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被泥沙染浊,中国有一条大河,诸位都知道黄河,为什么称黄河?黄河的水是黄色的,里面夹带大量的泥沙。可是我们知道有不少人去探险,寻著黄河往上走,找到黄河的源头,源头不是黄的,水非常清净。这一条大河几千里路长,流到黄土高原这个地区才夹带著泥沙变成非常浑浊。这也很像我们每个人原本心行都是清净的,真的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性德。很不幸的,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条大河流向东方,於是被外面境界染污,迷失了自性,就像水里头夹带著泥沙,於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劫浊,劫是讲时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真的是浊恶到极处。众生浊,烦恼浊,命浊。
在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五十年前),我读《弥陀经》读到这一段,实在讲,我们是被染著成了习惯,并不以为浊恶,感觉不出来。读到佛经,总认为佛经,佛说话有时候说得太过分。可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到今天我们才知道佛经上所讲的一点都不过分,真正真实,「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说得一点都不错,应当要觉悟。真正觉悟,必然回头是岸。《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洒心易行」,这是真正回头是岸。洒心易行要拿出行动出来,说得再好听没有用处,要真正能够改过自新。
中国古圣先贤教诲我们,改恶迁善,就是我们佛家讲的断恶修善,一个意思。我们首先要明确的认知善恶的标准,这佛法里头讲得非常清楚,《十善业道》就是佛弟子断恶修善的标准。我们最容易犯的十恶业,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与十恶相应那就错了,那就是浊恶到了极处。可是与十恶相应是自然的,所谓是习惯成自然。
我们说用功,功怎么用法?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高度的警觉,真正能够警惕自己。念头才一起,立刻想到这个念头善不善;想开口,先想想这个话该说不该说;想做这一桩事,这个事该做不该做。统统以十善为标准。这里头有一个总的纲领原则,那就是务必要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不能利益自己。利益自己,不善!一切是以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为标准。这是讲到真正修行,修行的起步。十善做到,真的落实了,你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佛这句话就包括你在内。你这个十条做不到,念念还是跟十恶相应,经典上所讲的不包括你在内,不管你现在是在家还是出家,你是老修还是初学,不问这个。
所以佛法形式并不重要,实质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在学?是不是认真在做?说得好听,没用,你能骗人,你不能骗佛菩萨,你也骗不了鬼神,鬼神有五通。更应当明了,怎样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自己知道防范。所以我们的道场为什么不要这些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杂志,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现代人来讲是生活所必需。他天天要接受这些资讯,做为他生活工作的参考资料,天天都要吸收。可是这些参考资料里面附带、夹杂有许许多多污染,我们讲的是不干净的东西、不卫生的东西,夹杂在里面,夹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拒绝。我们只接受经典的教诲,这就是当前我们所用的远离「浑浊」的方法。
在这个里面你要坚持,也是考验自己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不能够不被外境诱惑,不被外境干扰,这练功。诸位要是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知道,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讲的历事炼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历事,在事上要经历,要通过。炼心,炼什么心?炼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去锻炼,锻炼「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在练习不被境界诱惑,不被外境影响,成就自己的定功。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禅定在这个里头修学,禅定在这里面成就。禅定得到,定生慧,起作用智慧就开了。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经上常讲「无师智」,这无师就是不是学来的,「自然智」它就现前,这是真实智慧,这个智慧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晓得「浑浊」是苦因,苦圣谛的业因,知道必须要远离。远离是消极,更积极的我们要亲近圣贤。
今天佛菩萨不住世,我们亲近圣贤,圣贤在哪里?经书。每天读诵、讲解,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怎样落实,这是亲近圣贤,亲近佛菩萨。果然我们能够离一分染著,得一分清净,就开一分智慧,你就能够理解一分真实义。从这个基础上慢慢逐渐逐渐的提升,你就得法喜,法喜充满。你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够远离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换句话说,正知正见自自然然就生起来,这样看经就有进步。这同样是一部经典,年年境界不一样,读诵,遍遍境界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开了。读诵的时候,一遍比一遍解的深,一遍比一遍解的圆,教下所谓是大开圆解。这个时候的心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真诚,也一年比一年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慈悲!如果没有慈悲,前面这四条是一条都没有。所以「浑浊」是苦因,不能不记住。反过来,清净是乐因。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句:
【或名退失。】
这个名词给我们也是高度的警惕,为什么?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真的,在一生修学过程当中,进得少,退得多,所以退步。这一退,你就受重大的损失,把你所修学的功德失掉。尤其是佛法里面常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好不容易累积起来,一发脾气,全完了,所以修积功德不容易。过去有人问我,我跟他讲修福德容易,修功德很难,功德最怕瞋恚。所以说你修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你从什么时候起到现在没有发脾气?脾气不仅是发作,心里面有不高兴都不可以,那已经把你的功德破坏掉,这个事情多难!
人到临命终时再发个脾气,那完了。最怕的就这桩事情,所谓是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是什么?就是临命终时不能起丝毫瞋恚的念头,为什么佛门对於临终那么样慎重来处理?佛家如是,儒家亦如是。我们在外国最担心的也是这桩大事,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他断气了,心脏停止不再跳动,医学上宣布这个人死亡,但是佛说实际上他的阿赖耶识没有走。阿赖耶识「来先去后做主公」,我们一般讲灵性,世俗讲灵魂,它没有走。大多数八个小时之后,人断气,心脏停止跳动,八个小时之后他的神识才离开,有一些甚至於十二个小时之后才会离开。在它没有离开之前,你要去碰触他,他会感觉得很痛苦,这痛苦就生瞋恚心,那就是一念瞋恚起,百万障门开,他这一生修学的功德统统没有,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不但他的身体不能够碰触,他躺在那个床上,床都不可以碰,这是最安全的。在他旁边走路时,要离开,离他床稍微远一点,床不能碰,最安全的!保护他,让他不起瞋恚心,是这么个道理。
清末民初,你们看看专门为这一桩事情写的一本书,《饬终津梁》,文言文写的,怕一般人看不懂,后人又把它用白话文重新写了一遍,《饬终须知》,教导我们怎样去办生死大事。佛门里面不管是学哪个宗派,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临终都念阿弥陀佛,临终统统都是回向求生净土,这好事。但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个人走了之后,八个小时不能碰他。有很多人不知道,走了以后,听说这个人神识走的地方不一样他去的哪一道不相同,去摸摸他,摸摸他头顶、摸摸他脸、摸摸他膝盖,看哪一部分还有暖气,从哪里走的。这很糟糕!你就试验:他全身都凉了,头顶还热的。你不摸没有问题,你这一摸就麻烦大了,你是想知道一点常识,他就退堕了,这是对亡者大不敬。你要知道这些干什么?所以一定要记住,八小时之后走的是很多,但是有很多八小时还没走,不能造这个恶因,造这个恶因有恶报,你临命终时有人障碍你,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丝毫不爽,你知道吗?所以唯以一个纯善之心待人,这是你修积的功德,这是你累积的福报,你将来走的时候,你有福,有人照顾你,不会有人妨害你,不论是有意无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实在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到因果报应,这是最低的常识,不能比这个更低,你才能保住你自己的修学不至於退失。所以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是修养,不合自己的这些事,不合自己意思的这些人,对待不能够生瞋恚,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顺境善缘一切都很顺利,你很喜欢的环境,你很喜欢这些人,不能够生贪恋,不能够不明理;贪恋是生贪心,不明理是愚痴。所以决定不能起贪痴,你才能保全自己,你才能够节节高升,你的灵性向上提升。顺境起贪痴,退失;逆境起瞋恚、起报复,退失了,大幅度的退失,决定不能干这个事情。
一切从自己本身做起,决不是要求别人。要求别人,错了,这个道理深。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个话懂得的人实在不多。为什么说境缘没有好丑?境缘是法性变的,法性里面没有对立。好丑是对立,所以善恶是对立。心性能现一切万法,心性不对立,一切万法不对立,所以清凉判《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是圆融的,那是事实真相。我们起了个念头,就是障碍;起了个念头,就是迷惑;起了个念头,就是退失。所以圣人他们的优点,他们跟我们不同的,就是他们六根接触六境,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念念与自性相应,念念行的是性德,就是性德的流露。流露在生活当中,流露在处事当中,流露在待人接物之中,跟儒家讲的没有两样。我们愚痴,不懂!
所以他们是自自然然的,用我们的话来说,合乎道理,也就是自自然然的合乎大自然的原理原则,一丝毫没有违背。起心动念就违背了,就不是随顺自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才真正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众生做错了?做错也要随顺,随顺当中提醒他,随顺当中帮助他,为什么?他能接受,你要不随顺,他不能接受,他有一股反抗的力量。所以佛菩萨度众生,他一点都不著急,讲的是时节因缘。什么叫时节因缘?他什么时候能接受。能接受多少,帮助他多少;能接受一分,绝不帮助他两分,为什么?两分过了分。过了分就引起疑惑,引起他的反弹,效果收不到,这叫真实智慧,这叫真正懂得随喜。
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做错事,是好心,是好事,但是什么?别人对你会误会,会对你打很多问号,怀疑你,侦察你,看你究竟是什么目的,你用意到底在哪里?中国人讲礼,礼有节度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到。这是大学问,这世间人讲的大学问。有智慧,有学问,自然就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现在人讲的是手腕、手段,「你做得真好,做得真漂亮」,恰到好处,做的一点都不过分,反应的是皆大欢喜。我们学佛要学这个本事,学儒、学道也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