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765Y电子图书网765y'站内所有电子版书籍版权归作者所有,请购买纸质书籍支持作者。
二、'765Y电子图书网765y'站内所有电子版书籍均由互联网搜集而来,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友在购买正版图书之前做预览参考。
三、'765Y电子图书网765y'站内所有电子版书籍,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若无意中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或发现书籍涉及政治、色情及宣传不健康等内容,请立即向我们举报(lenyann@yahoo),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四、'765Y电子图书网765y'站内所有电子版书籍均由互联网搜集而来,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本站也不承担书友因使用这些电子版书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杨伟光序
华西靠什么
出于一个传媒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我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吴仁宝这个人物和华西村这个村子。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多次采访吴仁宝和华西村,和吴仁宝成了好朋友。同时,我也同样采访过各地的许多农民企业家、“红旗村”。但是许多名噪一时的农民企业家、“红旗村”却是一度辉煌耀眼,而一夜之间又销声匿迹。
我常常思考,华西为何能历经半个世纪,一直“红旗”不倒,一直领时代之先,勇往直前,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的“天下第一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吴仁宝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纲的实践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与时俱进的基层领导者,因此,他在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能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实施了由“集体公社”到“分田到户”的重大改革,“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对于集体经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华西村,如何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吴仁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全村耕地由少数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后来,当全国各地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强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华西村的生产力已经迅速发展。
关于吴仁宝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华西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会赚了一个亿”。1992年3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吴仁宝敏锐预测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于是,他巧妙集资,发展工业,从工业原材料“低进高出”中赚了一个亿!随着华西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吴仁宝又把眼光放在了上市,从而缔造了一个“农村第一股”的神话,为新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纵观华西发展,吴仁宝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例很多,每一次都推动着华西向前跨越一大步。
华西的成功还在于吴仁宝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了一套独具华西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管理制度。“一村两制,不允许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的经济体制,“共同富裕,既拉开档次,又不脱档”的分配机制,老少有养的福利机制,以及群策群力、让百姓说话的民主机制等,这些具有华西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华西人的工作激情和创造能力,成为华西火箭般速度的发展动力。
华西的成功还在于吴仁宝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个队伍年富力强,个个都是能手,各有各的绝招。华西村这艘“大船”能持续高速地前进,得益于这些骁勇善战的将才。吴仁宝在人们面前经常夸奖他的领导团队,称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为华西“建设了一个既能讲政治,又能讲正气;既能搞经济,又能管经济;既能廉洁自律,又能致富人民的强班子、硬班子。”
物质的富足往往会带来人性的冷漠和懒惰,而吴仁宝却把华西铸造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世界,老人备受尊敬、生活安逸,孩童的教育由华西村负责,即使是残疾人也生活无忧、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华西青壮年,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在竞争和激励的双重动力下,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华西创造着财富。物质的富足往往也会带来精神的空虚,而华西却坚守着这一片精神净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华西已经是一个现实,远离“黄赌毒”更是华西的一派作风。农民用上了电脑,学起了英语,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崭新的形象。独特而又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华西文化,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吴仁宝老书记称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自然,华西的成功要素很多,半个世纪以来,华西“红旗”一直飘扬,这个现象引来了无数的学者去研究和探索。把“全国富”定为奋斗目标的华西村也以宽广的胸怀免费给全国村干部提供培训体验服务。如何学习华西成功经验,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管理理论创新的热门话题。而刘世英、冯治同志撰写的《赢在华西》一书用通俗的语言,深刻解析了华西经济快速增长的秘诀以及独特的管理技巧,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相信对于广大读者会有很大的启发。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习吴仁宝、华西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照搬照抄、简单复制不能成功。如何领悟华西的思想精髓,从中得到启迪、感悟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招数,是本书出版的最大意义。
2007年7月16日
杨伟光,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委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家协会主席。
艾丰序
华西,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起华西村,提起吴仁宝,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既产生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又创造出了独特的基层社会模式。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在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赚到第一桶金以后,下一步怎样走?选择哪一种产业?采取怎样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华西村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困惑。当然,华西和吴仁宝并非一夜成名,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创业之路,并创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式。
当了近50年村党组织书记的吴仁宝始终执著地坚持一个信念:“富裕华西,幸福百姓”。“文革”中,他冒险在“社会主义样板村”建设“资本主义”的小工厂;全国推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他坚持搞集体承包制……这些都为华西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今,华西村——一个“农业起步,工业致富”的现代村庄创造出来的财富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华西村作为一个大企业集团,共有八大公司,涉及钢铁、纺织、旅游等诸多行业。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问“华西村每年创造多少产值”的时候,吴仁宝的回答是“2006年超过300亿,人均超过2000万”。实际上,2006年的产值是400亿,2007年的产值超过450亿!千万别忘了这可是一个村级单位创造的年产值。
华西村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模式是独特的。
独特的经济体制。华西的经济体制核心是“一村两制”,一个村可以两制,但一家不能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这样,全体员工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也防止了领导者和职工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独特的分配机制。既有“按资分配”,又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劳、资、需”三结合的分配方式,保证了“既要拉开档次,又不脱档”,“既不吃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独特的人才机制。华西村主要依靠的是自学成材的低学历农民,虽然后来也吸收外来的高学历人才,但主体仍然是通过“激励”和“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掘当地农民的潜能,培养本地人才的成长。
独特的品牌艺术。通过“名人”、“名品”、“名村”这“三名”,集中打造“华西”这个名村的品牌。
独特的文化理念。财富的增长和文化的提升,在华西是同步进行的,令人惊叹的是,古代圣贤提出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社会主义提出的“共同富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把他们融为一体的雏形。这也就成为来这里参观的国内外政要、各界人士、媒体记者、旅游宾客常常思考和探索的奥秘。
关于华西的报道和书籍已经不少,但华西的奥秘似乎还没有彻底揭开,现在看到刘世英、冯治合著的《赢在华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众多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对华西之谜有了新的揭示,让我们重温了华西的创业道路,零距离地走进了吴仁宝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华西的经验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农村工作者、企业界人士、社会各界朋友都会对此书感兴趣,并从阅读中获益。
2007年8月15日
艾丰,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曾获得我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吴玉章奖”和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奖”;现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作者序(1)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这个时代,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发生着奇迹,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奇迹故事。因为他们太杰出了!
任何一个来华西村的人都可以看得到这里的富裕,这里的别墅、汽车、万米长廊、世界公园、农民公园……无处不在彰显这里的繁华与昌盛。
这里的村民共同富裕,家家存款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这里的村民,人人住别墅,面积少则300平方米,多则600平方米;这里的村民,户户有轿车,差的是赛欧,好的是奔驰……
这里的村民勤奋好学,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似乎是一个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
他们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民,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做着城里人的活,拿着“金领”的工资。华西的生活引来了无数的艳羡。
随着华西村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老书记吴仁宝一心为民的人生传奇,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对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广泛兴趣和密切关注。
华西曾赢得了历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赞誉。1998年,江泽民兴致勃勃地登上华西金塔,华西美景尽收眼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声称赞:“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
2001年有一个日本访问团到华西村参观后这样说:“华西农民的住房面积、拥有的车辆、家用电器等都已超过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了。”
2007年6月19日,由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独立电视台、莫斯科电视台、国际文传电讯社、《莫斯科新闻报》等12家主流媒体,与中国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主要媒体60多人组成的记者团,来华西进行了“中俄友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