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013-本草纲目 >

第278章

013-本草纲目-第278章

小说: 013-本草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云∶荼,苦菜也。音途。《释木》云∶ ,苦荼也。音迟遐切。二物全别,不得比例, 
陶说误矣。 
x菜x 
【气味】苦,寒,无毒。 
张机曰∶野苣不可共蜜食,令人作内痔。 
时珍曰∶脾胃虚寒人,不可食。 
【主治】五脏邪气,厌(延叶反,伏也)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 
(《本经》)。肠 渴热,中疾恶疮。久服耐饥寒,高气不老(《别录》)。调十二经脉,霍乱后 
胃气烦逆。久服强力,虽冷甚益人(《嘉 》)。捣汁饮,除面目及舌下黄。其白汁,涂疔肿, 
拔根。滴痈上,立溃(藏器)。点瘊子,自落(《衍义》)。敷蛇咬(大明)。明目,主诸痢(汪 
机)。血淋痔 (时珍)。 
【发明】宗 曰∶苦苣捣汁敷疔疮,殊验。青苗阴干,以备冬月为末,水调敷之。 
时珍曰∶按∶《洞天保生录》云∶夏三月宜食苦 ,能益心和血通气也。又陆文量《 
菽园杂记》云∶凡病痔者,宜用苦苣菜,或鲜或干,煮至熟烂,连汤置器中,横安一板坐之, 
先熏后洗,冷即止。日洗数次,屡用有效。 
【附方】新六。 
血淋尿血∶苦 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资生经》)。 
血脉不调∶苦 菜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卫生易简方》)。 
喉痹肿痛∶野苦 捣汁半盏,灯心以汤浸,捻汁半盏,和匀服。(《普济方》)。 
对口恶疮∶野苦 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一、二次即愈。(唐瑶《经 
验方》)。 
中沙虱毒,沙虱在水中,人澡浴则着人身,钻入皮里。初得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 
摩之痛如刺,三日后寒热发疮毒,若入骨杀人,岭南多此∶即以茅叶刮去,以苦菜汁涂之, 
佳。(《肘后方》)。 
壶蜂叮螫∶苦 汁涂之,良。(《摘玄方》) 
x根x 
【主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嘉 》)。 
治血淋,利小便(时珍)。 
x花、子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中热,安心神(宗 )。黄胆疾,连花、子研细二钱,水煎服,日二次,良 
(汪颖)。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白苣
内容:(宋《嘉 》) 
【释名】石苣(《纲目》)、生菜。 
时珍云∶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 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 
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王氏《农书》谓之石苣。陆玑《诗疏》云∶青州谓之芑。可生食, 
亦可蒸为茹。 
【集解】藏器云∶白苣似莴苣,叶有白毛。 
时珍曰∶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 , 
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璧》云∶苣有数种∶色 
白者为白苣,色紫者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 
x菜x 
【气味】苦,寒,无毒。 
炳曰∶平。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思邈曰∶不可共酪食,生虫 。 
【主治】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煮 
食之(孟诜)。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宁原)。 
【附方】旧一。 
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先以针刺破头及四畔,以白苣取汁滴孔中,良。(《外 
台秘要》)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莴苣
内容:(《食疗》) 
【释名】莴菜、千金菜。 
时珍曰∶按∶彭乘《墨客挥犀》云∶莴菜自 国来,故名。 
【集解】藏器曰∶莴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烧炼药用。 
时珍曰∶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 
月抽苔,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 
莴笋也。花、子并与白苣同。 
x菜x 
【气味】苦,冷,微毒。 
李鹏飞曰∶久食昏人目。患冷人不宜食。 
时珍曰∶按∶彭乘云∶莴苣有毒,百虫不敢近。蛇虺触之,则目暝不见物。人中其毒, 
以姜汁解之。 
藏器曰∶紫莴苣有毒,入烧炼药用。 
《丹房镜源》曰∶莴苣用硫黄种,结砂子,制朱砂。又曰∶紫色莴苣和土作器,火 如 
铜也。 
【主治】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功同白苣(藏器)。 
利气,坚筋骨,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宁原)。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时 
珍)。 
【附方】旧一,新五。 
乳汁不通∶莴苣菜煎酒服。(《海上方》)。 
小便不通∶莴苣菜,捣敷脐上即通。(《卫生易简方》)。 
小便尿血∶同上方,甚效。(杨氏方)。 
沙虱水毒∶莴苣菜捣汁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莴苣叶(干者)一分,雄黄一分,为末,糊丸枣核大。蘸生油塞耳中,引出。 
(《圣惠方》)。 
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也。(《圣济总录》)。 
x子x 
入药炒用。 
【主治】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时珍)。 
【附方】旧一,新六。 
乳汁不行∶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又方∶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 
半合,煮粥频食之。 
小便不通∶莴苣子捣饼,贴脐中,即通。(《海上仙方》)。 
肾黄如金∶莴苣子一合。细研。水一盏,煎五分服。(《外台秘要》)。 
阴囊 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 
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热酒下。(《玉机微义》)。 
髭发不生,疖疮疤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 
玄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水苦
内容:(宋《图经》) 
【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谢婆菜(《图经》)、半边山。 
【集解】颂曰∶水苦 生宜州溪涧侧。叶似苦 ,浓而光泽。根似白术而软。二、八、 
九月采其根食之。 
x根x 
【气味】微苦、辛,寒,无毒。 
【主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项上风 ,以酒磨服(苏颂)。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翻白草
内容:(《救荒》) 
【释名】鸡腿根(《救荒》)、天藕(《野菜谱》)。 
时珍曰∶翻白,以叶之形名;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 
天藕。 
【集解】周定王曰∶翻白草高七、八寸。叶硬而浓,有锯齿,背白,似地榆而细长。开 
黄花。根如指大,长三寸许,皮赤肉白,两头尖峭。生食、煮熟皆宜。 
时珍曰∶鸡腿儿生近泽田地,高不盈尺。春生弱茎,一茎三叶,尖长而浓,有皱纹锯齿 
,面青背白。四月开小黄花。结子如胡荽子,中有细子。其根状如小白术头,剥去赤皮,其 
内白色如鸡肉,食之有粉。小儿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饭食。 
x根x 
【气味】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时珍)。 
【附方】新七。 
崩中下血∶用湖鸡腿根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濒湖集简 
方》)。 
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 咀,水二钟,煎一钟 
,空心服。 
疟疾寒热∶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无名肿毒∶方同上。 
丁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浑身疥癞∶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刘松 
石《保寿堂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仙人杖草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仙人杖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陈子昂《观玉篇·序》云∶予 
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家世代服 
食者,昔常饵之。因为乔公言其功,同族王仲烈甘心食之。人或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乃 
讥予。因作《观玉篇》焉。 
颂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 
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白棘木类,何因相似?或曰∶乔公所谓白棘乃枸棘,是枸杞之有 
针者。《本经》枸棘无白棘之名,又其味苦,此菜味甘。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 
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宜乎子昂论著之详也。 
时珍曰∶别有仙人草,生阶除间,高二、三寸。又有仙人掌草,生于石壁上。皆与此名 
同物异,不可不审。并见石草类。 
【气味】甘,小温,无毒。 
【主治】作茹食,去痰癖,除风冷(大明)。久服 
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蒲公英
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 
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 
》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 
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 
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 
钱。俗讹为仆公罂是也。 
宗 曰∶即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 
者,因风而来。 
时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 
、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册》云∶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 , 
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可制汞,伏三黄。有紫花者,名大 
丁草,出太行、王屋诸山。陈州亦有,名烧金草。能 朱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名地胆草, 
亦可伏三黄、砒霜。 
x苗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 
珍)。 
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颂)。 
【发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本经必用之。 
震亨曰∶此草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化热毒,消 
肿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汤。入少酒佐服,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微汗,病 
即安矣。颂曰∶治恶刺方,出孙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 
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常 
闻长者论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杨炎《南 
行方》亦着其效云。 
时珍曰∶萨谦斋《瑞竹堂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 
。故东垣李氏言其为少阴本经必用之药,而着本草者不知此义。 
【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