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之道,在后面略有说明,可参。
医理真传卷四·125·
拙见解
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
布上、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
已。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而上,上
极复返于下,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性命赖焉。切脉一事,
无非定这一点气盛衰耳。查后贤分配脏腑脉图,与一元真气、出入之
机不符,余意当以仲景六经次序排之,方与一元真气出入之机相符。
然仲景虽未论脉,而六经流行之气机,即脉也。今人不识一元之义,
以两手寸口动脉,将阴阳分作两道看,不知左右固有阴阳之分,其实
二气浑为一气,何尝分为二道也?不过真气运行,先从左而后及于右,
从右而复及于左。左手属三阳,三阳用事,阳在外,而阴在内,当以
立极之う卦形之。右手属三阴,三阴用事,以阴在上而阳在下,当以
立极之ぅ卦喻之。脉体左手当以浮分取三阳,沉分取三阴,右手当以
浮分取三阴,沉分取三阳,庶与气机出阴入阳,出阳入阴之理相合,
亦不致将一元分作二道看也。是否有当,高明斧正之。附气机循环图
于下。
郑钦安医书阐释·126·
气机循环图
【阐释】本段提出切脉当依仲景六经次序,始与一元真气出入之机相符。脉
体左手当以浮分取三阳,沉分取三阴,右手当以浮分取三阴,沉分取三阳,始与
气机出阴入阳,出阳入阴之理相合。并附气机循环图,亦不过聊备一家之说,不
见得比旧说高明。
再解古脉说
古来圣圣相传,原不专在切脉一事,其要在望而知之,闻而知之,
称为圣、神①,为上一等说法也。问而知之,切而知之,称为工、巧,
为下一等说法也。然考分配脉图,却不与六经气机相合。若与六经气
机相合,则医家治伤寒方有实据,余甚不解何以不如斯也。再三追索,
以为心肺居膈膜上,法天,故配之于寸,以为上者上也,胸喉中事也;
脾胃居膈膜下,至脐,法地,故配之于中,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
肝肾居脐下,法水,故配之于下,以为下者下也,少腹、腰、股、膝、
胫、足中事也。此是就后天生成之定位言之,理实的确可从,即以仲
景六经排之,差错不远。余按后天生成定位,乃是死机,全凭这二五
合一,这一团真气,呼吸运用,方是真机。五行充塞二气之中,二气
即在五行之内。二气盛,则五行之气即盛;二气衰,则五行之气即衰;
二气亡,则五行之气即亡。溯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无神,定气之盛
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之偏盛;切脉
以有力无力,知气之虚实。以此推求,万病都是一个气字,以盛、衰
两字判之便了,即以一气分为三气,以定上、中、下之盛衰,亦可。
诸脉纷纷摹揣,试问天下医生,几人将二十八脉明晰?以余拙见,有
力无力尽之矣。不必多求。论分配脏腑,《内经》不差;论气机出入,
一定法则,仲景六经为最。从《内经》也可,从仲景也可,余不敢以
己见臆说为即是,姑存之,以与来者共商。
【阐释】本段再解古脉三部配法,乃后天生成定位,全凭一团真气呼吸运用,
方是真机,五行二气是二而一,理甚平实可从。论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无神定
气之盛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之偏盛,切脉以有力无
力知气之虚实,数语最为精切赅备。以脉象定气血之盛衰,并参合望、闻、问,
审察细节变化,然后处方用药,是稳妥的,如专在二十八脉上揣摹,则不易掌握
全面,从整体观点辨证论治。
五行说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黄、赤、白、黑之说焉。肝青象木,主
东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肾黑象
水,主北方冬令;脾黄象土,主中央湿令。五行各司一气,各主一经,
① 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此处“神”、“圣”二字疑次序颠倒
郑钦安医书阐释·128·
各有生克制化。《内经》云:“肝布于左,肺布于右,心布于表,肾布
于里,脾为四方之使”,历代注家,俱在方位上论,而不在一气上论,
五行之实义,渐不明矣,余特直解之。夫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
行之气,塞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塞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
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
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本属肺,而周身无处
非皮毛。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
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
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义便失,以五行作一块
论五行,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
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
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
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
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
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
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
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
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
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
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
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惜人之不解耳。况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
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
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
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
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以上三法,皆可变通,
但阴虚、阳虚,辨认不可不澈,上卷辨认法,切切熟记。
【阐释】五行说虽不尽合于科学,但古医家以配五脏而进行诊治,亦有一定
效果。只是有些医家过于拘泥,坚持在方位上立论,自不免有扞隔之处。郑氏认
为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而五行之枢要
即在中土。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而先后天之阴阳二气始
旺,故治病用药机关,当在后天脾土上用力。仲景立建中、理中二法,以分治外、
医理真传卷四·129·
内、寒湿之邪伤及中气,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治劳役伤脾,亦套建中之法,俱
因能掌握五行之枢要为治病之根本准则,故能历久应用不替。末段谓凡治一切阴
虚、阳虚,务在中宫脾胃上用力,只要将阴虚、阳虚辨确,三法皆可变通,将五
行说落到实处,实较一般空论更有价值。
问曰:《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另有说乎?
答曰:冬月既伤于寒,岂有延至春月始发之理?然亦有说焉。以
为天地闭塞,阳气潜藏,人身之气机亦潜藏,感之轻者,随气机而潜
藏,不即为病,至春日春风和畅,气机发泄于外,这点寒邪种子亦向
外,故病作。如春日布种,而夏日收割,夏日布种,而秋日收割,病
温之说,其意如斯也。推之“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理无二义也。余亦有说焉。夫冬月寒
令,天地之气寒,人身之气亦寒,潜藏是天地自然之机,人身同然,
此正气也。客寒乃外之贼邪,邪正原不两立,无论一丝一毫客邪,着
于人身,未有不即病者。感之即轻,不能闭塞气机,遇经气旺时,邪
亦可以默化,感之若重,邪气即能蔽束气机,未有不即病者。况冬月
伤寒而死者亦多,以此推之,此说殊不尽然。余再三追索,疑是内伤
于生冷之寒湿,不能闭其卫外气机,故不即病,伏于其中,感天地闭
塞,潜藏之气机裹束,不能发泄,延至春月,寒气化为热邪,随气机
发泄而外出,春月温和,故名之曰温病。如此推求,方得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实据。诸书纷纷言温,而曰风温、寒温、温热、湿温、温燥,
更立大头、杨梅、捻颈、软脚诸瘟,难以尽举。各家之说,以春为风
温,夏为温热,长夏为湿温,俱在六气节候上论之。余意春月温和节
令,而加以温之名方妥,外此候而名温,即属不当。所谓寒温者,指
发病之来脉说也。所谓风温者,指发病之时令言之也。所谓温热者,
指寒变为热言之也。所谓湿温者,指挟内湿言之也。所谓温燥者,指
邪入阳明燥地,伏而不出言之也。如此言温,而温之名始不错,舍此
而在六气节候上言温,而温之名即诬,六气各有发病,试问又当何名?
再按温病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以后但热而不恶寒,明明是春月温
和节中不正之气则为温邪,温字即热字看,先犯太阳,太阳为寒水之
区,热不胜寒,故直趋阳明,伏于膈间,阳明主燥,燥亦热也,此刻
郑钦安医书阐释·130·
温燥混为一家,故但热不憎寒,乃为阳明的确不易之症。仲景立麻杏
石膏甘草汤,早已为此等症候具法也。按麻黄开腠里,杏仁利气机,
石膏清阳明之肌热,甘草和中,俾邪之从太阳而入者,仍从太阳而出,
真丝丝入彀之方也。后人立升降散一法,解表清里,而曰此为风温设
也,不知此刻气机,气即是温,温即是气,气即是风也,何必多方立
名?后人不得其旨归,即以此方为风温设,而不知与麻杏石甘汤同一
法也。他如白虎汤、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因其所兼而用之也。
温病总是一热病,是二阳之正病也。他书纷纷讲解,愈出愈奇,不可
为法,学者须知。
【阐释】《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一种伏气温病。温病学派所谓
风温、寒温、湿热、湿温,温燥诸症,多是时令温病。郑氏提出春天发生的温病,
是由于内伤生冷寒湿潜伏而发,并且只有在春月发生的始可名为温病,这只是一
家之言,自不能为治温病学者所同意。但谓温病是热病,是二阳之正病,故多但
热不憎寒,仲景麻杏石甘汤及诸白虎汤,俱可应用于此等症候,则是确切的。温
病学派导源于金刘完素的火热论,其弟子马宗素认为凡有发热症状的,不论其是
内、外所伤,不论其发生季节,不论其伤于何邪,都是热病,不能作伤寒医治,
持论未免过偏。后经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及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
王孟英诸家著作的阐述,使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的特殊性,于伤寒之外,自成体系,
从理论到临床,均有一定价值,不能认为都是不可为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
谓伤寒之邪原于水,须遵六经辨证;温病之邪原于火,须按三焦辨证。“伤寒是
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温以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