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 >

第14章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14章

小说: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量好价格又划算,客户当然心动。南京炼油厂领导当场拍板,与华西轧铝板厂签订了400吨供货合同。
  这次面对面的碰撞让华西村的铝板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声。
  场景二华西速度:“冬天里的童话”
  1989年1月,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同志来华西考察,吴仁宝认为实现外向战略,向“三亿村”挺进的机会来了,于是热情接待,当即定下了由该公司大量出口华西法兰盘的协议。吴仁宝狠抓质量,以质量、信誉取胜,开拓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外商青睐,外商的订货量从每月的20多吨,猛增至100多吨。
  1989年10月,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同志带领由中国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的客商组成的小型代表团来华西考察,要求增加供货量。
  当日深夜,吴仁宝敲开了代表团的门:
  “为满足你们的需求,我们刚开完党委和公司班子会议,决定建一座专门生产法兰盘的分厂。”
  “大约需多长时间?”
  “3个月!3个月能建成吗?”
  “请你们放心,说到做到是我们华西人的品格。”
  第二天上午,吴仁宝安排代表团察看了分厂厂址,那是华西锻造厂后边的一块稻田。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方杨忠站在这块稻田里半信半疑,隆冬即到,地冻如铁,这工可怎么施啊,随即举手摄下了这空荡荡的场景。
  1989年12月底,方杨忠又来到华西,他急不可待地登上5层楼,往西北一看,一座崭新的大厂房呈现在眼前,心里直纳闷:“这是不是给我们公司建的厂呢?”他跑到那里一看,40台锃亮的车床一字摆开,10台大空气锤昂然挺立,设备先进,像这样气派的专门生产法兰盘的工厂全国都少有。他不知吴仁宝是怎样带领华西人创造了这冬天里的童话,于是又举起照相机,兴奋地摄下了新建的华西锻造分厂。有趣的是,他拍摄新厂厂址空地的那筒胶卷还没用完,厂址空地与新厂房出现在同一卷胶卷上。
  这就是华西速度,这就是吴仁宝创造的冬天里的童话!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7)
  方杨忠和吴仁宝一照面,就激动地说:
  “你的华西精神,华西速度我是服啦!你这样重视外向型经济,讲信誉,守信用,的确名不虚传!”
  他立即电传日本客户,让他们放心地安排订单。不久,一张张订单接踵而来。1989年底,华西就安排了大批量的生产任务。
  1990年1月8日,在欢快的机器轰鸣声中,工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每月生产200多吨法兰盘,全部远销国外。华西的成功实践,再一次验证了企业“必须做一条‘快鱼’,而非‘慢鱼’”这条市场铁律。
  市场奇兵:农民也能跑市场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也有人说,市场是智者的天堂,是勇者的舞台。对于华西这支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队伍而言,进入市场确实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吴仁宝说:“市场不相信眼泪,但是市场相信产品和诚意,当年,华西村民往外地跑市场,没有发达的信息和通信工具,靠的只是自己的双腿和嘴巴。人家一听到是农民办的厂,立马就有两个想法,一是产品是不是伪劣产品;另一个想法是推销员是不是江湖骗子。但是,我们用诚心和过硬的产品打消了顾客的疑虑。”
  农民上市场比其他人少了一些理论和技巧,但是,勤劳的华西人用质量开道,用诚心叩门,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并且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华西特色的开拓市场的方法。
  面对客户的冷淡,甚至白眼,销售员要学会忍受,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当年,华西“铁姑娘”赵毛妹,为了推销袜子,亲自带一帮人到山西、陕西等地,挨家挨户推销。口渴了,腿酸了,被人拒绝了,没有半句怨言。后来,在山西发生了车祸,赵毛妹受了重伤,动了大手术才抢救过来。每一个新项目投产,每一批新产品上市,华西首先会成立一支意志坚定,具有拼搏精神的营销队伍,这些人是新产品突破市场的“排头兵”,也有人称他们为“敢死队”。华西人正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一次又一次地打开市场,突破市场,最终占领市场。
  选好领班人,形成帮带学。一些村民常年跑市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成为华西推销团队中的领头雁,每一个新的推销员进入市场,都会安排一个“师傅”,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促进新队员的成长,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地理论指导,还有真刀实枪的推销训练。华西推销团队为华西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华西服装公司总经理殷丽娟告诉我们,她就是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干起的,当时也是跟着师傅跑业务,后来经验丰富了,自己单枪匹马拉来不少订单。
  进行市场理论知识的培训。市场不相信眼泪,农民走向市场,仅有吃苦精神还不够,市场需要能说会道、精明实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把没有文化和知识的农民推向市场迟早会被“淹死”。华西从建村以来就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了一支学习型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能吃苦,还懂市场。在外界看来,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称职的营销人员。
  农民进入市场,是一条艰难坎坷的路,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条捷径。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探讨。
  场景一华西“十兄弟”
  1978年11月,华西农民建塑纺厂,揭开了华西“80年代造厂”的序幕。厂子刚建好,吴仁宝就挑兵选将,精选了朱明达、何凤寿、朱进达、吴富宝、李旦兴、朱雷兴、孙长云、季龙生、何凤明、瞿忠明等10位供销员。后来,这10人在市场经济中齐心协力,精诚团结,冲锋拼杀,为华西经济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华西发展史上有“十兄弟”之称。
  10位供销员带着吴仁宝的嘱托,奔赴全国各地。可越跑市场越严峻,在市场经济中崛起的社队企业,见什么产品赚钱,就蜂拥而起,纷纷上马。到1979年下半年,南方市场已经饱和!
  “十兄弟”咬咬牙,跺跺脚,直闯关东。人称社队企业的供销员下了车是“兔子”,见了人是“孙子”。三千里东北河山的山川林海,沟壑平原闪现着他们匆匆奔跑的身影,来往穿梭多了,即便十几年后,当笔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还能像乘务员那样,报出东北大小车站的站名。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8)
  一进冬天,东北路上是冰,树上是冰,建筑物上也是冰。苍凉萧瑟,寒光闪闪,完全是一个冰的世界,还常常冷到零下20多度。东北人家里有暖气热炕,出门要穿皮衣,戴皮帽。可华西的供销员哪有这些御寒的“装备”啊,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他们哪经受过这样寒冷的洗礼。他们驱除寒魔的唯一武器是“跑”。下了火车跑,下了汽车跑,在马路上跑,在田野里跑,在汽车站里跑,在火车站里跑,成了名副其实的“跑”供销。
  “跑”,常常引来围观的人群,他们说:“这些人疯啦!”可华西供销员即使这样跑,还冻得鼻子耳朵好像随时要掉下来一样,不敢拿手去触、去摸。他们生怕冻僵了,完不成供销任务,回不了南方那个家!脚冻得裂开了口,手冻得像紫茄子,揪心地疼,可他们还不得不咬紧牙关,拼命地跑。
  能“跑”是华西供销员练就的第一个基本功,能“饿”是华西供销员练就的第二个基本功。20世纪70年代末,跑乡下,转山沟,吃不上中午饭是常事。国营饭店下午4点半就关门,回到住处吃不上晚饭也是常事,他们只好储存几个凉馒头,用开水泡着充饥。
  笔者在与华西供销员座谈时,曾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这和以前造田插秧比,和在家的华西务农、务工的社员比,也算不了什么,冬天造田挑土,肩膀手脚冻烂磨烂,炎夏酷暑连续插秧,手脚在水里泡烂沤烂,就是上夜班、三班倒,还要加班加点干农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我们回到住地,到了车上,虽然盘算着供销业务上的事,但毕竟还能休息啊!”
  华西供销员凭着两条腿一张嘴,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购来了一车车原材料,签来了一张张供货合同。1979年底,塑纺厂创产值119万元,获利38万元,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场景二一份“砸”出来的合同
  1980年春节,吴仁宝把供销员和他们的家属请到华西招待所,向辛苦了一年的供销员及其家属们慰问庆功。
  大队长瞿满清、副书记赵毛妹对吴仁宝说了这样一个情况:塑料编织袋在南方市场已没多少拓展空间,东北生产编织袋的厂家也很少。东北多年来都是用麻袋做包装物,已相沿成习,老百姓都担心塑料编织袋没麻袋结实,所以不喜欢用塑料编织袋,估计市场容量不会太大。
  吴仁宝听了这样的汇报,反而心里一亮,他说:“好!你们这一说倒提醒了我,东北市场大呢!东北是粮仓,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土豆,要用的包装物多呢!你们年初八出发,主攻方向是用麻袋多的大工厂和农村,攻克的难点是让东北人相信塑料编织袋价廉物美,牢固度超过麻袋,让这一新产品领导市场,占领市场!”
  1980年春节后的一天,在东北的一位华西供销员肩扛着胀鼓鼓的塑料编织袋,来到了东北一家化工厂。他对化工厂的领导说:“我们这是第4次进贵厂的大门了,你不相信队办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要紧,你们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那实践也是检验一切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我们今天先搞个试验,你们看看好吗?”
  科长和供销科的同志甚感新奇:“你们准备怎么试,是化验,还是用测力机测量?”
  “那太麻烦,你们到走廊里看看就知道了!”
  “这编织袋里装的什么?”
  “黄沙子,有100多斤重。”
  “这怎么试?”
  “你看我的。”
  来人边说边往楼下瞧,见四处无人,便双手抓住袋子,奋力举过头顶,从三楼上掷了下去。“嘭!”编织袋重重地砸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面上。
  楼上人跑到楼下,翻起编织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仔细细地查看,不断不裂,纹丝未动,完好如初。
  供销科的人连声“好!好!”啧啧咋舌,惊叹不已!
  “我们还有一个试验的笨方法!”
  “不用试了,不用试了!”
  来人不管他们愿看不愿看,已麻利地从提包里掏出一块砖头,上面缠绕着一根织塑料袋用的塑料细线,向楼下缓缓放去,无论怎样摆,怎样晃,怎样甩,怎样掷,丝线就是不断。
  “这砖头重45斤,沙子是100多斤,你们说我们的编织袋强度多少?承受的拉力有多少?我们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在家里也是用这办法测!”
  厂供销科的同志面面相觑,怀疑他们的试验产品是经过特殊加工的。最后左思右想签订了2000个编织袋的供货合同,和华西的供销员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