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5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十条里,第一个,「为答前所依果问故」,这是第一个理由,前面有问如来依果,这是正式答前面所问。「谓长行但现相答,已如前说」。这个「前」是在名号品里面。「偈中具答三问」,这个「偈」是我们这一品经里面,诸位展开经文就看到偈颂,偈颂具体解答三问。「谓初五答菩提」,从第一首到第五首,佛果菩提。第六首,答佛果上的「威德」,后面四首答「法性」。第一个理由,这一品一定要说。
第二「为广名号品,总标多端故」。名号品里头说得简略,这个地方要做补充,此地这个广就是推广,我们用补充这两个字大家好懂,为广名号品就是为补充名号品。「正广种种观察,是意业故」。这个地方讲的是意业,名号品是身业,身业说出很多名号,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观察,观察是属於意业。
「三者、即说十信之体性故」。十信的体性,十信之体,性也是体。「如下三会」,这在下三会,「将说正位,皆有偈赞,此其类也」。前面跟诸位略略的介绍过,性之所依是如来的身语意,底下三品要讲修学,修因。如来身语意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迷失太久,迷得太深,现在怎样恢复?佛菩萨是过来人,他把他们修学、恢复的经验在这里说出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些参考资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不依靠他们,自己去走出来,太难。走错了,重新回来再走,那你不知道要经过多少艰难困苦,也许哪一天你碰对了。
当然在经验当中学习,无论是顺境逆境,真正肯学都能学得到,会学的人总是帮助自己向上提升。但是如果真有个过来人给我们带路,我们就省很多很多事,缩短我们盲修瞎练的时间。盲修瞎练的时间太长太长了,这个可以缩短。尤其是我们碰到最捷径的一条道路,古大德讲「径中径又径」,这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径是小路,近路,那说什么?大乘。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是近路,小乘迂回,小乘的路难走,大乘比小乘好走。可是大乘里头还有近路,径中径,那个近路是什么?禅,这讲的禅宗。大乘宗派很多,法门很多,大乘里面有没有近路?有,禅是近路。那还要问这个近路之外,还没有更近的路?有。径又径,还有个小路,更近的,那是什么?那是净土,念佛,所以念佛法门叫「径中径又径」。不容易,你要遇到这种法门的话,这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你怎么会碰到?碰到了,如果你的善根不足,福德不足,这个碰到是缘分,缘分有,善根福德不足你还是没有办法修,你不能成就。
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我在过去讲过很多,善根就是信解,你相不相信?你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的明白?千万不要以为「我相信,我真的明白」,未必。何以故?真正相信、明白那是智慧,智慧里头决定有福德,看你有没有福。福是什么?你能行能证,这叫福德。能行是福,能证是德,你成功了。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然后你再仔细观察,观察什么人?观察念佛往生的那个人,凡是念佛真正往生,临终佛来接引的人,这大多数他都能预知时至,最普遍的大概是三、五天,他晓得再几天我就要走了,佛来接引他,你看这种人,这种人一生的行谊决定是慈悲。细心去观察、去思惟。即使他是不善人,不善的人到临终的时候真的念佛往生,他一定是在忏悔业障,业障忏除之后,这个恶人你看他的表情,看他的相貌,就变得非常慈悲、非常慈祥,跟他过去完全不一样。这样就证明往生的人是上善之人。千万不要误会。恶人往生,临终的时候忏悔变成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往生,上善之人生天,一般都是生欲界天,最普遍的是生忉利天。
人不能不修善,人心不能不清净。你有自私自利,不清净;你有贪瞋痴慢,不清净。清净心的人一定是慈悲喜舍,一定是仁慈博爱,这个我们不能不注意。在僧团里面,我们到处悬挂著「六和敬」,天天看到。我们这边这个「六和敬」是茗山老法师写的,悬挂在斋堂,每天至少你要三次到斋堂,你去吃饭你都看到,看到怎么样?无动於衷,真的功夫不错,见如不见,跟自己的心行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就变成什么?麻木不仁,没反应。像这个手臂麻木了,你用针去刺它都没有反应,这麻烦大了。我们每天看到这个,要有警觉心,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违背?三福,六度,三学,六和,十愿,我记得过去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曾经召开一次「世界净宗联谊会」,我写了一个很长的,把这五个科目都写上去,印成一张(哪个地方有我不晓得)赠送给与会的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科目!同学们找找看,能不能找到这一张东西。我好像上一次在印尼净宗学会看到,他们有挂在那个地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依教奉行才行。
第四条「显实遍故」。实是真实,显是显示,遍法界虚空界。「但所说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这是前面名号品所说的。「法亦有二,一权,二实」。四谛品里头所说的。「前但佛名遍,此显身遍」,此就是光明觉这一品,这一品要显示身遍,遍法界虚空界。实际上身遍的意思我们在「名号品、四谛品」也都说到。「四谛即实之权遍,此品(光明觉品),显即权之实遍故」。前面是即实之权,这一品讲即权之实,这是不同的处所。前面既然讲即实之权,当然还要讲即权之实,这才讲圆满,才没有漏掉。
「五、现验故」,现前要来检验。「上二云遍,众未目睹,今光示遍相故」。前面说「遍」,给你讲清楚了,你没有看到,你还不太容易体会到。在这品里面,我们看佛放光示现法身遍法界。这个放光就是教学,所以佛教学的方式很多很多,方法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头要细心去体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来意」:
十条里面的第六条,「显总遍故,前但名谛别遍」。名是「名号品」,名号遍法界虚空界,说法就是四谛也是遍法界虚空界,名谛别遍。「今此一会即遍法界」,这是总遍,这一会就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时同处同众同说同遍故」。到后面经文我们就看到,所以这真正是不思议的境界。从这个地方显示,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体,我们迷了自性,不了解诸法实相,在这里头分自分他,生起无量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子真的是久远劫都回不了头。像一个人流浪在外面,吃尽苦头回不了家。那个家是无比的富贵,在外面流浪沦落成乞丐,不知道家里头的富贵。
第七「显圆遍故」。前面是显总遍,这个地方是讲圆遍,圆跟总差别在哪里?清凉在此地给我们说,「谓前显差别一切,方能遍一切,今显无差别一切,即圆融遍一切故」。这个差别遍一切,我们在此地略略跟诸位介绍一下,什么叫差别遍一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说菩萨的大德大能、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度就现什么身,讲三十二应。三十二类不同的身,差别。每一类里头又现无量无边身,譬如现菩萨身,现许许多多不同的菩萨,应以地藏菩萨得度者,他就现地藏身;应以普贤菩萨得度者,他就现普贤身;应以文殊菩萨得度者,他就现文殊身,这也是差别。所以,以差别身才能遍一切。我们不讲大世界,讲小世界我们这个地球。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历史背景不相同,他们观念生活方式不相同,一定要跟他们完全相吻合,他才欢喜接受。所以信仰基督的,佛就现基督身,信仰犹太教的就现犹太教身,你信什么他就现什么身,遍一切处,这是总遍的意思。所以前面讲的总遍,一定是无量无边的差别,才能遍一切。
在这个地方,这一品经里头,「光明觉」里面,它所显示的无差别,无差别圆融遍一切。我们知道差别的是相,无差别的是性。我们再用一个很明显的比喻,诸位就有很容易理解的一个认知,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很好的比喻。如果我们把这个展览室称为一切,就像虚空法界一样,这个金饰展览,黄金造的装饰品几万种,没有一个相同的,大大小小琳琅满目,这个展览室里头布满了,柜台上也是的,墙壁上所悬挂的都是,遍满。你从相上看,遍满一切,这叫总遍。如果从性上,体上看,统统是黄金,这是一个,没有差别,全是黄金布满了这个空间。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所以就法相上来看是总遍,就法性上来看是圆遍。圆跟总的差别在此地,这个大家就好懂。
第八「与下经为其则故」。则是原则,为下面的经,这是提供一个(现在讲法)前提,提供一个前提。「谓下经结通,云遍一切者」,底下经再总结,总结里面有「遍一切」这一句经文,这个遍一切有来历的,这个地方就是它的所依,这一句经文之所依。「皆如此辨,以如来一乘圆教,於须弥山等一类世界,施化分齐,皆若此故」。这个经,这里清凉大师明明白白的为我们指出来,这是一乘圆教,不是大乘。大乘是教菩萨的,一乘是成佛的,真实圆满,究竟圆满,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当年,《八十华严》翻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的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改了国号叫周,所以这个经也叫做《大周经》。你们以后看到古人写的文章里头提到《大周经》,就是《八十华严》。经翻成之后先要送给皇帝看,武则天看了之后,在封面上题了四句开经偈。这个开经偈是武则天题的,四句写得好,写绝了,后来有很多人想写个开经偈,都不能跟她相比,所以就没有人写了。「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讲绝了。所以这个经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遇到佛法未必能遇到《华严》。说老实话,遇净土不难,遇《华严》可不容易,如果这一生当中,遇到有讲《华严》的就更难。念《华严》的还有,但是也不多,能讲解《华严》的就更少。
我对《华严》是有特别的喜爱,这是真的,也曾经发心弘扬这部经,但是最后退心,怎么退心?遇到《无量寿经》,遇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那时李老师把这个本子给我,他老人家自己眉注的,给我,我就退心不想讲《华严》,我专讲《无量寿经》就可以了,《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所以就不想讲这部经。要求我讲这部经的,三个人,第一个是台南的开心法师,这个老人很慈悲(现在都过世了),每一次遇到我都要提醒:净空法师,你要把《华严经》讲一遍!我没有在意,为什么?经太长,到哪里去讲?谁听?我即使愿意讲,没人听。他老人家至少给我讲了十遍,我很感谢他。第二位是大陆上的黄念祖老居士,我们见面的时候,他也是希望我能把这个经讲一遍。第三个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要求我一定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带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虽答应她,机缘不容易得到。所以在新加坡,那个时候我们就谈到这个事情,李木源居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