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19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9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阐释】此症所现病征,多属精神异常,断为真阴不足,肾水不能上交于心,
致心热甚而神昏,是正确的。因心为生血之源,营养于脑而藏神,诸书称此等精
神症候为热入血室,实未窥透此理。而以栀豉汤治此病,更具卓识。原仲景立此
方本以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只因方后注明“得吐者止后服”,
致许多注家以此方为涌吐之剂,名家如柯韵伯亦因袭其说,郑氏能据原文反证其
不当,谓此方是心肾交济之方,而非涌吐之剂,诚属难能可贵。其用药意解亦简
明扼要,有独到之处。推原郑氏治法,当亦从仲景原文“虚烦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悟出。虚是正虚,烦为邪扰,因非有形之实邪引起,而
为无形之郁热所致,故称虚烦,懊憹是心烦不可名状,反复颠倒,则身心躁扰不
宁之甚,可以想见。故用以治本症之言笑异常,如颠似狂之轻度精神病是适当的。
此种虚烦之发,多由于胸膈之郁热,与一般实邪不同,非汗、吐、下、和可解,
只有清透、宣达为宜。栀子苦寒,豆豉辛甘微寒,既能导热下行,又能透热外散,
药只二味,有升有降,能使上下相交,郁热得解,而疾病自愈。
问曰:每日早饭后即咳吐黄痰数口,五心潮热,心烦、口渴,大
热饮冷,六脉细、数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极,火旺而津液欲竭也。夫大热、口渴、饮冷,
心烦、咳吐黄痰,症象白虎之形,然六脉细、数,细为血虚,数为血
热,明明血虚生内热,则又非白虎之的症也。医于此际,不可猛浪,
务要审确。余细推究病情,伤寒阳明症之烦躁、口渴、饮冷、发热,
郑钦安医书阐释·84·
是从外感得来,脉必长大,定有头疼、身痛、恶寒等情。血虚之大渴、
饮冷、烦躁、发热,从内伤得来,或吐血,或久咳,或产后血暴虚,
或抑郁损伤心脾,脉必细微,甚则细、数,定少头疼、身痛、恶寒等
情,切切不可轻用白虎。误用白虎,为害匪轻。法宜峻补真阴为主,
方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亦可,解见上。
独参汤
人参即以洋参代之
洋参二两
用药意解
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
经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极之妙,药性功用之专。余为活人计,不得
不直切言之。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即气、
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
是也;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水、
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有妙用。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
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今人罕明此理,一见阳虚症,用药
即着重心,而不知着重肾;一见阴虚症,用药即着重肾,而不知着重
心。究其所用药品,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在熟地。查熟地甘寒补阴,
尚不为错,而人参甘寒,近来所出洋参味苦,苦寒之品,皆补阴之品,
非补阳之品。故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
如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
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今人着
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
多错误也。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
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
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阴阳盈
缩,审于何部,何气所干,何邪所犯,外感由三阳而入内,六客须知,
内伤由三阴而发外,七情贵识,用药各用实据,如六经主方是也。然
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补离阴之药,以人参为先,调和上下,权
司中土,用药又以甘草为归。此皆立极药品,奈人之不察何!余细维
医理真传卷三·85·
世之用人参以补心,即为补阳也,不知心虽属阳,外阳而内阴,功用
在阴,周身阴血俱从火化得来,故色赤。经云:“心生血”。又曰:“火
味苦。”以苦补心,即是补离中之阴也,而非补真阳也。千古以来,
用参机关,惟仲景一人知之,而时珍本草云:“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
乡”。推斯意也,以为水火互为其根。经云:“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
独参汤是也。“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至于阴盛逼阳
于外者,用参实以速其阳亡也。阳盛灼阴将尽者,回阳实以速其阴亡
也。凡用参以冀回阳,总非至当不易之理,学者宜知。若此症所现,
乃阳旺阴虚之甚,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
盛,血盛而虚者不虚,病者不病矣。
【阐释】此条辨证精确,单凭大热、口渴、饮冷,心烦、咳吐黄痰,颇似白
虎汤证,但其脉细、数(细为血虚,数为血热);又无外感头痛、身热等情,故
判为阴虚生内热,火旺而津亏。若白虎汤证之热渴,其脉必长大,且有外感病情,
必须细审,方不致误。继又反复说明坎阳、离阴、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治病
务在元阴、元阳二气上探求。外感六客由三阳而入内,内伤七情由三阴而发外,
必须分辨明白,用药始有实据。又指出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
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补阳以附子为主,补阴以人参
为先,调和上下,权司中土,以甘草为归。均系他人少有道及的重要经验之言。
但谓“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似
未免言之过甚。查人参《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安精神。”未言其性味。
《名医别录》谓其性温。张元素、李东垣俱言甘温,能补气清热。李时珍《本草
纲目》谓“人参甘微寒,治男妇一切虚证”,此所引众说对人参之寒、温、阴、
阳,所言互异,而功专在补则同。如言闻谓“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
阳,微苦补阴”。白飞鹏谓“人参熬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
肺虚嗽者并宜之。”及清柯韵伯亦谓“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
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都认为人参阴、阳、
气、血俱能补,这是一般的原则。郑氏指出当时医界用药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
在熟地的风气,实际在明代即已流行,张景岳新方八阵两仪膏,即由此两味组成。
郑氏加以非议,并指出“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如
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至于辨霍乱病脉症治篇的四逆加人参汤,是
既有无热恶寒而脉微的亡阳征象,而又见亡血亡津液的症状,故用四逆以回阳,
而加人参以补阴养血。景岳书中的四味回阳饮,实即本于仲景的四逆加人参汤。
宋严用和《济生方》的参附汤,实亦从此套出,其中的人参均重在阴,故郑氏谓
郑钦安医书阐释·86·
“用参以冀回阳,总非至当不易之理”是有相当见地的。不过不能强调过甚,谓
参只能补阴。根据阴、阳、水、火互为其根的原理,及古今的实施,人参确有补
阴以益阳两相的功能,故能救急脱、回元气、有显效,是比较适当的。郑氏又谓
“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独参汤是也”,是说阳太旺而将脱离微弱之阴,故当
用独参汤大补元阴以留之。“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是说阴太盛
而将脱离微弱之阳,故当用回阳饮大补真阳以挽之。不用四逆汤而用回阳饮,当
系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义。如遇阴盛逼阳于外,更专用参以补其阴,则将加速
其阳亡。前人所记服参数两,顷刻即息高而逝,当即此类。至于阳盛灼阴将尽者,
回阳将加速其阴亡,四逆辈皆属禁药,应如郑氏所说:“阳旺阴虚之甚,正当用
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血盛而虚者不虚,病者不病矣。”
人参单用起源很早,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孙思邈《千金方》都有用人参来①治
病的记载。唐、宋以后,民间煎汤熬膏,单用者益多,实因其功用虽重在补阴补
血,而亦能补阳益气,具有比他药特殊的两相性作用。不过人参之益阳是通过补
阴而实现,如专用以补阳、回阳,则效力不著。故一般危急症候,应用参附汤益
阴回阳兼顾,最为适当。现在参的种类较多,性味各有不同,尤须善于选用,始
能尽其功效。
问曰:酒客病,身大热而喘,口渴饮冷,无头疼、身痛、畏寒者,
何故?
答曰:此积湿生热,热盛②而伤血也。夫嗜酒之人,易生湿热症,
因酒性刚烈发散,入腹顷刻,酒气便窜于周身皮肤,烈性一过,湿气
便留中脘。中土旺者,湿气易去;中气弱者,湿气难消,久久中气更
虚,湿气因而成疾,湿气流注四肢,便成痰火手脚。医生一见痰火手
足,便照痰火治之,鲜有愈者。以余主治,法宜温中除湿,辛甘化阳
之品。若此症由湿聚日久,因而生热,热气逼肺,则喘症生,热伤津
液,则口渴作。法宜清热、燥湿、升解为主,方用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一两黄连五钱黄芩五钱甘草五钱
古方葛根用至半斤,芩、连、草各二两,因太阳桂枝症误下,邪
陷于中土,下利不止,脉促喘汗者,内陷之邪,尚欲从肌腠而外出不
① “来”:原书为“末”
② “盛”:原书为“其”
医理真传卷三·87·
能出,涌于脉道,则脉促,涌于华盖,则气喘。仲景故用葛根以升腾
胃气,鼓邪仍从外出,佐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坚毛窍以止汗,
坚肠胃以止泻,又以甘草调中,邪去而正立复,病自不难解矣。今改
用分两,借以治酒客之积湿生热,大热而喘者,亦更妙也。
用药意解
按葛根黄连黄芩汤一方,乃表里两解之方,亦宣通经络、燥湿、
清热之方也。夫葛根气味甘辛,禀秋金之气,乃阳明胃经主药也。阳
明主燥,肌肉属阳明胃,胃热甚故肌肉亦热,胃络上通心肺,热气上
涌于肺故喘,热伤脾中阴血故渴。今得葛根之升腾,宣通经络之邪热,
热因湿积者,热去而湿亦去矣。况得芩、连之苦,苦以清热,苦能燥
湿,复得甘草和中以培正气,内外两解,湿热自化为乌有矣。此方功
用尚多,学者不可执一。
【阐释】酒客易生湿气,久久可致中虚。湿积未致生热,治宜温中除湿。若
积湿生热,热甚伤津伤血,而大热、喘、渴、饮冷,则只宜清热、燥湿、升解,
故治以葛根黄连黄芩汤。方中葛根气味甘辛,性升散,能升腾津液而宣达经络之
邪热,芩、连性味苦、寒、善降,能清除在里之湿热,复得甘草和中以培正气,
升降协调,表里两解,湿热自除。此方功用尚多,《皇汉医学》谓酒客病,火症,
热疮,汤火伤等,均可以此方施治。现代药理实验,本方杀菌消炎之力强,已广
泛应用于急慢性肠炎、小儿泄泻、菌痢、伤寒、乙型脑炎、发疹、口疮等疾患。
问曰:老人大便艰涩不出者,何故?
答曰:此血虚甚而不能分润沟渠也。夫年老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