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4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不甘心、不情愿,於是他有愤恨。这个愤恨就感得来生的报应,佛经上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不就说这回事情吗?这一生你在人道,他在畜生道,你吃他,他没有法子抵抗。到来生,他到人道了,你又变成畜生道,碰到了,这是冤冤相报。过去生中你吃他,现在他要吃你了,这个怨结不能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
所以,毒最猛利的、最显著的是瞋恨,这是佛门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佛家讲「火烧功德林」,一个愤怒,你的功德完全没有了,你这一生所修的功德全报销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到一个人临死的时候,看看他几时没有发脾气,没有动过瞋恚心,他有几天的功德。如果到临终还发脾气,那就完了,一点功德都没有了。这就是佛家为什么讲临终助念很重要,临终八个小时决定不能够碰触他,怕他起愤恨心。不但身体不能碰,他的床都不可以碰,至少要保持八个小时,最好、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到十四个小时,最安全,神识离开了。这时你碰他没关系,神识没有离开,他会起瞋恨心,这个瞋恨心跟你结了怨仇,而他自己决定堕恶道。诸位要晓得,瞋恨堕三途,多半是堕地狱。地狱出来之后,如果瞋恚心还很严重的话,大概到饿鬼道做饿鬼,畜生道毒蛇猛兽,堕这种身。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六道众生的行业,你看看用这么一个名称。这是说明六道里头,尤其是欲界,特别对欲界来说的,欲界众生迷惑颠倒,很容易发脾气。小小不如意,他不肯愿谅别人,所以怀恨在心,这造成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下面第三个名号:
【或名和合。】
『和合』本来是好的,这在集谛上,集谛是六道三途的业因。我们想想,这个「和合」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和合是利害的和合、是感情的和合,不是智慧,不是理智。所以,冤家开头都是和合,到最后冲突发生了。最明显的,现在在社会上普遍你能够看到的,夫妻成仇。男女刚刚结合,和合,两个人非常恩爱,维持不了多久,反目成仇。这个和合就是这个意思。朋友之间和合是为了利害,大家和合经营生意,每个人总想多占一分,权也想多占一分,利也想多占一分,彼此就变成斗争了。开头是和合,最后是斗争,这个现象在现前的社会非常普遍。
今天社会现象,中国、外国,到哪里都一样,家不和。家不和从夫妻开始,离婚率之高,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是社会的大病。社会为什么不安定?夫妻不和,造成社会动乱,造成社会不安,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后遗症,直接受影响的是子女。夫妻两个离婚了,这是正常现象;还有什么?夫妻相害,先生把太太杀了,太太把先生杀了,现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案子发了,一个死了,一个要去判刑坐牢,儿女没人教管。这些儿女从小受到这种打击,没有爱心,不晓得什么爱心,所以心里头都不平,充满了怨恨,他长大就是社会上的问题人物。这是什么?夫妻不和直接造成的社会动乱的因素,他要背因果责任。所以,这不是两个人的事情,牵连到社会、牵连到国家、牵连到世界。你要想到这个,他罪大了!
结婚不是简单事情,古时候婚姻是人生当中第一大事,选择比什么都慎重,婚礼比什么都繁琐。为什么?就是叫年轻人你要知道这不是小事,决定不可以轻易分离。你们要尽到组合家庭的使命,这是对祖宗负责任、对家族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对国家、对整个世界负责任。现在人哪里懂得?没人教他,所以,他造作许许多多罪业,自己不知道,真的。死了以后,阎王那里去判刑,才宣布他的罪状,到这时候后悔莫及,不是儿戏、不是小事。「和合」本来是性德,迷了之后,和合这个好的名词被错用了、被误导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第四句:
【或名受支。】
这个『支』当作「类」讲,像十二因缘里面讲十二支。『受』也是一类,这个名词是在集谛里面,集谛里面的「受」是接受、是感受。如果能够觉悟,顺逆境界都能受,不生烦恼,不起迷惑,这个受是消业障、是好事。如果在受这些苦难,没有智慧,不觉悟,他的反效果、反面是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平,这许许多多人对不起我,怨恨由之而生,这事情就麻烦了。这种怨恨慢慢累积,累积到一定的时候,他要爆发,爆发变成行为。什么行为?作乱。
我们今天看到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刚刚走向开发,这时候贫富不均,这个现象最容易发生。富有的人傲慢,贫穷的人叫冤,同样是人,为什么你富我贫?他不了解这个道理,怀恨在心,於是就容易发作,成为一个暴动。暴动,抢劫、掠夺。一个暴动,我们知道,多少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你要追究什么原因?最明显的原因,贫富不均。这些贫苦的人怨天尤人,这是原因。我们一般人看的,因素从这里爆发的,如果再深远来看,有历史的渊源。
这些富裕的人多半是商人跟官府,商人多半是外来的投资来的,他们在这边经营生产事业,开发这个地区的资源,利润他们赚去了,没有照顾到当地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中国古人所谓的「一家饱暖千家怨」,自古以来的名言、真理。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有见识的人,他的作法是与民同乐,这就对了。他发了财,不是一个人享受,这一方人大家享受,他统统都顾到。於是这一地方穷苦的人没有不欢喜,没有不爱戴,希望他的财发的愈大愈好,我们沾光!这样做,对了,他会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如果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受,奴役别人,这可不得了,他有多大福报!这个福报是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享完了,灾祸就来了。我们想想,几个有福报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能够把自己的财富分享给大众,做财布施,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这个地区人民,改善生活品质,利益地方、利益人民,这就不错。你会得到这个地方人民的爱戴,人民喜欢你、拥护你,你帮助这个地方上安定和平。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互助合作,这是正面的、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种德行,不是自己怨天尤人,就是制造别人怨天尤人的业缘。所以这些名词,我们这样细心观察,关錀世界有,我们娑婆世界也不例外,许许多多事都在我们的眼前。第五个名词:
【或名我心。】
这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集名我心,即我见爱」,清凉大师的注解很简单,只有一句,就是我见、我爱。这是唯识法相经典里面所说的第七末那识,末那识执著。经论里头所谓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种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来的,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带来的,所谓习气。第一个就是「我见」,我见就是有「我」这个执著。第二个是「我爱」,爱就是贪爱。第三个是「我痴」,愚痴。第四个是「我慢」,傲慢。所以,见、爱、痴、慢,这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识。
一定要到转八识成四智,这个问题才能解决,《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能转得过来。所以,你要问什么叫末那?什么叫我执?你就想佛对於它形相上的解释,你就明白了。我见,狭义的说,执著身是我,或者执著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都属於我见。如果把范围扩大来说,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我的看法、我的想法,这叫我见。我见破了的时候,那个人就很随和,我们讲随缘。为什么?他没有主张,他没有成见,你们说怎么好都好,只要大家好,我就好,不再执著成见。
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爱;於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他明了,他决不糊涂,绝对没有傲慢。你看诸佛菩萨,你们读《论语》看孔老夫子,夫子连对儿童都谦虚、都恭敬。为什么?他懂得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怎么会有傲慢心?所以你只要看这个人成见很深,这个人有贪爱,这个人事理不清楚、愚痴,这个人有傲慢,他是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六道里面是欲界,他没办法到色界,为什么?色界傲慢很淡,色界、无色界,慢很淡。欲界傲慢重,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轻视别人。佛菩萨、圣人没有这个毛病,为什么?他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他的长处我没有,我的长处他没有,他的长处我也没有,这是尊重别人;表现在行为上,谦敬,谦虚、恭敬。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转识成智是修行重要的原理原则,你转不过来,你是凡夫,你转过来了,你就是圣人。通常大乘教里头常讲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大家听得很习惯了。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识是恶,智是善;识是迷,智是觉。什么是识?你必需要知道。阿赖耶是迷惑,它要不迷惑,它怎么把不善的那些种子统统收集在一起!阿赖耶像个仓库,不管是善是恶统统一起收。末那执著,第六意识分别。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如果从三类烦恼里面来讲,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你看末那头一个,我见,见思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烦恼,你要是不断,你出不了三界。
在佛法里头说,见思烦恼断了,我执没有了,分别没有断、妄想没有断,这个人就超越六道,只要一切执著没有了。没有执著就能够恒顺众生,没有执著的人他跟什么人都会相处得很好,他没有执著。在这个人世间会变成人人都喜欢他,人很随和。人很固执,不能随和,心量很小,不能容人,这个人很可怜,他自以为是,实际上他非常可怜。为什么?他要是没有特别的福报、缘分来支持他,他在这个社会很孤单,没有人愿意跟他往来,我们俗话说,没有人缘。到什么时候能看到?老的时候孤苦零丁。平生不修福报,到老的时候没有福,不结人缘,到老的时候没有人照顾,所以比什么都可怜。
我们学经教,年轻的时候老师教!老师教我们第一桩事情:结缘。你们要不结缘,将来纵然学成了,你能说得天花乱坠,有这么好的感应,但是没有人听,人家不听你的。那个人说得并不怎么样,说得并不怎么好,听得人很多,法缘殊胜!缘要怎么结?第一个是你要有结缘的这个意念,这个非常重要,这是因。要发这个心,与一切众生结法缘,常常有这个心,这是因,遇到有机会你决定不放过。什么机会?道场。这个道场或者是法师讲经,或者是做法会,这都是机缘!我们学经教的人,到一个人家的道场,你一定上大殿去拜三拜佛,我们这个三拜跟一般人拜的不一样。这个拜下去在许愿,第一拜,与这个道场佛菩萨有缘,结缘;第二拜,与这个道场常住有缘,这个道场的住持、当家,里面的清众,跟他们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法缘。连拜佛都不一样,以后这个道场会请你去讲经。你跟人家没有缘,你讲的再好,人家不请你,你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