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土地
沙漠化。全球每分钟约有 10 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②森林锐减。平均每分钟
约有 20 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③水资源危机。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
世界水资源危机将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竣问题;④物种减少。到本世纪末,
全球现有物种的 1/10 将可能灭绝;⑤酸雨污染;⑥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⑦臭氧层遭到破坏;⑧土壤流失,将使水库的寿命缩短,洪水危害加剧;⑨
有毒化学品污染;⑩垃圾成灾。
世界环境日
1972 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
害,以动员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不分民族和国家,都起来关心、保护和改善
自己身边的环境。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规划署都要向全世界公布世界环境
现状和环境科学材料,并在每年年初颁布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以引起人
们注意和解决最迫切的地区性或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
各种活动,唤起人们认识、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本世纪每年的 6 月 17 日,即“6·17”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重视,始于本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
代初。当时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地区连年干旱,大片热带稀树草原土地荒
漠化,沙丘入侵,导致周边诸国土地生产力下降,危及到几亿人口的生存条
件。1973 年,联合国成立萨赫勒办事处,推动科学界对这一沙丘入侵现象开
展一系列综合治理项目。这是国际间第一次对荒漠化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
研究和探索行动。1977 年,在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把防止过
度放牧、改变不合理的农牧方式等,纳入“与荒漠化作斗争的行动计划”。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全球可持续发
展战略框架文件《21 世纪议程》中,作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
年 6 月 17 日制定出《防治荒漠化公约》,有 100 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这
是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大举措。防治荒漠化是一个多学
科、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在生产和生
活中,不断地把废气、废水、废渣、垃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性污
染物等,排放到环境中,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环境发生了对人类不利
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体健康,统称为环境污染。引起环境污染的
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工业“三废”,即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水、废气、
废渣;②农业使用农药的残留物;③生活排放的污水、粪便、垃圾;④放射
性污染物,如核能工业、核武器生产和试验排放的废弃物和飘尘等。有害的
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就会造成大气污染;进入河湖,造成水污染;进入土壤,
造成土壤污染等。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指由于人类
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导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由
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
二氧化碳,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树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
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差,
却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温度增高。二氧化碳
的增温作用,很像温室的玻璃顶棚和四周玻璃窗。玻璃温室的玻璃能够透进
阳光,这样热量就被保留在温室内,从而使温室里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出许多。
为此,人们把二氧化碳气体类似温室的增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据估算,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 1 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1.5~
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 2100 年,
全球气温将上升 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
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
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
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温带的耕作业发
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旱,会退化成为草原;现在
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而现在的寒带某些不适耕作的地区,则因气温升
高变得适宜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此外,气
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
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
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采取的措施主要
有: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
能、地热等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因为树木可以吸收大
量的二氧化碳,减少由于人们烧煤或石油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
低“温室效应”。
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
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近些年来,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
等制冷装置,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氟里昂)等气体进入大气。这些化学物
质在低空极易分解,可以上升到高空的平流层(又叫臭氧层),在那里受到
阳光照射,氯氟烃分解出自由氯离子,参与一系列破坏臭氧层中臭氧的反应。
反应的结果使臭氧(O3)变成了氧分子(O2),使臭氧遭到破坏。臭氧层中
的臭氧,具有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从而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
外线的伤害。为此,人们称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由于人类活动使臭
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就会增多,将会严重损害
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
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
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 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
增加 2%。80 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 9~10 月急剧减
少。1985 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
“空洞”已扩大。1987 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为了保护臭氧层免受破坏,全世界共同采取“补天”行动。1985 年 3 月 22
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签订;1987 年 9 月 16 日,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签订。1990
年 6 月 29 日,又对上述议定书进行修订。中国于 1991 年 6 月 14 日在修订后
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上签字。1992 年 11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丹麦首都哥
本哈根召开《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四次会议,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消耗
臭氧层物质的使用时间。
酸雨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 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称
为酸雨。分析表明,酸雨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
的 90%以上。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
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
些气体在局部地区富集,在水的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再经氧化作用等复杂
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形成硫酸或硝酸,这两类强酸随雨、雪、雹、
雾等降落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雹、酸雾等,统称酸雨。由此可见,
酸雨也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结果,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
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
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
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
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防治酸雨最
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
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
水污染
水污染指人类活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作用而引起水质
恶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用途的过程。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
城市污水造成的。主要的水污染物有以下几种:①酸、碱、盐等无机污染物。
冶金、金属加工、人造纤维等工业废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造纸、制碱、
制革、炼油等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碱污染的来源。电镀、采矿中的氰化物也
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②重金属污染。汞、镉、铬、钒、钴、铜等会造成
水体的重金属污染。③耗氧有机物污染。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和造纸工业废
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它们进入水体后,在水中被分解时消耗水中溶解的氧,
所以人们称这些有机物为耗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
低,有机物又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发生腐败,产生甲烷、硫化氢、氨等恶臭
物质,使水变质。④植物营养物质污染。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水
进入水体,使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从而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
恶化,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富营养化)。⑤难降解有机
物污染。含有机氯农药(DDT)、多氯联苯(PCB)和有机磷农药等的污水进
入水体,它们都难被微生物分解,通过食物链逐步浓缩造成危害。⑥热污染。
火力发电厂、某些工厂的冷却水,是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来源。热污染使水温
升高,不仅可直接导致某些水生物死亡,而且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严重
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据《199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据中国七大水
系和内陆河流的 110 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
类的占 32%,三类的占 29%,四、五类的占 39%。淮河、松花江、辽河流
域水污染严重。
控制和进一步防治水污染,要从控制废水的排放入手,将防、治、管三
者结合起来。“防”是指采取改革工艺、重复利用废水、回收有用产品等方
法,减少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