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必须要想到。我们自己修学,帮助别人才能契机,契机这才能得真实的受用。下面这一句讲到:
【种种诸根。】
「根」是讲六根,随感现异,这是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他说「根,谓眼等,随感现异」,我们眼看外面境界确实要很谨慎,为什么?每个人看的不一样。我们自己观感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别人,有相接近的,彼此有同感;不相接近的,你有这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眼根如是,其余五根又何尝不如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在此地给我们说『种种诸根』,这里面含义很深、很广。实在讲,也是提醒我们如何明了养生之道,让我们的六根清净健康,六根聪利,聪明锐利。
世出世间哪一法不靠六根成就?出世间的大法靠六根根性,世间一切法靠根中之识。换句话说,你用六识成就世间一切法,你要会用六根的根性,你就能成就出世间一切大法。特别是在大乘里面,性跟识要认识清楚,「舍识用根」不是识不要了,这话不能错解意思,识要不要了,拿什么来办事?识还是要。你看看诸佛菩萨,他要不要八识五十一心所?要,一样也不能少。第八识,它摇身一变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什么?后得智,无所不知;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不再有自私自利了,不再有控制占有了,变成平等性智了;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成所作智,一样也没少,这道理一定要懂。这就是前面李长者所讲的,即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烦恼也没断,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即菩提。
觉悟了的人什么?根性当家,识变成它得力的助手,替根性办事,这只是一个转变而已;不觉悟的人识心当家,真性给冷冻在一边,自己完全不知道。识迷,所以做出来的事情就叫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招来六道三途善恶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如果是自性当家,那就没有问题了,不造业,善恶两边都不造。那造的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净业,这好!三途六道里头没有净业,净业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净业的果报。净业如果回向求生净土,他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这道理不能不知道。
真正明白通达了解了,你自自然然就知道,像古大德所说的「放下身心世界」。这放下要记住,不是放下身心世界里面的事物,如果这放下了,佛菩萨的慈悲何在?这要放下了,佛菩萨怎么会在六道三途里面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有应,可见得他没放下!这是告诉我们,事不能放下,心里头要放下,为一切众生服务。心里放下是什么?放下什么?也得要知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一切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这些。换句话说,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该提起的一定要提起。
提起的是三学、六度、十波罗蜜,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有人说:做好人为国为民,好像都不得好死,都被人谋害死了。还要不要做?还要做。不觉悟的人他不知道:忠臣不得好死;觉悟的人知道,没有生死,这身舍掉了,换一个身又来了,这菩萨精神。你仔细的观察,无一不是教导众生,但是真正能看出门道的人不多,看热闹的人多。如果能够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断除了。
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世间,纵然我们还没有能够到证果、到开悟,自己要常常想到,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应该做的没有疑惑,一往直前。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一切众生,这事情该做,绝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死有什么可怕?哪个人不死?古人讲「死贵在死得其所」。这「得其所」,我们的看法,死也给众生的启示,也是利益大众。释迦牟尼佛到最后示现般涅盘,八相成道,哪一样不给一切众生带来很深很大的启示。世间人贪生怕死,对於生死的实相他不了解,如果对於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的。
我们晓得佛菩萨到九法界来应化,是众生有感他来应。他为什么来应?因为在因地里头他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过这愿。这愿心、愿力永远不灭,因为他是出自於自性的,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六道里面的凡夫,业力受报,这身是业报身。佛菩萨到这地方来,他的身是愿力身,他不是业报身,我们是业报身。业报身,如果说是觉悟了,遇到佛法,很幸运,这一下搞明白、搞清楚了,业报身就转变成愿力身。
所以不管你是觉还是迷,你是愿身还是业报身,这是讲什么?讲这现象的因由不相同,佛法讲因缘不相同,而事是完全相同的。今天这社会里面讲,物理现象,生理现象,这愿力、业力尽管不同,实在讲这生理的现象是相同的,没有两样,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心上,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离开了那不是佛法,佛法跟我们一切众生真的分毫都离不开,这是讲到诸根。下面第八句讲到生处:
【种种生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生处,有刹利等别」,这意思很清楚,就是他受生处所,形成他这一生当中在社会上享有的地位。在古印度他们的社会有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首陀、吠舍,有这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是属於贵族,释迦牟尼佛示现刹帝利的身分,像其他的宗教,耶稣示现是平民身分。圣人示现在这世间,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示现什么样的身分,不是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而不攀缘,自己要想怎么做法,那已经是攀缘了。
一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都是教导我们,他生活自在,所谓是顺水推舟,一点都不费力。永远保持著身体轻松,心里轻松,我们现在人讲没有一丝毫压力,没有一丝毫困扰,你说这人生多幸福、多美满。绝对不是在拥有社会地位财富,不是的。那些是什么?那是业报,这要懂得。幸福跟业报有关系,关系并不大,贫贱之人一样一生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他无求。古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你要细心去观察,无求的人少造恶业。
现代的社会,所谓是开发的国家,人民永无止境的追求财富,追求物欲的享受,带动好像社会是进步。跟没有开发地区比较一下,我们冷眼旁观,各有利弊。再仔细深入观察,没有开发的那个地区贫穷落后,真的还是利多弊少,为什么?他少造恶业。他现在生活很贫苦,他是受果报,这是业报,业报受完之后,他来生很可能生到好处。再看看现在这些进步开发的国家,一切物质享受令人羡慕,他造的恶业多,来生的生处恐怕没有这一生这么好了,每况愈下!这是往下堕落,那一边是往上提升,你说哪个好?世间法确实很难断定,真正有前后眼,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这才恍然大悟,这才明了。
可是无论是贫富贵贱,真正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才真正能保证你只往上提升,不至於堕落。教育里头尤其是圣贤的教育。圣贤教育里面,我们不能不佩服儒佛的教育,特别是大乘的教育,让我们在在处处,这生处都是幸福美满的。入佛境界之后,无有一处不究竟,无有一处不圆满。为什么?法身菩萨就有能力转境界了,如《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能转物,不为物转,你能转境界,还有什么地方不如意?所以无不是究竟圆满。
【种种语业。】
在佛、法身菩萨没有问题,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叫『种种语业』。你看他每一句上都加种种,种种就是表遍法界虚空界。身的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他讲的色相,相就是形状,身体长短大小不一样,住世长短不一样,都加上种种。我们不说遍法界,我们只讲这地球,这地球实在不大,地球上住的人也不算太多。由於过去长时间的隔离,这隔离是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形成这地球上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想法看法、不同的言语。
现代特别是近代,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有人讲地球村,真的是不错,确实是个地球村,环绕地球一周也不过两天的时间,现在环绕地球一周。在从前,在我们中国科技不发达,两天的时间我们能走多少路?通常一天,这平常走路六十里,两天一百二十里,中国里,算公里六、七十公里,走两天,这很远很远。现在走两天绕地球一周,它不是村吗?确实变成地球村了。这样一来,突然来临这么一桩事情,大家慌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言语,现在突然接触了,现在我们这日子要怎么过?
这就是这些年,澳洲这边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要研究、调和来处理这桩事情。当然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人,人与人怎样调适?怎样能够跟自己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传统、不同言语的人,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这是今天最重要的课题。要化解一切误会,要化解一切不必要的争执,才能够达到真正和睦相处,世界大同,这里头尤其是语业非常重要。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语言受习俗的影响,在中国讲方言。中国可以说从汉朝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能维系统一的国家,这不容易,文字统一了,方言还是不能统一。这方言不能统一的原因,我们知道由於交通不方便,同样是中国人,走到另外一个省分,就像到外国去一样,言语不通,可是文字统一了。现在总算是方便多了,每天从电视、广播,都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家常常听,慢慢的语言也能统一,这是一个国家。
如何能在全世界达到文字语言统一?哪一天全世界文字语言统一,世界就永久和平。人与人之间那个沟通不会发生疑惑,断疑生信。一切误会实在讲,多半都是沟通管道上有了问题,沟通管道最重要的,言语。如来、菩萨,这问题他们没有了,他们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语,不需要学习,这是自性里头的本能,本来有这能力。所以佛才能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一点我们对佛要相信,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我们要信佛,要学佛,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菩萨代表因地修行,佛表果地性德。最后一句是:
【种种观察。】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周旋顾盼,以应群机」,这是一个意思,这一条非常重要。就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佛门通常的表法,佛用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天王的名号,广目多闻就是这地方讲的『观察』,多看多听,增长见闻,增长智慧。根利的人,他看了他听了,他有悟处,那就增长智慧;中下根性的人,虽然他不能够悟入甚深,他听多了,看多了,我们讲增长常识。所以无论上中下根,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记住圣贤人的教诲,行万里路是验证古人所说的;一定要在见闻当中证实,还不是佛家讲的信解行证!这是求学成就学问、成就德行的不二法门,所以教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