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左右脑训练教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纳得来,所以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但唯一,三者之间的含义还存在着相等关系,
即:“题目=答案=记忆材料”。
“铁三角”关系是“逻辑等式”的核心理论之一。
3、式子是逻辑等式的基础
“式子”主要提供回忆的整体思路和回忆框架,材料的精细内容主要依靠“交集法”记忆。“式
子”是“逻辑等式”基础,没有“式子”就没有“逻辑等式”。
课后习题:
1、“铁三角”关系图内容是什么?“对应关系唯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参考例一和例二,体会利用“式子”回忆记忆材料时候的感觉。
3、“关键字”的串联为什么不是“式子”?
4、请将需记忆的材料归纳成“式子”,写到纸张上面。记忆材料可以用学科的概念、定义、
知识点,也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判断题、论述题等具体题目。
9
… Page 11…
1。3逻辑等式
当有些式子的内部关系不明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人工搭建材料的
内部关系,“逻辑等式”因此而诞生!
先看以下几个例子
木+木=林
木+木+木=森
1+1=2
7=3+4
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
水往低处流
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走
太阳东升
一年分四季,一天分24个小时
船走水路,车走陆路
地球是圆的
天上的星星是很遥远的
……
等等
以上例子都是自然现象
人对世间万物的各种规律的认识,都是个人分析思考问题时用到的主要判断依据。每个人进
行思维活动的时候,都会下意识按自己对事物的已有认识进行思考的。我们将大脑喜
欢按照已有的认识进行思考的特性称为大脑的“思维习惯”,也可以叫做“思维惯性”
逻辑关系:当题目和答案之间的对应关系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的时候,就称这样
的对应关系为逻辑关系。因此,式子可按是否有逻辑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逻辑关
系的式子(1。1节的两个例子就属于这类式子),另外一类是没有明显逻辑关系的式子。
逻辑等式:当式子题目与答案的对应关系符合我们思维习惯时,我们就称这样的
式子为“逻辑等式”。为了能与式子区别开来,我们用“”代表题目和答案的逻辑关系,并
且将逻辑等式用“题目 答案”书面形式表示。
“式子”和“逻辑等式”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有逻辑关
有逻辑关系 系的式子 直接成为
记忆材料 逻辑等式
得出式子 “题目=答案”
“题目—答案”
“交集法”
无明显逻
建立逻辑 转化成
辑关系的
无明显逻辑关系 关系
式子
10
… Page 12…
逻辑等式与式子相同点:
逻辑等式和式子都有题目和答案,题目、答案、记忆材料三者之间关系都是唯一的,都有“铁
三角”关系
逻辑等式与式子区别点:
逻辑等式的对应关系是逻辑关系,用的是符合我们思维习惯的规律进行说明的。有些式子本
身就有很明显的逻辑关系,不需要转化直接就可以成为逻辑等式。而另外有些式子没有明显的逻
辑关系,我们只能用特别的方法人工建立逻辑关系,进而使这些式子也转变成“逻辑等式”。
举例子说明:
1+1 ——2 符合自然规律,符合我们大脑思维习惯,这个式子是逻辑等式,所以可以
直接写成1+1=2
木+木——林 符合我们思维习惯,这个式子是逻辑等式,所以可以直接写成木+木=林
大海——窗口 没有逻辑关系所以只是一般式子,不是逻辑等式
月亮——蔬菜 没有逻辑关系所以只是一般式子,不是逻辑等式
没有逻辑关系的式子是可以转化成为逻辑等式的,如何将没有逻辑关系的式子转化成为逻辑
等式,这就是我们学习逻辑等式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课后习题:
1、“思维习惯”、“逻辑关系”、“逻辑等式”各是什么意思?
2、式子可以分成那两种,这两种式子都是怎么转化成逻辑等式的?
3、式子和逻辑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
… Page 13…
1。4式子转化成逻辑等式的基本方法
本节介绍无逻辑关系的式子转化成为逻辑等式的方法——“交集法”。
由前面学习的“铁三角”关系,可以得知“记忆材料=题目=答案”即三者意思是相同的,只
是简化形式不同而已,简单而言就是“记忆材料”同时具备“题目”和“答案”的主要含义和特
点,当“记忆材料”意思不明显,内部关系不清晰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题目”和
“答案”的主要含义和特点相加,推导出“记忆材料”的主要含义,进而找出记忆材
料的内部关系。利用“题目”和“答案”主要特点相加,反推“记忆材料”的含义和
内部关系的方法叫做“交集法”
推导出来的“记忆材料”的含义和内部关系,虽然不能代表“记忆材料”真正的含义和真正
的内部关系,但是推导出来的含义和内部关系符合“逻辑关系”,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能让
我们的记忆自然、长期的保存下来,因此“交集法”是切实可行的。
下面是“交集法”的原理说明,请结合图形理解
1、题目的含义用一个圆表示,答案的含义用一个圆表示,如下
2、下图,题目和答案相加,我们用阴影线画出相交部分,得出一个既具有题目含义,同时
又具有答案含义的相交部分,这相交的部分我们称它为题目和答案的“交集”,交集是题目和答案
的相同部分,是题目和答案含义的相通的区域范围。“交集”同时具有题目和答案的特点,起到
自然链接题目和答案的作用。
我们将符合交集特点的事物称为“交集事物”,交集事物同时具备题目和答案的主要含义,
是题目和答案自然连接的枢纽。我们就是利用交集事物让式子符合逻辑关系进而转化成为逻辑等
式的。交集事物虽然很多,但是我们只需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比较自然合理的就足够了。
交集法具体操作起来,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下面就用实际例子说明
12
… Page 14…
例一
五大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第一步、确定“题目”和“答案”内容
题目:五大经济特区
答案: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第二步、建立式子
按说明的角度归纳答案,简化出式子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分析答案得出珠海和海南都是从“海”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汕头和深圳都是从“山”的角度
进行说明,“圳”的“川”可以指代山川之意。厦门从“门”的角度进行说明。式子简化为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山+海+门
到了这步式子已经归纳出来了,但是式子的题目和答案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逻辑关系,
这个式子还不是逻辑等式,应该怎么让式子的对应关系符合逻辑呢?
第三步、式子转化成逻辑等式
找出题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明显逻辑关系的式子,用“交集法”人工建立逻辑关
系。
答案部分使用交集法很容易得出具有“山”和“海”的特点的事物是“沿海陆地”,“门”就
是“沿海陆地”上的房门口,每一门说明一个家庭代表居住的人,所以“山+海+门”用交集法得
出的交集事物是“沿海的地方及在此居住的人”
题目的意思是中国前五个经济特区,答案意思是“沿海的地方及在此居住的人”
五个经济特区都是沿海的,并且经济特区本来就是由“区域”+“区域上生活的人”构成的
题目的意思和答案的意思对应互为解释,得出逻辑等式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区域(沿海陆地)+人(居住的人)也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区域(山+海)+人(门)
题目和答案对应关系符合逻辑关系,式子成功转化为逻辑等式。
第四步、细节内容记忆
山——汕头+深圳 海——珠海+海南 门——厦门
大部分人通过理解就能准确的记忆上面的细节内容。如感觉细节记忆印象不深刻的朋友,可
以将“山”、“海”“门”做为题目,“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厦门”做为答案,再次使用“交
集法”将它们转化成为逻辑等式,就不会出现细节记忆不清楚、印象不深刻等问题。
第五步、检验记忆效果
看见题目回忆答案:五大经济特区=?
尝试回忆等式,然后通过等式回忆式子,再通过式子回忆出具体内容。我们用的是理解方式
记忆,也不需要考虑图像和造句子,回忆过程比较快。又因为回忆思路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回
忆过程具有思维惯性,所以会有自动浮现出答案的效果。
看见答案回忆题目:?=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回忆思路参考“题目回忆答案”,在此省略。
请朋友们自己尝试,细心体会逻辑等式回忆时候的感受。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所以建立逻辑等式找交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