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11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1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
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
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
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
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问曰: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答曰: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夫病人为外邪扰乱,气血大亏,
中气未能骤复。今外邪虽去,而下焦之阴气,乘中土之虚,而上下四
窜,故通身浮肿。虽云君火弱不足以制阴,此症实由脾土虚不能制水,
而水气汜溢,可名水肿。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
之气外越,亦周身浮肿,可名气肿。总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为气肿、
水肿,要知气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气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气
散漫,而阴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见肿治肿,明知其土之弱,不能
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
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气潜藏而水亦归其宅,何致有浮肿
之病哉!经云:“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诀也。而余更有喻
焉:试即蒸笼上气,而以一纸当气之上,顷刻纸即湿也。以此而推,
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可以无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
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理中汤
人参四钱白术一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炙〕
西砂四钱半夏四钱茯苓三钱
用药意解
按理中汤一方,乃温中之剂也。以白术为君,大补中宫之土;干
姜辛热,能暖中宫之气;半、茯淡燥,有行痰①逐水之能,西砂辛温,
有纳气归肾之妙。但辛燥太过,恐伤脾中之血,复得人参微寒,足以
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几不偏。然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
阳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中州大振,而浮肿立消,自然体健而
① “痰”:原书为“疫”
医理真传卷二·47·
身安矣。
【阐释】病将愈,外邪退,而周身面目浮肿,无论是由于脾虚不能制水的水
肿,及不能伏火的气肿,皆由于中气不足,致元气散漫,而阴水亦散漫。因水、
气原是一物的两态,气行则水随行,气潜藏则水归宅,故用理中汤加砂、半、茯
等以温补其土,实为虚症浮肿的正治。按理中汤原系《伤寒论》太阴病温中散寒
的主方,原文已有几种加减法,后世更加推广应用于多种虚寒性疾病。郑氏化裁,
加砂、半、茯苓以治浮肿,系以白术为君补土,干姜辛热暖气,半、茯以行痰逐
水,西砂以纳气归肾,合人参微寒以养阴液,甘草和中以化阳气,药不偏于辛燥,
而中阳得以大振,故能使浮肿立消而体健身安,其加减法及解说,均极精当。
《伤寒论》理中汤条谓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者重加术,腹中痛者重加人参,寒者重加
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后世随症加减法亦多,如朱丹溪治中气不足,虚火上
泛之甚者加附子,还口噙官桂。张石顽治胃肠虚寒的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
茯苓等。现代用理中汤推广以治溃疡病,慢性肠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脏病,
及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其加减更难尽述。据分析,理中汤虽主要治脾胃虚寒,而
其药性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
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可说屡治屡效。
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
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
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
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
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
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
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48·
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
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①方之
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
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
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
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
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
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
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
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
屡试屡验。
问曰: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夫先天之火,
原寄于肾,病人阴盛已极,一线之元阳,即随阴气而上升。水为木母,
母病及子,故缘肝木而上,厥阴脉会顶巅,真气附脉络而上行,阳气
暴发,故头痛如裂。肝开窍于目,故肿如桃。气喘促者,阴邪上干清
道,上下有不相接之势也。面、唇青黑,皆系一团阴气。元阳上脱,
已在几希之间。此际若视为阳症,而以清凉发解投之,旦夕即死也。
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用药意解
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
① “制”:原书为“治”
医理真传卷二·49·
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
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
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
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
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
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
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
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
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
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
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
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
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
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
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
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
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
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
视哉?迩来世风日下,医者不求至理,病家专重人参。医生入门,一
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开口以人参回阳,病家却亦深信,全不思仲景
为立法之祖,既能回阳,何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阳之品
也。查人参,性甘微寒,主补五脏,五脏为阴,是补阴之品,非回阳
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实为可慨。
【阐释】此问诸种病象,郑氏本祖国医学经络及五行生克学说,断为肾中真
阳随过盛之阴气,缘肝木而上至头、目、面、唇,有欲从上脱之势,而用四逆汤
回阳祛阴以治之,非有真本领不能出此。如果辨症不清,误用清凉发解之药,只
有加速其死亡。并谓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药仅姜、附、草三味,而具起死回生
之力,实由于配合得当。附子为热药之冠,能补欲绝之火种,又必佐干姜之辛散
以荡尽阴邪,始能迎阳归舍,故曰回阳。阳回而无土覆,则光焰易熄,虽生不永,
故以甘草之甘缓而伏之,使药效长留,命根永固。故凡阳虚阴盛为病,皆可放胆
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酿成危候。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能升血压,
郑钦安医书阐释·50·
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治疗小儿腹泻亦具
卓效。即改为注射液,功效亦与《伤寒论》原方所述相吻合。并经实践证明,附
子与干姜、甘草同煎,能减附子之毒,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可见郑氏在百余年
前,对此汤之应用解说,实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
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
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至于谓人参是补阴之药,而非回阳之品,郑氏在第三卷用独参汤处,有更详细的
论述,此处暂不作释。
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
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
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
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
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①,而阳虚阴
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
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
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
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
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