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5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讲三千威仪。佛法里面的戒律,讲威仪没有这么多,像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戒律不多,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这根本大戒;两百五十条里面,两百多条都是属於威仪。沙弥的戒律,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威仪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生活规范,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守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都是与道德相应的;换句话说,你能过一个道德的生活;再换句话说,你过的生活是跟自然法则相应,这就是健康的生活,纯净纯善的生活。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欢喜,你不会觉得它对你不方便,你会感觉它对我太好了,我应当要学习。
念要纯要正,要大彻大悟,那你就不能不学经论。经论的修学方法,你要知道一门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要深入到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用这一部经论,用这个方法,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定就是三昧,我学《无量寿经》得定了,无量寿三昧;我学《金刚经》得定了,金刚三昧;我学《楞严经》得定了,首楞严三昧。三昧是一样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样。我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了,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后就开智慧。你不从一部上下手,你的精神、意志、心力不能集中;换句话说,你得定就很困难,这是秘诀。全部精神、精力集中在这里容易得定,定能开慧,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参禅能明心见性,读经也能明心见性,念佛也能明心见性,目标方向是相同的,我们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肯定佛在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们自己选定一个法门修学,对於其他一切法门尊重、赞叹,平等的。我选择这个法门,是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我自己生活的条件,修起来方便。他选择那个法门,是适合他的生活环境,他学起来方便。目标相同,方向相同,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无上道,哪有差别!第五个名号:
【或名至后边。】
这个『至后边』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看他老人家所说的,「集名至后边者,不断无穷故」。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显,「后边」就是未来,苦果!未来无终,换句话说,够受的。这个后边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后世,来生后世,后患无穷。因为人在六道,迷的时候多,悟的时候少,从这一生,我们这一生几十年当中,你要冷静的思惟,细心观察,先看人,因为看自己不太容易,先看看别人。这个人他几十年当中,他造作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他造的善业重,还是恶业重,你从这个地方去思惟观察。如果你看到了,绝大多数恶业多、恶业重,善业少、善业轻,你就晓得他来世比这一世更苦。所以,一世不如一世,然后回光返照照自己,我自己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於是自己来生到哪里去,不就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前世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就是果报,这「至后边」!从前世看这一生,就是后边。「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你要想到,你来生是什么果报,你要细细想想,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还是恶,你就知道你来生果报。这首偈讲得多好!人要不觉悟,肯定造恶业,起心动念总是会伤害别人,所谓是损人利己。纵然没有损人利己的心,他有损人利己的习气,这也麻烦。我确实没有害人,但是真的,人被我伤害了;我说话真的是无心,但是听者有意。
要怎样做到不伤害?夏老的话说得很好,三年不说话!这个话不是开玩笑的,是修戒定慧的秘诀。只要真的不讲话,慢慢心就定了,慢慢恶的念头、恶的习气就化解了,真正是个秘诀。所以修行人,我们看到很多道场挂了个牌子「止语」,不过有些人止语是什么?他自己没有看到,让别人看的,他的废话还是很多。我们要多想想,祖师教了很多好的方法,问题是我们要真会,要会学、要会用,对自己有绝对的利益,真有好处。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一卷) 2003/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1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最后一段,振音世界苦集圣谛第六句看起:
【或名共和合。】
这个名号是在集谛里面,集谛是世间苦因,於是乎这个名号的意义就非常显然,佛在经教里头常讲的共业,共业所感,这是一个很麻烦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原因很多很复杂,正是如来在大经上所讲的无量因缘成就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指六道,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是十法界。为什么?都是唯识所现。识,阿赖耶识,染净和合之体。染净的种子统统有,每个众生都不例外,在十法界里面,从佛法界到地狱法界每一个众生(我们说有情众生),统统具足十法界的种子。既然统统都具足,这就是『共和合』的理论与事实的根源。有种子,当然要有缘,没有缘不能够结果,就是果报不能够现前。缘有染净、有善恶,我们到底遇到什么样的缘,自己不能控制。以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来看,染缘多,净缘少,非常非常的希有;恶缘多,善缘少。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灾难频繁,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非常辛苦,无论是贫富贵贱统统都苦,这就是共业所感。
我们今天与人和、与人合,细心去思惟观察,和合不是在道义,和合的是什么?统统是利害。於我有利,我们就和,於我有害就不和,这是现在社会风气为什么在倒退。我们不要说太远,半个世纪之前是什么样子?一个世纪之前是什么样子?就是五十年跟五十年做个比较,一个世纪。那个时候我们是童年,能够记事,童年的事情还能够记得,我能够记得三岁时候的事情,这样的人就不多了。大概一般人对於童年六、七岁的事情回忆还能够想得起来,三、四岁比较困难。那个时候的社会淳朴,做生意买卖讲信用。人民生活很清苦,日常生活必需品到商店里面去购买,记帐。我们那个时候常看到大人用的是个小摺子,买什么东西,买了多少,记在这个帐上多少钱,不要付钱的,到什么时候有钱你到店里去给他结帐。一般最常见的是腊月,十二月底,一般店里面都会派店员去收帐,到哪一家哪一家收帐,照著存摺来算,有信用。现在虽然有信用卡,还需要保证,从前不需要,无需要担保的。
人与人有礼,有信,有义气,这样良好的风俗,就是一个世纪之前还存在。当时我们常常听老人讲,摇头叹息世风日下。我们对这句话不懂,不晓得什么叫世风日下。在他们那一生当中,可能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比老年时候风俗还要淳厚,五十年之后,比现在还是要好得很多很多。五十年前我住在台湾,二、三十岁的时候,台湾人非常淳朴,人情味很浓厚。台湾治安在当时东南亚第一,犯罪率非常非常少。那个时候交通还是不方便。长途交通工具是火车,还是老的烧煤的那个火车头。我们也常常旅行,从台北到屏东这一带我们都有很多朋友、同乡,有假期大家都能够聚一聚。台北到高雄坐火车要八个小时,那是快车,普通慢车要十二个小时。所以现在台湾有很多同修听说我们住在澳洲,「这么远的距离」。我说不远!民国四十年的时候,从台北到高雄的时间跟现在到澳洲的时间相等,而且现在的交通工具比那个时候舒服。那火车是摇摇晃晃,晃八个钟点,头都晃昏了,现在飞机非常平稳。这是什么?这就看当时的共业。
现在这个社会跟五十年前简直不能想像。现在的年轻人,二、三十岁,他哪里知道?他完全不知道,我们今天讲世风日下他也听不懂,什么原因?共业所感。那个时候虽然造作的业不善,里头还有善心。在这一百年当中,这一个世纪当中,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善恶业的成分比例,善业逐渐下降,恶业逐渐向上提升,我们讲百分比。现前的社会提升到什么程度?恶业几乎到百分之八、九十,善业只有百分之十,顶多百分之二十,大概百分之二十都不到。看这个趋势还在下降,善业还在下降,恶业还在上升,这怎么得了!如果这个比例,大家共同造的业是恶业达到百分之九十,善业只有百分之十,我想世界末日就现前了。
共业里头有善有恶、有染有净。在古时候确实净业还不少,净业是哪些人?大概都是修道的人。世间法、儒家真正有修养的人心地清净,心里头常存仁义道德,净善,这种人多。中国古大德常说,这个地方居民心存仁义道德,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这一个人就能感化其他九十九个人,不能完全感化过来至少能感化一半以上,为什么?人有良知,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他有良心,遇到善人良心发现,他有惭愧心。所以从前社会风气那么样淳厚,没有别的,确确实实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那个善人就是模范,就是典型,就能感化其他人,这是教育成就。圣贤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造成社会长治久安,风俗淳厚。现在科技文明也发达,征服自然,神圣的教诲没有人相信了。相信什么?相信自己贪瞋痴慢,相信自己自私自利。所以今天社会上大众的共业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是染是恶不是净善,这我们要知道。尤其生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看这个名词怵目惊心。可是共业里面有别业。底下一句:
【或名分别。】
这个『分别』就是讲的别业,别业是不与大众共同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认知,在这个地方真正下功夫,所谓是自求多福。你受不受这个环境影响?那是肯定受的,大环境的影响这是没有法子避免。但是别业要是殊胜,对於大环境的影响可以灭少到最低的程度,特别是住在乱世。别业,还是要回归到伦理道德,回归到圣贤教诲。社会大众对於圣贤教诲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坚定信心,他为什么失去信心?他不了解,他有误会,失去信心。如果他明了,他觉悟,他的信心就建立了。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我们常常讲要互相沟通,要互相往来,化解误会,化解冲突。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变成大学里面主要研究的课题,这个事情是好不是不好。冲突怎么化解法?冲突是共业造成的,化解的方法要用别业,共业不能化解。别业从哪里下手?从自己本身下手,这才是解决的真正的道理。怎么知道从自己本身下手是正确的、是真正能够达到效果的?诸位要读过《大学》,儒家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念《大学》第一章,你就会明白,你就找到解决现前冲突矛盾的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叫三纲。我们现在所想的、追求的是不是这个问题?是的,确确实实是希望这三个目标能够达到。可是你要怎么做法?下面给你讲的纲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国家发生问题了,世界发生问题了,这个平天下是世界,整个世界不安定,充满了危机,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