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淘净绿一十两八钱。 砂一斤,烧造 砂绿一十五两五钱。
【气味】酸、寒,无毒。
时珍曰∶有小毒。【主治】益气,止泄痢,疗鼽鼻(《别录》)。吐风痰甚效(苏颂)。
【发明】颂曰∶今医家多用吐风痰。其法拣上色精好者研筛,水飞再研。如风痰眩闷,
取二、三钱同生龙脑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酒温调服之。偃卧须臾,涎自口角流出
乃愈。不呕吐,其功速于他药,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着之。
宗 曰∶同 砂作吐上涎药,验则验矣,亦能损心。
时珍曰∶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须观人之虚实强弱而察其脉,乃可投之。初虞
世有金虎、碧霞之戒,正此意也。金虎丹治风痰,用天雄、腻粉诸药者。
【附方】新四。急惊昏迷,不省人事∶石绿四两,轻粉一钱。为末。薄荷汁入酒调一字
服,取吐。(《全婴方》)
风痰迷闷∶碧霞丹∶用石绿十两,乌头尖、附子尖、蝎梢各七十个。为末,糊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汁入酒半合化下,须臾吐出痰涎。(《和剂局方》)
小儿疳疮,肾疳鼻疳、头疮耳疮、久不瘥者。石绿、白芷等分。为末。先以甘草水洗疮,
拭净敷之,一日愈。(《集玄方》)
腋下狐臭∶石绿三钱,轻粉一钱。浓醋调涂。五次断根。(《集玄方》)
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
扁青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石青(《纲目》)、大青。
时珍曰∶扁以形名。
【集解】《别录》曰∶扁青,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采无时。
弘景曰∶朱提音殊匙,在南海中。《仙经》、俗方都无用者。
普曰∶生蜀郡。
恭曰∶此即绿青也。朱崖以南及林邑、扶南舶上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
时有空者。武昌者,片块小而色更佳。简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浅。
时珍曰∶苏恭言即绿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
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
而回青尤贵。本草所载扁青、层青、碧青,白青,皆其类耳。
【气味】甘,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小寒,无毒。
【主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瓦斯,利精神。久服轻身不老(《本
经》)。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别录》)。
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吴普》)。吐风痰癫痫,平肝(时珍)。
【附方】新一。
顽痰不化∶石青一两,石绿半两,并水飞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吐
去痰一、二碗,不损人。(《瑞竹堂方》)
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
白青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碧青(《唐本》)、鱼目青。
【集解】《别录》曰∶白青生豫章山谷,采无时。可消为铜剑,辟五兵。
弘景曰∶医方不用,市无卖者。《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在九元子
术中。
恭曰∶此即陶氏所云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如碧,亦谓之
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时珍曰∶此即石青之属,色深者为石青,淡者为碧青也。今绘彩家亦用。《范子计然》
云∶白青出弘农、豫章、新淦,青色者善。《淮南万毕术》云∶白青得铁,即化为铜也。
【气味】甘、酸、咸,平,无毒。普曰∶神农∶甘,平;雷公∶咸,无毒。
【主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本
经》)。
【附录】绿肤青 《别录》曰∶味辛、咸,平,无毒。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疮。
不可久服,令人瘦。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方、《仙经》无用,人亦不识。
碧石青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明目益精,去白癣,延年。
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
石胆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胆矾(《纲目》)、黑石(《吴普》)、毕石(《本经》)、君石(当之)、铜勒(《吴
普》)、立制石。时珍曰∶胆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矾,呼为胆矾。
【集解】《别录》曰∶石胆生秦州羌道山谷大石间,或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
采。
其为石也,青色多白纹,易破,状似空青。能化铁为铜,合成金银。
弘景曰∶《仙经》时用,俗方甚少,此药殆绝。今人时有采者,其色青绿,状如琉璃而
有白纹,易破折。梁州、信都无复有,俗乃以青色矾当之,殊无仿佛。
恭曰∶此物出铜处有之,形似曾青,兼绿相间,味极酸苦,磨铁作铜色,此是真者。出
蒲州虞卿县东亭谷窟及KT 集窟中,有块如鸡卵者为真。陶云似琉璃者,乃绛矾也。比来
人亦以充之,又以醋揉青矾为之,并伪矣。
颂曰∶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于铜坑中,采得煎炼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为珍贵。
并深碧色。今南方医人多使之,又着其说云∶石胆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击
之纵横解皆成叠纹,色青,见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其次出上饶、曲江铜坑间者,粒细
有廉棱,如钗股、米粒。本草注言,伪者以醋揉青矾为之。今不然,但取粗恶石胆合硝石销
溜而成之。块大色浅,浑浑无脉理,击之则碎无廉棱者,是也。亦有挟石者,乃削取石胆床,
溜造时投硝石中,及凝则相着也。
时珍曰∶石胆出蒲州山穴中,鸭嘴色者为上,俗呼胆矾;出羌里者,色少黑次之;信州
又次之。此物乃生于石,其经煎炼者,即多伪也。但以火烧之成汁者,必伪也。涂于铁及铜
上烧之红者,真也。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中,及不青碧,数日不异者,真也。《玉洞要
诀》云∶石胆,阳石也。出嵩岳及蒲州中条山。禀灵石异气,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
石,能化五金,变化无穷。沈括《笔谈》载∶铅山有苦泉,流为涧,挹水熬之,则成胆矾。
所熬之釜,久亦化为铜也。此乃煎熬作伪,非真石胆也,不可入药。
【气味】酸、辛,寒,有毒。普曰∶神农∶酸,小寒;李当之∶大寒;桐君∶辛,有毒;
扁鹊∶苦,无毒。大明曰∶酸、涩,无毒。权曰∶有大毒。
之才曰∶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主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瓦斯,令人
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本经》)。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 恶疮(《别
录》)。
治虫牙,鼻内息肉(大明)。带下赤白,面黄,女子脏急(苏恭)。入吐风痰药最快(苏
颂)。
【发明】时珍曰∶石胆气寒,味酸而辛,入少阳胆经。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
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周密《齐东野语》云∶密过南浦,
有老医授治喉痹极速垂死方,用真鸭嘴胆矾末,醋调灌之,大吐胶痰数升,即瘥。临汀一老
兵妻苦此,绝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屡用无不立验,神方也。又周必大《阴德录》云∶
治蛊胀及水肿秘方,有用蒲州、信州胆矾明亮如翠琉璃似鸭嘴者,米醋煮以君臣之药,服之,
胜于铁砂、铁蛾。盖胆矾乃铜之精液,味辛酸,入肝胆制脾鬼故也。安城魏清臣肿科黑丸子,
消肿甚妙,不传,即用此者。
【附方】旧五,新一十五。
老小风痰∶胆矾末一钱。小儿一字,温醋汤调下,立吐出涎,便醒。(谭氏小儿方)女
人
头晕,天地转动,名曰心眩,非血风也。胆子矾一两。细研,用胡饼剂子一个,按平一指浓,
以篦子勒成骰子,大块勿界断,于瓦上焙干。每服一骰子,为末,灯心竹茹汤调下。(许学
士《本事方》)
喉痹喉风∶二圣散∶用鸭嘴胆矾二钱半,白僵蚕(炒)五钱。研。每以少许吹之,吐
涎。
(《济生方》)齿痛及落∶研细石胆,以人乳和膏擦之,日三、四次。
止痛,复生齿,百日后复故乃止。每日以新汲水漱净。(王焘《外台秘要》)
口舌生疮,众疗不瘥∶胆矾半两,入银锅内火 赤,出毒一夜,细研。每以少许敷之,
吐出酸涎水,二、三次瘥。(《胜金方》)
走马牙疳∶北枣一枚(去核),入鸭觜胆矾。纸包 赤,出火毒,研末敷之,追涎。(杨
起《简便方》)
小儿齿疳∶鸭觜胆矾一钱(匙上 红),麝香少许。研匀。敷齿上,立效。(《活幼口议》)
小儿鼻疳蚀烂∶胆矾烧烟尽,研末。掺之,一、二日愈。(《集简方》)
风眼赤烂∶胆矾三钱。烧研。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
百虫入耳∶胆矾末,和醋灌之,即出。(《千金方》)
疯犬咬毒∶胆矾末敷之,立愈。(《济急方》)
一切诸毒∶胆子矾末,糯米糊丸如鸡头子大,以朱砂为衣,仍以朱砂养之。冷水化一丸
服,立愈。(《胜金方》)
挑生蛊毒,胸口痛者∶胆矾二钱,茶清泡服,即吐出。(《岭南卫生方》)
腋下狐臭∶胆矾半生半熟,入腻粉少许,为末。
每用半钱,以自然姜汁调涂,十分热痛乃止。数日一用,以愈为度。(黎居士《简易方》)
赤白癜风∶胆矾、牡蛎粉各半两。生研,醋调,摩之。(《圣济录》)
甲疽肿痛∶石胆一两。烧烟尽,研末。敷之,不过四、五度瘥。(《梅师方》)
痔疮热肿∶鸭觜青胆矾 研,蜜水调敷,可以消脱。(《直指方》)
肿毒不破∶胆矾、雀屎各少许。点之。(《直指方》)
杨梅毒疮∶醋调胆矾末搽之。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出恶水,一、二上即干。又方∶
胆矾、白矾、水银各三钱半。研不见星,入香油、津唾各少许,和匀。坐帐内,取药涂两足
心,以两手心对足心摩擦,良久再涂再擦,尽即卧。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秽涎为验。每
一次,强者用四钱,弱者二钱,连用三日。外服疏风散,并澡洗。(《刘氏经验方》)
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
石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白 石、太白石(《别录》)、立制石(《本经》)、青分石、固羊石(《本经》)、
食盐(《别录》)、泽乳(《吴普》)、鼠乡(《吴普》)。
时珍曰∶ 义不解。许氏《说文》云∶ ,毒石也。
《西山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其名曰 ,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则死,蚕食
而肥。
则鼠乡之意以此。
【集解】《别录》曰∶ 石,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
当之曰∶或生少室,或生魏兴,十二月采。
弘景曰∶今蜀汉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阳城南堑,又湘东新宁及零
陵皆有。白 石,能柔金。以黄泥包,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可用。丹房及黄白术多用
之。
恭曰∶此石能拒火,久烧但解散,不可脱其坚。今市人乃取洁白理石当之,烧即为灰也
。今汉川武当西辽 名 石谷,即是真出处。少室有粒细理,不如汉中者。
颂曰∶今潞州、阶州亦有之。
时珍曰∶详见特生 石下。
【气味】辛,大热,有毒。《别录》曰∶甘,生温、熟热。普曰∶神农、岐伯∶辛,有
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