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21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13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特别是李老师,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对於净宗法门了解一些,不排斥了,但是没有意思学净土。我到台中亲近他主要的目的是听经学经教,因为我知道我不是禅宗的根机,也不是密宗的根机,但是对於经典有很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教下。经典里面特别是《华严经》,最欢喜的是这部经,所以我一出家,请经书头一部就是《华严经疏钞》,我们香港智开法师帮助我得到这部书,无量的欢喜。那个时候是线装本,四十册,这一套大书,自己看起来真的似懂非懂,但是很有兴趣,不能理解还有兴趣。对於一切大乘经典都爱好,也看了不少经典。以后遇到李老师,李老师说这不行,这不能成就,一定要按部就班,要完全接受他的指导。从小部经学起,由浅而深,由小而大,还是按照程序来做,这给我帮助就大,我才真正能够体会,真正能够契入。
  年轻真的是无知、狂妄!仗著自己一点小聪明,一点小辩才,这是被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老师降伏了。乖乖的遵守老师指导,十年不敢违背,佛法的根基才打下来。现在一般年轻人难,难在哪里?难在他不肯听。我能够有这么一点小成就,就是我听话,老师肯教。阳奉阴违是肯定不能成就的,你要想成就的话,那真的谚语里头讲的话绝对正确,「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师都是我自己父亲、祖父这辈分,像李老师我跟他,那他是祖父一辈的,他差不多大我三十多岁将近四十岁。中国《礼记》里面所说的,比我年龄大二十岁是我父亲这一辈,大四十岁祖父一辈人。所以这样的真正善知识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不能舍弃!
  但是古今中外有一种不能避免的状况,这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离开老师(他老师是文殊菩萨)出去参学,文殊菩萨给他的开示,里头有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尊师重道」!善知识,真正老师他还有不善的行为,或者是你看到了,或者是你听别人讲了,你对他的信心就动摇,你就把你自己的道业毁弃掉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至圣尧舜,这至圣是大圣人,在中国历史上孔老夫子是最尊崇、最崇拜的,他有没有过失?还是难免。所以清凉说「除如来一人,真的没有过失;等觉以下,还是有过失」。你要找一个完全没有过失的老师,那你就完了,你这一生找不到!所以决定不能够见善知识的过失,决定不能够听善知识的过失,保护你自己道业的成就。这里面有权有实,实是什么?这老师修行确实没到家,还是有烦恼习气,那就是真的,但是他所教导的决定没有违背经论。
  智者大师说得好,这是天台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讲的是「能说不能行」,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它真的意思。这老师他教导我们,他教的不错,确确实实没有把经典讲错。他能说,但是他自己没有完全做到,不是说他统统都做不到,不是的;他真的是努力在做,但是还有一些小地方没做到,智者大师说这人是「国之师也」。他是一个好老师,他在认真做,他做的不圆满,那一般人不能够跟他相比。如果说「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那种人就太少了,太希有了,说到做到。可是这里头还有权教,那真的是能说又能行,他在教学里头故意做不如法的事情,为什么?他有他特别用意,他要度某一类的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他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不一样!譬如就以持戒来说,他开戒,我们认为他破戒,这就大错特错了!他开戒一定有开戒的原因,决定是利益当时有一类的众生,我们凡夫不认识,他明了!用这种方法让这些新学的人对佛法产生信心,生欢喜心,能接受,这就叫大权示现。这我们就不知道了。
  文殊菩萨告诉善财「权实难知」。你怎么能知道他做的破戒、不如法的事情是他的善巧方便,度另外一类众生,你以为他有过失,其实他没有。所以劝导善财要有恭敬心,这是印光法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跟随一个善知识学习,你能够得多少,不是善知识那边的事情,是你自己的诚敬心,随著你自己的真诚恭敬成正比例,这话是真的。我在台中,刚去的时候,李老师开班传授讲经的方法,就是培养弘法人才。同学二十多个人,老师在一个小讲堂里面上课,各人得的利益不一样。那什么原因?每一个人对老师那个诚敬心的程度不一样。里面确实还有一些同学对老师还有意见的,老师也是人!他又不是佛菩萨再来的,他又不是神仙,哪有没有过失的?这对於诚敬心就大幅度的打折扣,他在学习的所得的那就有限,我们明白这道理。
  我这尊师重道是从小父亲教的,他不是言教,他是身教,他做出来给我看。就是上私塾念书的时候,大概是七岁,上私塾念书拜老师,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印象给我深了,一生都不会忘记。我父亲对老师那么恭敬,我哪有不听话的道理!这影响了一生。他不是教我要对老师恭敬,他是做出来给我看,先拜孔老夫子的牌位,拜完之后拜老师。
  所以转迷为悟,转愚夫为菩萨行,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重要的一门功课。我们今天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谁是我们老师?佛是我们老师,经典是我们的老师。决定不能违背经典教训,依教奉行,我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能得真实受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七卷)  2003/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7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第一个大段娑婆世界的四谛,请看第二段苦集圣谛。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
  菩萨在经上只讲了十个名字,我们知道《华严》是用十来表法的,表圆满,圆满就是无量无边,绝对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这用十表法。《弥陀经》里面用七表法,它都不是数字。这在无量『苦集圣谛』名号当中是略举几条,我们从略举几条就能够理解到苦集圣谛的意义,正是古人所讲的「闻一知十」、「一闻千悟」,有这意思在里面。前面讲「苦圣谛」这是说三界六道的果报,「苦集圣谛」这是讲的因,所以这一对就是说明世间因果,把三界六道里面的状况都说尽了。
  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教。也是世尊当年住世,(他老人家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说虚岁,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圆寂的,照现在人的说法,确确实实是七十九岁。)他一生生活、事业、处事待人接物,也是为我们显示四圣谛,在哪里?在他生活里头。我们学佛怎样把四圣谛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那你就是真的学会了。中国俗话常说:你真的得道了,证果了。你没有白学!四圣谛前面跟诸位说过,每一句第一个字一定加上「苦」:第一个苦圣谛,这容易懂;第二个苦集圣谛;第三苦灭圣谛;第四苦灭道圣谛。这样念意思才能够明显的突出,所以那个「苦」字不能够疏忽。
  苦集,「集」是结集,这娑婆世界中,它第一个名称叫『系缚』,第二个名称叫『灭坏』,这两个名称是总说,其他的是别说。我们在苦圣谛里头也看到,苦圣谛第一个是「或名罪」,第二是「或名逼迫」,这两个也是总说,无量无边的苦报,总不出它这范围。果从哪里来的?必定是行业感召。善恶果报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造重大罪业。什么罪业重大?怨天尤人,这罪业太大了。所以我们冷静观察,我们周边的一些人,你要看清楚了,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回光返照。一个人自己看自己看不清楚,可是看别人看得很清楚,这就是愚痴,没有自知之明。你看看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有没有犯这毛病?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这就对了,你的修学才能入门。
  看别人绝不可以计较别人的善恶,看到之后马上就回来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的德行、道业自然就会增长。我们一般讲,你天天会有进步,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佛门里头所说的觉悟了、开悟了。悟有大悟有小悟,为什么?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迷得太多了,所以小悟、大悟,悟多少次?说不清楚,数不尽的。真正用功的人,一天当中就有好几次的觉悟,这是事实;不会用功的人、功夫不得力的人,总觉得自己这一天一个过失都没有,这是真的。
  在事实上是一个过失都没有,只有如来一人。等觉菩萨可能还有过失,不能说完全没有。另外一种人完全没有过失,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他迷惑颠倒,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世尊在一般大乘经里面常说一阐提没有善根,一阐提不能作佛,这大乘教里头说的,但是一乘教里面,佛不是这样说的,佛说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法华经》上讲的。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讲「成佛的法华」。其实哪个法门都成佛,为什么单单说「成佛的法华」?《法华经》上佛才说一阐提有佛性,但是在其他经里面,佛都说一阐提没善根。诸位要听清楚,一阐提没有善根不是说没有佛性,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把它辨别清楚,决定不可以含糊,关键是在觉。一阐提为什么不觉?迷得太深了。纵然接触到佛法,他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听佛菩萨说法他不能够理解;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无量劫来他随顺惯了,养成习惯了,现在把习惯改过来,这谈何容易?是这么一回事情。
  学佛没有别的,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佛就是改心而已。他教我们改心,这改心是什么?改思想,改观念,我们从前的思想观念都是错误的。诸位要晓得,思想观念是指导我们自己的言行。思想观念正,我们的言语正,我们的行为正;思想观念不正,我们的言语不正,言行不正。那个正的标准很多,各个阶层不同。虽然标准很多,譬如在大乘法里头,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这五十一个阶级,就是五十一个不同标准,各个阶层标准不一样。这标准从哪里来的?所有标准的来源是一致的,标准是性德。
  性德是一,为什么会变成那么多的标准?那是众生根性不相同。就好像我们世间读书一样,世间的学校,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标准,现在我们讲教学有训导。训导的标准,一个小学里头,低年级的标准跟中年级的不一样,中年级的跟高年级的不一样。在我们这国家,小学是六年,一、二年级是低年级的,三、四年级是中年级的,五、六年级是高年级的;到中学,中学跟小学标准又不相同了,大学跟中学又不相同了,一个道理。佛法里面这善恶标准是依法性,无论是最低的标准,这最低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不是戒律,就是我们一般讲善人、恶人,善人恶人标准是什么?法性里面唯善无恶。所以人造恶那是属於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