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一卷)  2003/4/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1
  诸位同学,请看「引例请问」,前面十句「标彼说意」,这个经文我们介绍过了,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精采的开示,我们接著往下看。
  前面我们讲到「云何救护,演说诸法」,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著「云何永断,净诸杂染,永断烦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惑」。我们来看看这三句。怎么样永断烦恼?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他说法的对象是法身菩萨,不是凡夫。对法身菩萨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永断杂染,染是染污,染污就不清净;杂就不真实,也就不平等。所以这两个字是烦恼的代名词,总括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法身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烦恼至少也破了几品,所以此地这个话对他们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怎么样断?净诸杂染。下面这是解释,「永断烦恼,种现双亡」。种是种子,现是现行,不但现行烦恼不会再起来,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都转成菩提了,转烦恼成菩提,这个叫永断。后面这两句话,对我们来讲很有受用。《华严》的对象实在讲非常广大,法身菩萨这是当机者,法身菩萨;除法身菩萨之外,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面(这一再跟诸位说过)大心凡夫,也是这个经的当机者,心量要大!
  我们在讲经之初跟诸位说过,清凉大师《疏钞》里头讲,这常讲的,十种人是《华严》的根机,也就是说学习这个课程的对象。五种人有能力修学这个课程,这五种人范围就非常非常之广大了。第一种就是正科生,佛陀确确实实是对他来上这个课程的,这是法身菩萨。所以说,唯是一乘圆机,叫法身菩萨,绝对不是九法界众生能够理解的。这个境界太深了,这是正式、正科的学生。第二类这就讲大心凡夫,虽然他不能够悟入,但是他能信。他对於这个课程、这门功课,很有兴趣,虽然不能够契入,他种了一乘圆教的种子。所以他也算是当机者,有条件来修学这个课程。
  第三种「引为」,经里面讲「寄位显胜」,显是明显,胜是殊胜,这个法门太殊胜了。一共五十一个位次,就好像学校五十一年级,从一年级、二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这五十一个位次它又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十信位,第二个阶段十住位,第三个阶段十行,第四个阶段十回向,第五个阶段十地,最后那一个阶段是等觉。妙觉是果位,那不是因位。这修因。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华严》所讲的是全部的佛法。这一部经以前方东美先生说它是佛学概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没有看错,它里面所讲的是全部的佛教课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了许许多多经典,用现在话说,他开了许许多多课程。但是所开一切课程都不能离开根本,都是《华严》某一部分,特别开这个课程来研究、来契入,所以这是很完整的。希望藉修学层次,从这个地方薰习,慢慢的你就契入境界了。这个对於大心凡夫,行,也能够符合这个条件。
  第四种是「权为」。那就是诸佛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教学过程当中,应化作为小乘,作为学习佛法中下根性的人。要知道这里头确确实实有佛菩萨示现的,示现什么?他装作不懂。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他装作如聋如哑,把这个法门提升起来。所以他们在这里表演,他不是真的不懂,他是装不懂。让我们看了:某某你看,舍利弗、目犍连这大阿罗汉他们都不懂。其实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这个用意很深很深,我们要懂。
  最后一种就是凡夫外道,现在虽然不信,他只要听到这个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有缘看到这个经本,现在他不懂,他不相信,他不肯学,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头已经种下「大方广佛华严」的种子,这是讲「远为」。从这个意思来说,可以讲把所有一切众生各种不同根性,全部都包括起来了,这才叫圆满。今天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有几个?七十亿人口比例起来,学佛的人数是少数。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资讯发达,传播工具的效果不可思议。往往我们在电视上的新闻报导,报导佛教,有佛像的画面出现,有出家人的画面出现。只要有人看到,跟佛就结了缘,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可思议!所以你要懂得这么一个道理,你就晓得许多现在不相信、现在不愿意学,阿赖耶识统统种了种子。甚至於谤佛都没有关系,谤固然过失,那个佛的种子又种下去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佛在经典上说得很多。
  大师又告诉我们,五种人不是这个科目修学的对象。这五种人是权说,不是真的;真的你要晓得,《华严》五种当机的最后一种全部包括。清凉大师讲五种人不是这个科目的当机者,是讲现前,不是讲将来,讲现在。现在第一种,他不相信,听了这个经里面所讲的,他不能接受,他不相信,反而毁谤。这个当然他现在不能学。第二种,不是真心学习的,拿著佛法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这种人没有菩提心,无论他是在家出家,名实不相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跟经里面的教训决定不相应,显而易见。
  第三种,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依文解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不解如来真实义,以自己的妄想分别来看经,所以实际上对於佛经真正的义理他不懂。佛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譬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真的有这么回事情。有人学佛执著在文字上,很执著,他来向老师请教,老师跟他讲的,他摇头,不以为然。老师就讲了,你说说我听听。他说说,李老师也摇头,也不以为然。这谈不拢来,老远到这儿来请教的。最后李老师想了一个主意,他就问他:我们念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这二足尊怎么讲?他就说:二是两个(没讲错),足是脚,两只脚里头最尊贵的。李老师笑笑:好,不谈了。这就是依文解义,他根本不懂意思。这个二足尊,足当作满足讲,二是智慧、福德这两种,这两种都满足了,福慧满足的人当中最尊贵的,称二足尊。两只脚里头最尊贵的,这还有什么话好讲?碰到这种人的时候,这不是《华严》当机者。
  第四种,这是根性很狭劣,小乘根性人。实在讲这是大权示现,佛菩萨装著不懂,不是真不懂,装不懂。做这个示现意思很深,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显示这一部经教、这个课程之可贵。你看看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有分,能够遇到这个不容易,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知道武则天写这个开经偈就是为《华严经》写的。那时候《华严经》刚刚翻译完成,送给她看,她看了之后在封面上题这四句偈,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要珍惜,不容易!得人身已经很不容易,得人身未必你能学佛;学佛也还不难,未必能遇到这部经典,遇到这部经典非常不容易!
  这部经典传到中国,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本子是中文的译本。这个译本并不是全本,全本经文太长,在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传到中国来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本子。我们现在大概想想应该只有一半多一点,所以经文欠缺得很多。但是就传过来这个本子,佛教导我们的意思、义趣,我们能够在这个本子里面体会得到,能够看得出来。非常难得的就是最后一部分(华严是讲四分,我们现在讲单元,四个大单元),最后这个单元完整没有欠缺,很难得,「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
  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华严》,怎么学法?八十卷《华严》我们学到五十九卷,也就是说四个单元学到第三个单元,「入法界品」就不必学了,接著学《四十华严》,这样就很完整。这样在我们中文本子总共九十九卷,三十九品。我们讲到现在,第一个大单元讲圆满,总共讲了九百八十次,一次两个小时,将近两千个小时。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单元,第二个单元有三十一品经,有四十一卷,比第一大单元长很多。经,非常精采,注解也是精采绝伦,所以愈学愈欢喜。遇到实实在在不容易。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得很好,他说这个法门「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容易!
  所以佛菩萨示现二乘在座,如聋如盲,那个用意很深,无非是教我们体会到:我很幸运,我能遇到;我很幸运,我还能听得懂,我相信。当然这里头非常高深的理论,实在不容易让我们相信,因为他所说的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违背。可是现在科学很进步,有很多他所说的地方,我们藉科学家的研究证明,我们懂得佛讲的意思了。所以我们想到,在从前科学技术没有发达、没有发明,他们怎么能相信的?实在是难。第五种,是很固执的人,权教菩萨,也是菩萨,非常固执,不相信大乘圆融的法门。这是说明很不容易。
  末后一句讲「除诸杂染,谓唯现惑」。这个是现前的,这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叫带业往生。这个诸位要记住,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现行,这个道理要懂。实在讲,学《华严》,对於往生西方净土你会更有把握;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逐渐逐渐你会明白了。我们这个经典今天是第一千次,现在这一堂是一千零一次,我们已经学习两千个小时了。果然认真,我相信,多分契入不敢讲,少分契入肯定的。这一点少分契入,我们一生受用不尽。
  底下一个问题,「云何成智」,怎么样成就智慧?清凉大师说,「谓永断疑网」,这一句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重要。从这一句我们就明了,为什么这个「疑」佛把它摆在根本烦恼里面。烦恼真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烦恼,佛在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一百零八,百八烦恼,这是一百零八类。但是教初学,这一百零八类还是嫌太多,初学的人受不了。佛总是能恒顺众生,把这个一百零八再归纳,归纳成二十六,这就是《百法明门》里面讲的二十六种烦恼。这二十六种烦恼里面,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大类。无量无边烦恼不出这个六大类,你们想想,「疑」在其中。疑就是不相信,怀疑,不相信。「疑网」,网是比喻,你疑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什么时候你把所有疑惑统统断尽,你的智慧就现前了。
  大乘经上佛常说,疑是菩萨求智慧最大的障碍。可是佛所讲的东西,实在说有许多地方讲得很深,我们听了不能不怀疑。这个怀疑没有问题,这不是烦恼,这个怀疑是什么?我相信佛说的,但是佛说的这个我不懂,这个在宗门里面叫疑情。因为他有信在里头,只是不能解,不能理解,这个没有关系。宗门常讲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但是这个疑你不能求解释,你要去研究希望怎么样能够把这个疑问的答案找出来,那你就错了;不能找答案。这是佛法跟我们一般社会、学校教学用的方法不相同。学校里面学生有疑问,可以用思惟,可以用言说来解答,来研究讨论解答。佛讲的是真理!你向佛请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