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悲观?晚上自己冷静想一想,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好好的反省检点,造的是什么业?跟经教好好的核对核对,我们来生会到哪一道?佛门里面修这么一点善行,那是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福德边事,修的是福。佛门当中修了一点福,这一点福到哪里去享?难讲!你来生有没有条件再得人身?得人身,这经典上佛常常讲,中品十善才能得人身。我们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中品大概五、六十分可以!没错,你五戒十善能不能达到五、六十分来生得人身?生天要上品十善,那大概得要八、九十分,修罗下品十善。佛不欺骗我们,经论里面讲的都是实话。
业报有引业、有满业。引业是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投生,到哪一道去投生,那个是引业。现在这个世界人口大概有七十亿,这么多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投生得人身,引业,有共同的引业。但是,满业不一样。你在这一生当中,富贵贫贱是属於满业。满业是什么?过去生中修的善业跟不善业,是属於这样的果报。引业也就是儒家讲的五伦五常,一个人一生真正明了通达,遵守不违背,来生得人身。如果再修养道德,断恶修善,这个人生天的成分很多,四王天、忉利天,这都算是好去处。所以心要安住在道德仁义。
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前面两句话儒家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儒家讲的。这两句你要做到了,你不会失人身,做得好,成绩做得好,你会生四王天、忉利天。人做好了,后面两句是学佛,「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后面两句是学佛。印祖为我们所展示的:儒佛等学。他为什么这样说法?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传到来中国之后,以什么为基础?以儒跟道为基础,所以佛跟儒道关系很密切。这大乘法,它不以小乘为基础,应当是以小乘为基础,但是儒跟道代替了小乘,儒道这个基础比小乘还要丰富、还要殊胜。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这样跟我介绍的。所以小乘传到中国来时间很短,隋唐时代真叫昙花一现,唐朝中叶以后,学小乘的几乎就没有了。凡是学佛的人都是读过儒书、都是学老庄,这样进入大乘很容易,所以印祖这两句话用意就很深了。
但是中国儒跟道,南宋以后逐渐衰了,慢慢在变质,佛法也不例外。你看看蕅益大师讲的,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他是明末清初的人。没有比丘,换句话说,传戒的人没有了。佛说边地,边地是佛法很衰的地区,传戒准许五比丘就可以传戒,规定的是十个比丘。这佛法很衰,十个比丘找不到,能找到五个,佛也承认,五个比丘传戒;五个比丘都没有了。说这个话,五百年前,清朝初年。这五百年之后,还有比丘吗?我们要晓得五百年之后,现在的比丘叫名字比丘,有这个形相,没有实质。不但比丘没有了,沙弥也没有了。你仔细去观察出家人,哪一个出家人做到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模范,他老人家三坛大戒受了之后,回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退比丘戒,不敢称比丘,一生他称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这个他做到了,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做到了,菩萨戒他做到了。这是什么?老实人,真正学佛,留给我们后世做一个好榜样。
佛在《大集经》里面跟我们讲,这三个法运,世尊法运三个阶段,三个特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正法时期修行人安住在戒律之中,他就能证果,靠各人根性不相同,从初果到四果。即使是初果,也很不容易,为什么?初果已经证得位不退,他不会退到凡夫,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如果遇到有佛出世,他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他成辟支佛,独觉。换句话说,时间虽然长一点,他已经得到保障。像法时期,佛说禅定成就,只要你把心安住在禅定当中,你会有成就。末法时期,这个时间长有一万年,净土成就,只要你把心安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上,你肯定成就,这个成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成就实在讲超过得禅定,超过明心见性,超过阿罗汉果。为什么?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法门,到极乐世界你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不是你自己的功夫,佛力加持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享受、德用跟七地菩萨差不多,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真的是难信。但是我们相信佛决定没有妄语,这是个特别法门,无比殊胜。
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能不能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之中?你真的有智慧,真的有福德,应当如是学,持名念佛是我的正行。我们是学院,研教、讲经、说法是我们的助行;正行,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断,正助双修。在生活当中,工作应酬,我们把心安住在五门功课里头,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很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对跟这五门功课相应。念佛求生净土,真的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念佛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你的心还是安住在五欲六尘,还是安住在习气烦恼,这不行!这样念佛,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一辈子只有念佛的样子,没有念佛的实质,不能往生。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名号,我们感慨很多,也给我们高度的警觉。安住最重要的是心,初学的人修学环境很重要,这就是许许多多人问我,为什么建这个道场选择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对初学有好处。
再看第二个名号,『或名智王』。佛称「智王」,名副其实,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菩萨正等正觉圆满是等觉菩萨,如来果地上加无上,无上才是「智王」。这个名号是什么意思?还不是提醒我们,我们学佛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求证无上正等正觉。决定不是学佛,我希望得到功名富贵,我将来做人王、天王,不是这个意思,那你就全错了。从这个名号里面在提醒我们,佛法是求智慧,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求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什么样的身形,什么样的身分,过什么样的生活,统统不相干。大概十法界里面除了地狱法界之外(没法子),其他法界里头都有菩萨在应化,都有修行证果的人。但是以佛身出现的肯定是在人道,在其他各道里面都是以菩萨身、声闻身,形相不一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形相,形相身分不定,这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形相,你仔细观察无不是求智慧。智慧开了,就能把烦恼融化了,转变了,烦恼转变成菩提,转变成智慧,那个智慧是后得智,权智。在起作用的时候,帮助一切众生,起作用就叫做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权智的起用,这一点要明了,千万不能够把方向偏了。
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无量法门,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最后都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任何法门要尊重,不能把它看轻。你要轻视别的法门,自赞毁他,你自己就不能成就。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无上正等正觉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权智就是德能,靠什么智慧现前?要靠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自赞毁他轻视别人,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心已经被染污了,不平的心、染污的心是意识,缘虑心。你读《楞严》你就晓得,缘虑心求无上道,犹如蒸沙做饭,无有是处,饭是米煮出来的,你煮一锅沙,把它煮了,希望能够变成饭,哪有这个道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一点我们要认真去读《普贤行愿品》,就是「入法界品」,你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的身分是菩萨,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实际上那些人都是古佛再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你看看他们修学的态度,细心去观察,三福圆不圆满?六和究不究竟?你去观察。每一位善知识都那么样的谦虚、恭敬、和睦、敦厚,推崇别人,没有夸耀自己的。自己都说:无量法门我只懂得这一门,其他的比我殊胜太多了,你向那一边去请教。这样的谦虚礼敬,一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都没有,我们应当学。那是如来的示现。
法身菩萨尚且如是,我们今天学了一点点,就觉得很傲慢,觉得很了不起,你还会有成就吗?就已经目中无人,错了。佛菩萨不如是,即使看到你造作罪业,看到你要堕三途,佛菩萨对你都是尊敬,决定不敢轻慢,为什么?你有佛性。这个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不过现在一时糊涂,迷了,如是而已。这个迷不会永久迷,总会有一天要清醒,清醒过来你是如如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要小看一切众生,那是自己业障现前,要留意!
小看了别人,轻视了别人,是自己业障现前。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忏悔,忏悔往生,佛在经上讲,他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当然这都是大权示现,告诉我们不可以轻慢恶人。为什么?这个恶人说不定临终回头忏悔,往生品位在我之上,我要瞧不起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比我高,那怎么好意思见面?在娑婆世界没往生的时候,没瞧得起他,现在到极乐世界,他品位比我高,所以这个就是属於觉迷,儒家讲修养。
第三个名号,『或名圆满』。圆满佛,样样都圆满,智圆满、德圆满、自行圆满、化他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个名号给我们启示的意思很深很深,看到这个名号,自己要回光返照,我们自己信解行证都不够圆满,差得太远了。你能够想到这些地方,你才会精进努力,你才会真正修行,绝对不会得少为足,得一点点就得意忘形了,从圆满那里看的时候,我们差得太远了!大乘佛法里头常说「因圆果满」,我们在一些佛教道场看这个匾额上题字,这四个字常常看到,圆满佛,因圆果满。果满是自然的,我们要学的,修因。要真正修行,不研究经教怎么个修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过失太多太多!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糊里糊涂过日子。
早年间我在美国弘法,曾经遇到一些同学问我:开悟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想开悟,我的解释很简单,知道自己的过失,那就叫开悟;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那就叫做修行。换句话说,你一天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天不觉悟;你没有改正一个过失,你这一天没修,没有修行。正因为这个缘故,明末清初的大德们,无论出家在家,他们用什么方法?用功过格,用这个办法。这个办法确实很笨,很笨拙,但是非常有效。在台湾三重那一边有些同学也很精进,我曾经去过几次,他们就是用功过格,难得!依照功过格认真的来修行,天天检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修行!
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提倡《太上感应篇》,提倡《阴骘文》,这两部东西属於道教的。老法师教导大众,无论在家出家依照这两部书条目上修行,这两篇东西不多,《太上感应篇》大概一千三百多字,《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概只有七百字,用它来代替戒律。因为现在出家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