坚持多积累?吴仁宝说,有了集体积累,既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又能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更能促进华西事业的健康长寿!如果集体没有资产,没有一定的实力,就难以调控,难以有权威,难以有战斗力。1978年河南有一个刘庄,经济规模比华西还大,但如今刘庄经济规模10多个亿,而华西已经400个亿了。其中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出在刘庄的钱都分给老百姓了。刘庄人十分富裕,但亲戚朋友家红白喜事、小孩上学、建房,都向刘庄借钱。最后,老百姓的钱聚不起来,形成不了良性循环。
村民富裕起来了,有些村民分配到的奖金数额巨大,他们会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吗?华西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除了进行思想教育外,在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控制。在村民领取时数额巨大的,即使是自家的钱,也要经过一些审批,目的就是防止村民乱花钱、花错钱。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4)
华西的分配十分关心“五个户”:
一是小富户。对这些人要适当关心。如果遇到大病,将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照顾。这也是吴仁宝一直强调的“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共同富”的体现。
二是爱乡户。华西有一大批学业有成的华西青年回到家乡扎根华西、报效华西。对于这样的一批人,华西给予了大力的鼓励。
三是经营户。也就是能搞经济、懂管理、会经营的人,这是华西的骨干力量,华西主要用“多劳多得”来激发他们多为华西经济发展作贡献。
四是创新户。这包含着华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勇于创新的人。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赵志荣,工作上创新、勤恳、踏实、认真,得到了“创新户”的殊荣。
五是关键户。也就是工、青、妇三个组织,以及党、村、企三套班子的主要同志。
华西的分配机制使得华西形成了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但收入差距拉大的今天,华西的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的一个有益探索。
福利:老少有养
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过多的福利就意味着没有福利。”福利制度的制定绝非易事,如果制定得不合理,将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挫。
福利机制好,一方面能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能体现爱心,促进团结,增加凝聚力。华西的福利制度是“基本生活标准”福利,能保证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标准,有吃有住有穿。和国外琳琅满目的福利项目不同,华西的福利制度打着中国传统的烙印,但它却能做到“少有教,老有养,百姓个个都叫好”。
半个多世纪来,华西一直保持着当初集体经济每家每户发食物的福利传统,平时经常发一些大米、油、水果等,“礼不多,情谊在”。2006年,大华西每家每户还发了一斤牛肉,周边村的村民说,牛肉虽然不多,但是能感觉到加入到华西后的幸福,以及华西对自己的关心。
华西尤其对老年人的福利十分重视。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一长寿国,不仅男女平均寿命最高,百岁寿星之多也堪称全球之最。日本人为何长寿?科学家们各有解释,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人们自然能延年益寿,而这又得益于日本独特的老年福利制度。华西将老年定义为女性50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老年人都有保养金。如果是大华西合并前的外村村民,每一个月的保养金是120元,一年的收入是1440元,如果是中心村村民,每一个月的保养金是至少是1000元,一年的收入至少是12000元,多的还能达16000多元。
决策:众人出主意,民主做决定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美国兰德公司曾表示:“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就有85家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在中国经济浪潮中长盛不衰的华西集团,数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决策失误,他们是怎样进行决策的呢?
事实上,在华西已经形成了党政企“三位一体”的民主决策体制。在村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村主行政工作、企业主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主农民教育工作,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形成“对下党政企一把抓,对上再分家”的决策体制特色。“三位一体”的决策体制保证了“事事有人管”,杜绝了互相推脱的“踢皮球”现象,做到“人人有事抓”。在这种机制下,干部一人兼数职,一专多能,挂到经济岗位。一个10亿元产值大厂,包括推销员在内,也只有十几个管理人员,运转灵活,决策迅速、及时。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5)
华西要求干部要具备“三情”“两头”的决策观念。立足“三情”,就是决策要把国情、村情、民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凝聚各方面的积极性。吃透“两头”,是指一要吃透上头,掌握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精神实质,保证决策有原则性;二要吃透下头,摸清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保证决策有针对性。
华西的决策体制也十分重视民主,群策群力。几十年来,华西对重大问题,共同讨论,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对村里要办的重大事情,吴仁宝十分重视听取村民的各种意见,力求在村民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的看法。在做决策前,吴仁宝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强迫人们表态,而是让大家充分讨论,直至取得一致意见为止。吴仁宝说:“这样做,就是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曾经有人对吴仁宝说:“听说华西的会很多。”吴仁宝说:“我们这不叫开会,而是叫多发扬民主,多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华西人至今也忘不了这样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股“毛纺热”像夏日的台风席卷苏南大地,华西也被卷进了这股旋涡。有些上级领导出于关心,鼓励华西上毛纺项目,银行也慷慨解囊,支持华西办毛纺厂。吴仁宝一锤定音,贷款2500万元,办个500锭的大型毛纺厂。眼看资金已经落实,土建也已动工,就等设备运来了。然而吴仁宝的心情却越来越难以平静。思前想后,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华西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和员工素质不适合上大毛纺厂;若是头脑发热,硬着头皮上,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方案是自己最后决定的,如果中途变卦,如何向群众交代?凌晨,吴仁宝披衣起床,把党委委员一个一个召集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经过激烈的争论,党委最后做出决定:现在办毛纺条件还不成熟,必须立即下马。
时隔不久,“毛纺热”迅速降温,为此而亏损、负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