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11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11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分子分解为氢和氧的条件是,通电或加温至 2,000 度。而叶绿素在常温下
就可以做到,而且它利用的是阳光的能量。通常,植物利用它吸收光能的效
率至少是 30%;也有人认为,在理想的情况下可达 100%。
    第三步是,同化二氧化碳,使它变成有机物质。它的同化途径很复杂,
是一个头绪众多的大循环,一般称为光合碳循环。这个循环的细节还有一些
不清楚的地方。人们只知道,这个循环不但可以形成碳水化合物,而且一些
支路使光合作用所生成的中间产物直接转化为氨基酸、有机酸,进而用于生
成蛋白质和脂肪等。
    总之,光合作用是光引起的一种生物效应,它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生物化
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

          激光和激光器

                     激光技术的先驱者——汤斯

    汤斯,1915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16 岁就进大学攻读物理
学和语言学,24 岁那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汤斯几乎对每样事件都感兴
趣,他是一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除了以物理
学家和教授闻名外,也是一位潜泳运动员、旅行家、兰花栽培家和语言学硕
士,他还是教学唱诗班的歌手,曾当过哥伦比亚大学附近一所教堂的执事。
汤斯一踏上社会,就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整个国家都忙于为战争服
务。年轻的汤斯一心想从事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却找不到相应的工作。最后
他只得进一家电气公司,当一名雷达工程师。雷达工程师的职责范围是研究
雷达整体结构和工艺的设计,而不是搞纯理论的研究。但是,汤斯的才能并
没有因此而被埋没;战争需要雷达,而制造先进的雷达需要扎实的微波电子
学知识。于是汤斯开始悉心钻研微波电子学。不久他就成了一位精通微波电
子学的专家,发明了第一台微波激光器。
    成功是从一次失败的实验开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速度慢,发动机的声音响。防空部队靠耳朵听
飞机响声来判断有无敌机入侵。开始时,请听觉特别灵敏的盲人监听。后来
改用装有大喇叭的听音器来侦察敌机的来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
飞行速度大大提高了,差不多可以达到声音速度的一半。用听声音的方法来
侦察敌机实在太慢,往往听到飞机马达轰鸣声时,敌机就快到头顶上空了。
因此,各国都集中科学家加紧研究制造当时刚诞生的电子防空设备——雷
达。雷达的核心部分是微波振荡器,它产生频率极高的电磁波,通过雷达天
线发射出去,射向目标;目标把射到它表面上的一部分电磁波反射回来,被
雷达接收器接收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电磁波的传播速
度为每秒 30 万公里,比当时飞机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不知快多少倍,这就
满足了尽早发现飞机的要求;另外靠听音确定飞机的方位是很不准确的,只
能知道飞机在某方位几十度的一个大概范围。雷达却能以误差只有几度的精
确度测定飞机的具体位置。
    交战国家都想使自己的雷达性能超过对方的雷达,以便能更有效地对付
入侵的飞机,所以千方百计研制新型雷达。改进的途径之一是把雷达的工作
频率不断提高。因为当时已出现了能干扰对方雷达的反雷达设备。比如一群
飞机飞来,其中一架飞机离开机群很远,上面装着能向对方雷达站发射强电
磁波的设备。这种强电磁波信号在对方雷达屏幕上把机群反射的弱电磁波信
号掩盖住了,使雷达变成“盲人”,机群就能悄悄地溜进对方上空,这是一
种现代电子障眼法。为了对付这种干扰,就要设法让自己的雷达发出的电磁
波频率和对方干扰电磁波频率不一样,而雷达接收器对本身发出的电磁波有
很高的灵敏度,这样,对方的干扰就不起作用了。因此,需要研究具有新的
频率的电磁波。
    那时,新设计的雷达,工作频率都做得很高,达到 1 万兆赫兹,波长 3
厘米。理论证明:波长短,发射出去的波束就越细,发现目标确定它的位置
的精度就能提高。再有,工作频率越高,发射天线可以造得越小,战地使用,
把它安装在车辆上,机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不少。

    为了进一步提高雷达的工作频率,美国空军要汤斯研究波长为 1.25 厘米
的雷达,开拓雷达技术的新领域,利用这种新雷达制造精确的轰炸瞄准设备。
汤斯预测波长这么短的电磁波要被空气中的水汽吸收掉,不能用于雷达。试
验的结果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
    但是,汤斯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转过来研究水汽吸收电波的问题。在
研究中,他发现氨具有吸收电磁波等一系列现象,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物
理学科——微波波谱学,这是一把揭开微观世界秘密的钥匙。不久哥伦比亚
大学聘请他为物理学教授。
    当了教授后,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而是把目标集中到如何产生毫
米波、亚毫米波的问题上。这是当时科学技术上一大难题,还没有人能解决,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向这一科学技术新领域进军。
    那时,产生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譬如厘米波、都使用相应的金属
作为振荡器的谐振腔;产生波长比厘米波更短的毫米波或亚毫米波,须用比
火柴梗还要细的金属盒。最难的是盒子的内壁必须打磨得十分光洁,而这却
是当时的工艺水平所办不到的。
    汤斯遇到难题了。然而,难题的挑战更激起他的兴趣;科学研究从来没
有康庄大道,关键是要找到一把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钥匙。
    他首先从电磁波的波长必然还要向更短的方向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即使
能将产生毫米波的金属盒子奇迹般地加工出来,那么以后要产生微米波用的
更细更小的盒子又怎么办呢?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找到一种产生高频电磁波的
新方法。
    一个另辟蹊径的念头在汤斯的头脑里闪过:利用微小的原子结构所固有
的频率来产生毫米波。这真是创造性的大胆设想。接下去要做的不仅是要从
理论上推导这种设想的可行性,还要用实验来证明技术上也完全是能够办得
到的。
    没有任何现成的实验设备,汤斯便利用原来做微波实验的设备,从研究
分子运动产生厘米波着手,鉴定自己所依据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是否对头,为
进一步产生毫米波做准备。
    1950 年初,美国海军研究署建立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委员
会,研究产生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方法。
    1951 年春,汤斯到华盛顿参加委员会召集的第二次会议。他人虽然坐在
会议桌旁,脑子里却不断映现出他思考着的各种计算公式和实验方案。一天
清晨,曙光熹微,大地还蒙在一层薄纱之中。他醒来就想起了隔天推导的计
算公式还不够完善,正好利用清晨头脑清楚的好时光,重新研究修改。他轻
手轻脚地穿好衣服,走出了旅馆,来到附近的富兰克林公园。春天的公园是
迷人的,树梢嫩叶初长,花圃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花,一阵阵鸟鸣声使
人觉得早晨格外宁静。汤斯在一只长椅上坐下来,眼睛望着艳丽的花朵出神,
脑子却不断想着产生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的计算公式。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方
程在汤斯的头脑中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突然,他想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连忙从口袋里摸出笔来,只是没有纸,翻遍口袋,只找到一只用过的信封,
就把信封撕开,在信封的背面列出几道算式算了起来。
    他奋笔疾书,只几分钟,就算出了需要激发多少分子才能得到分子振荡,
以及振荡器的允许损耗值。当时,汤斯是把氨作为计算对象。他不仅从理论
上推断氨分子被激发后可以产生波长为 1.25 厘米的电磁波,还设想了能产生

这种振荡的具体方法。
    汤斯没有立即宣布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回到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新想法,
开始着手试制微波激射器。他和同事们,还有研究生,整整工作了两年;这
两年中,他们一起设计、制造、试验、拆毁、再造,翻来覆去,但一直都没
有成功。有两个朋友劝他放弃这种劳而无功、浪费钱财的试验,但他毫不动
摇,继续试验。
    1953 年年底,汤斯应邀到一个波谱讲习班去作短期讲学。一天,他的学
生飞也似的跑来报告他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微波激射器成功了!
    师生一起来到一家地下餐厅举杯庆贺来之不易的成功。席间,他们想到
应该为这一新发明起一个简明、响亮的拉丁或希腊名字。然而胜利的激情使
他们无法平静下来,他们争了一夜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直到第二天
晚上,他们才满意地创造了一个缩写词“Maser”——“曼塞”——作为那个
新发明的装置的命名。它的意思就是“微波激射器”。以后在 Maser 的基础
上又发明了激光器,人们也照汤斯的样子创造了“Laser”这一缩写来为它命
名。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其中“aser”是受激辐射一词的英文缩写,而 M 和
L 分别代表微波和光。这也表示它们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振荡频率或
者说波长不一样。
    发现“曼塞”以后,汤斯谦虚地说这是他学生的胜利和光荣;因为他的
学生是冒着当不成博士的风险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
    不久,汤斯发现“曼塞”有一个怪脾气,它产生的频率很高的电磁波,
始终固定在一个频率上振荡,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改变它。当时,汤斯也说不
出这样一种激射器有什么实用价值。
    后来才明白,“曼塞”产生的微波能精确地稳定在一个频率上振荡,正
是“曼塞”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既然它每秒钟振荡的次数始终不变,那么,
只要测量出振荡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间隔。于是有人把这种激射
器作为时钟的计时标准,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钟,“走” 1 万年误差
只有 1 秒。
    微波激射器只能产生厘米波。汤斯需要的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然而,
产生毫米波的激射器却迟迟造不出来,也没有发现能辐射毫米波、亚毫米波
的物质。
    汤斯当机立断,决定绕道前进,直接研究用激射器产生可见光振荡的可
能性。
    1958 年,汤斯和他的合作者肖洛,经过了长期的思考、研究、计算以后,
首次提出光振荡条件的理论计算和光激射器的设计原理,并且还对这种新型
激射器的用途作了一番预测。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论证翔实、假设大胆、计
算精确,再加上技术措施切实可行,因此,立刻博得了电子物理学界的广泛
注意。欧美很多有条件的实验室,按照论文的提示,纷纷试验制造。

            非同凡响

    叙述过激光的身世以后,接下去就要谈谈激光的“性格”和“特征”了。
由于激光也是光,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光,所以我们还要从光说起。
    人们对光和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有几千年历史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
的思想家墨子的科学著作《经说》中,就有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光和人类生

活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