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22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22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
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
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
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
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
    他却并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
呢?”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
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
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
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
是件好事呢!”
    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
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
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
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
因此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也常作“歇后语”用。只说“塞翁失马”,暗含的意思是“焉
知非福。”

           螳臂挡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
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
    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
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
    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
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
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
用法是一样的。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候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
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班超就奉命到西域各国去建立友好
关系,他先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十分尊敬、热情,后来又突然变得很冷
淡。班超察觉后,就对随员们说:“你们发现国王的态度变了吗?我估计可
能是匈奴派了人来破坏。”一了解,果然是这么回事。班超就把随员全部召
集起来,对他们说:“咱们远离祖国,现在都处在危险的境地。假如鄯善国
王听了匈奴使者的诱惑,投靠匈奴,咱们大家都要被豺狼吃掉。你们说怎么
办?”大家一听连忙说:“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听您指挥!”班超坚定地
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下定决心,直捣老虎的巢穴了!”
    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了三十六个人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外,顺风点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响成一片。班超领着大家冲入营房,拼力死战,终
于将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来见鄯善王,揭露了匈奴的阴谋,又
对国王好言安慰。国王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汉朝,并派儿子到汉朝去,表示自
己的诚意。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样来的,“虎穴”就是老虎洞;“焉”
是怎样、怎么。这句成语的原意是不进虎窝怎能逮得住小老虎?引申为不亲
自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
取得重大的成就。

       挥汗成雨 摩肩接踵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
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
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
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
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
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
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
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
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
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
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
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
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闻鸡起舞 枕戈待旦

    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
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
(闻鸡起舞)。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
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
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
    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闻”是听
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
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
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着武器睡觉,等待天明。现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极
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也常用来比喻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围住了都城邯郸。赵国只好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判,
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
    平原君想从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个能文能武的人作助手,挑来挑去只挑
出十九个人。这时有一人叫毛遂的门客对平原君说:“听说您还缺少一个随
员,算上我一个吧。”
    平原君问他:“先生在这里有几年了?”
    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笑了,说:“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那
锥尖一定会很快就露出来的。可是您来了三年,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提到过您,
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您,可见您没有什么才能,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说:“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布袋里,锥子也早就露出来了,哪里只
是露出个锥子尖呢(原文是‘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今天我正
是请您把我放在布袋里呀!”
    平原君一听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楚国,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平原君带去的那十九个人都不管用。只
有毛遂坚定果敢地挺身而出,帮助平原君说服楚国,顺利签订了盟约。
    毛遂说的“颖脱而出”后来成了成语,常写作“脱颖而出”。“脱”是
显露;“颖”是尖儿。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这故事的内容常用成语“毛遂自荐”来概括。“荐”是推荐。现在用来
形容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
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
的呢?”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
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
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
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
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
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
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
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
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
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
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
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
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
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
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
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
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
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
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
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
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
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寻章摘句 车载斗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