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品中秉火气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极臭者,火之精气也。此
等症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
机。方用潜阳丹治之,解见上。
【阐释】此症口极臭而纯现阴象,故断为阳欲上脱,十有九死的危候。并谓
服潜阳丹而真阳渐复,口臭渐减,始有生机,诚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在临症中,
若口臭无阴象,多为胃火旺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而口臭
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问曰: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
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夫人一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
布护运行。真气健旺,则矫捷自如,出纳有节,焉有舌不能转,肢不
能举,睡中流涎不觉者乎?余故直决之曰: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或又曰:中风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转,肢不能举,先生独重阳虚阴
盛,不能无疑。曰:子不知中风、中痰之由乎?风由外入,痰因内成,
总缘其人素禀阳虚,损伤已极,而外之风邪始得乘其虚隙而入之。阳
衰在何处,风邪即中何处,故有中经、中腑、中脏之别。阳虚则中宫
健运之力微,中宫之阴气即盛,阴气过盛,而转输失职,水谷之湿气,
与内之阴气相聚,而为涎为痰。久久阳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
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中
郑钦安医书阐释·56·
风者,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法治之。中痰者,可与姜附茯半汤治
之。
姜附茯半汤
生姜二两取汁附子一两茯苓八钱半夏七钱
用药意解
按姜附茯半汤一方,乃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夫生姜辛散,
宣散壅滞之寒;附子性烈纯阳,可救先天之火种,真火复盛,阴寒之
气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况又得
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尽,则向之压于舌本者解矣。清道无滞,则
四肢之气机复运,而伸举自不难矣。
【阐释】此答综合三种病象而断为元阳不固不运,故治以附子理中汤加砂、
半。附子以固肾阳,理中使脾胃健运,更加砂、半以加强纳气降逆及温通之力,
使全身气血流畅,三症自可同愈。继又说明与中风、中痰的区别,而谓治痰可与
姜附茯半汤,以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中风则宜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方法施治。
查陈书谓中风有两种: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闭者宜开,开表用续命汤,开里用三化汤,开痰用稀涎散、涤痰汤;脱者宜固,
以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荣气。先固
其气,再治其风。又谓驱邪宜小续命汤加减,若正虚邪盛,则须以三生饮加人参
一两为标本并治之法。所说比较全面而切当,故郑氏从之。
问曰: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真气上脱,已离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
其在各经邪火所作,必不上热下寒,即来亦不骤。今来则急如奔马,
热上寒下,明明一线之阳光,为阴气所逼,已离乎根也。或又曰:既
言平人,何得即谓之阳欲脱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
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
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
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
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学者苟能识得
一元旨归,六合妙义,则凡一切阳虚之症,皆在掌握也。兹虽云平人,
其损伤原无人知晓,或因房劳过度,而损肾阳;或因用心太过,而损
医理真传卷二·57·
心阳;或因饮食失节,而损脾阳。然亦有积久而后发者,元气之厚也;
有一损而即发者,元气之薄也。余常见有平人,日犹相见,而夜即亡
者,毋乃元气之薄,而元阳之脱乎?医亦尚不知,而况不知医者乎?
此一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留心体之可也。方宜潜阳丹主之,
解见上。
【阐释】喉急痛而至昏沉,上身大热下身冰冷,自是阴盛格阳而欲脱的危候,
故宜以潜阳丹为正治。复论及人身禀赋,体有强弱,气有厚薄,而平日所受肾阳、
心阳、脾阳各种损伤,常是人不易知,己亦不觉。一旦乘脏腑经络之虚处而发为
病,即成元阳上脱的危候。气厚者犹积久而后发,气薄者常一损而即发,平人发
病急卒而死者,多属此类。末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细心体会。真是语
重心长,深研有得之言。裨益后学不浅。
问曰: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
寒者,何故?
答曰: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
外感内伤之别。经云:“咳不离肺”。肺主呼吸,为声音之总司,至
清至虚之府,原着不得一毫客气,古人以钟喻之,外叩一鸣,内叩一
鸣,此内外之分所由来也。外感者,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袭肺,阻肺经外出之气机,气机壅塞,呼吸错乱,而咳嗽作,兼发热、
头疼、身痛者居多,宜解散为主。解散之妙,看定六经,自然中肯。
内伤者,因喜、怒、悲、哀、七情损伤真阳、真阴所作,亦有发热者,
却不头疼、身痛,即热亦时作时止。损伤真阳之咳者,阴气必盛,阴
盛必上干清道,务要看损于何脏何腑,即在此处求之,用药自有把握。
若真阴损伤之咳者,阳气必盛,阳盛亦上干清道,亦看损于何脏何腑,
即在所发之处求之,用药自有定见。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
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
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
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
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
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
潜阳丹,解见上。
郑钦安医书阐释·58·
【阐释】此答先辨明咳喘有外感、内伤之分,内伤又有伤阴、伤阳之异。外
感当看病在何经,内伤须看伤阴、伤阳各在何脏何腑,而分别用药,切不可见咳
治咳。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中对咳嗽有详细的论述,可资参阅。
此病咳、喘而兼大小便不禁,自是元阳随群阴上腾,下部无阳,不能统纳前后二
阴之故。法宜回阳纳气,温中降逆,或纳气归肾,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俱
可随宜选用。
问曰: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
则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暴出而与阴争也。夫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总不
出虚、实两字。实症手不可近,虚症喜手揉按,此则欲重物压定而始
安,更甚于喜手揉按,非阳气之暴出而何?或又曰:重物压定而稍安,
其理何也?曰:子不观火之上冲乎,冲之势烈,压之以石,是阻其上
冲之气机也。气机得阻,而上冲者不冲。今病人气机上涌,面色已赤
如硃,阳与阴有割离之象,故痛甚。重物压之,亦如石之压火也。此
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解
见上。
【阐释】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系本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之说,即“一
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
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
对九症各有处方,特转录以供参考。郑氏总其要为虚、实两症,实症拒按,虚症
喜手揉按。此症胸腹痛甚,须重按压始安,而且面赤如硃,断为阳气暴出而与阴
争,阴与阳有割离之象,是确切精当的。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能治愈。
宜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治之。
问曰: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者,何故?
答曰:此肾气不藏,而肾水汜溢也。夫吐清水一症,胃寒者亦多,
今服一切温中补火之品不效,明明非胃寒所作,故知其肾水汜溢也。
或又曰:胃寒与肾水汜溢,有分别否?曰:胃寒者,关脉必迟,唇口
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热物。肾水汜溢者,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
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胃寒者,可与理中汤。肾水汜溢者,
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
医理真传卷二·59·
滋肾丸
黄柏一两炒知母八钱安桂三钱
桂苓术甘汤
桂枝八钱茯苓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滋肾丸一方,乃补水之方,亦纳气归肾之方也。夫知母、黄柏二味,气味
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其至妙者,在于安桂一味,桂本辛温,配黄柏、知
母二物,合成坎卦,一阳含于二阴之中,取天一生水之义,取阳为阴根之义,水
中有阳,而水自归其宅,故曰滋肾。此病既非胃寒,而曰水(滥)〔汜〕,虽曰土
不制水,亦因龙奔于上,而水气从之。今得安桂,扶心之阳,以通坎中之阳,阳
气潜藏,何致有吐水之患哉?或又曰:水既汜溢,而又以知、柏资之,水不愈旺,
吐水不愈不休乎?曰:子不知龙者水之主也,龙行则雨施,龙藏则雨止,若安桂
者,即水中之龙也,知、柏者,即水也。水之放纵,原在龙主之。龙既下行,而
水又安得不下行乎?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腾之症,无不立
应。
按桂苓术甘汤一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温,能化膀胱之气,茯
苓、白术,健脾除湿。化者从皮肤而运行于外,除者从内行以消灭于中,甘草补
土又能制水。此病既水汜于上,虽肾气之发腾,亦由太阳之气化不宣,中土之湿
气亦盛。今培其土,土旺自能制水,又化其气,气行又分其水,水分而势孤,便
为土所制矣。余故列于此症内。但此方不惟治此症,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
嗽,更为妥切。
【阐释】口吐清水,饮食减少,有由于胃寒及肾水汜溢之别,两者在脉象、
味觉及唇口颜色诸方面都容易区分。由于胃寒者,以理中汤温健脾胃,即能痊愈。
由于肾水汜溢者,服一切温中补火药,自然不会有效。郑氏治以滋肾丸或桂苓术
甘汤,可谓善用成方。查滋肾丸系李东垣所订,本以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故
用知、柏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肉桂温养肾阳蒸水化气,而小便
自通。郑氏取其一阳含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根,能引水归宅,水得下行,口吐清
水自止。实由于知、柏二味,苦能坚肾,寒能养阴,更得辛温之肉桂,扶心阳以
通肾阳,使水有所归,又有所制,自不会汜溢为病。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
腾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至于桂苓术甘汤,自《伤寒论》、《金匮》起,即视为
治痰饮、水湿的要方。郑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气行水,使水从皮肤蒸发,
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