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期这个问题使许多人大伤脑筋,很难找到一种能够保持球内空气或者不用
气针也能给它重新充气的方法。有人从反面来思考;球内空气之所以外泻是
由于球内压强比外界大的缘故,既然如此,假若把球置于比球内压强更大的
环境中,那么空气不是也应该泄入球内而达到充气的效果吗?于是真的发明
成功了网球等压容器,在不用气针的条件下给网球充气。又如上海市南洋模
范中学朱隽同学从反面来考虑变以往太阳跟踪器被动跟踪为主动跟踪所具有
的优点,终于发明成功性能优良的太阳跟踪器。
极端激发
极端激发思考就是设法将事物推向极端,然后观察、研究它有无特殊现
象,从而进行分析思考。这种方法常常把不明显的现象明显化、模糊的概念
清晰化,在思考上真正起到一个“放大镜”的作用,使人极易洞察到事物的
本质所在。例如,人民日报曾以“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这样极端化的
标题批评重男轻女的错误倾向,立即加深了人们对问题的了解。创造性思维
训练中有一种假想推测的思维训练,就与这种思考方法有关。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它的名著《怎样解题》中说到:“极端情况特
别富于后发性”。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哈里特·朱克曼女士非常善于
运用“极端激发”进行采访和写作,她“相当趋于极端的措辞提问或发议论”,
作为获取对方详细回答的技巧。她在专著《科学界的精英》中常用“极端的
但是有意义的例子”说明问题。诸如,人人都知道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者门捷列夫这样第一流的科学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把诺贝尔奖授给爱
因斯坦的决定上,这项奖金是授给他在光电效应上的研究工作,而并非赫赫
有名的相对论等,以此极端的例子来说明颁发诺贝尔奖的不尽合理之处,当
然很能说服人。
又如吉林省通化市军体校李存柱同学粉刷房屋时,发现油漆涂料会从刷
子上流到袖口或滴在地面上的缺点后,极端思考能否不滴浆?答案是不可能
的。进而综合两个相反方向的极端思考结果,即让它滴浆到袖口或地上,终
于发明成功了“刷棚不滴浆的毛刷”。
广开思路
广开思路是要求人们越出所谓的“功能固定论”。在此仅举一例说明“功
能固定论”的危害。第一个测出电磁波的是德国人赫兹,但他并没有看到电
磁波的实用价值,甚至当他的朋友——工程师胡布尔提议利用电磁波传递信
息时,赫兹却回答说:“如果要用电磁波通讯,大概得有像欧洲大陆那样大
的巨型反射镜才行。”由此可见赫兹的思路被电磁波的原始定义紧紧地束缚
了。这种“功能固定”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他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没有进
一步完成无线电讯号传递的发明。
广开思路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要老是重复过去的思路考虑问题,特别
是不要机械地重复过去成功的思路,否则也容易走上歧途。如江西省南昌市
第三中学喻伟、罗斌同学一反常人增大气压瓶气以增大出水量的老思路,在
出水口套接一根虹吸管,只需压一次水就能源源不断流出来,一按装在虹吸
管顶部的止流按钮,空气进入虹吸管就中止了水流,发明成功“自流气压保
温瓶”。
怎样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呢?
强化创造意识
所谓创造意识,就是创造欲望,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强烈地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何强化自己的创造意识呢?
①增强自信心
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一条看来容易,其实很难
做到。不少人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创造力。有些人虽然不大怀疑,但一旦在
创造中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就会反过来问自己:“我能行吗?”这些都是
创造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所以,要真正相信自己有创造力,仅仅在口头上
“承认”、“相信”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应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确有一
定的创造力。只有在这种强烈信念指导下,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实践
证明,创造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创
造力,即人人都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
②明确创造目标
为了激发创造思维,头脑要经常处于思维的活跃阶段。例如,应该经常
地、反复地问自己:“我能创造什么?”、“什么东西需要我去创造?、“我
怎样进行创造?”等。只有大脑经常处于这种激发状态之下,一旦遇到机遇
和可能,有些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会进入脑海而不会轻易地溜掉。换句话,要
激发创造思维,人们的头脑中就要经常地思考与创造有关的事情。牛顿在谈
到他成功秘诀的时候说:“我一直在想,想,想……”有的人善于抓住偶然
机会并大有成效、步步成功;而有的人却坐失良机、节节败退,究其原因,
有无创造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即使知识很渊
博的人,也只能起到一个知识库的作用,而很难会有什么创造成果。有人把
强烈的创造意识看成是创造活动的必然催化剂和强大的驱动力,是很有道理
的。
“忘却”有利于创造
为了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有的情况下,已知的东西往往会形成前
进的障碍,科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是已知的东
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句话对于创造也很适用。所以只有善于忘掉已
知的东西才可能更多地得到未知的东西。美国加州门罗公园的“创造性思考”
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罗杰·冯·伊区曾强调说:“我们有能力忘掉已知的”,
否则,“我们脑海里必定塞满了既定的答案,那就不会有机会问一些能引导
新方向的问题。由于这些心智枷锁都是学习得到的,打开心智枷锁的一个关
键就是暂时忘掉它们——把我们心智的杯子空出来。”
知识是创造的必要材料与基础,然而仅仅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会使一个
人具有创造力。创造需要灵活运用已知的知识,创造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
在“突破”时,就不能受原来框框的限制,这才是“善于忘却”一些已知的
东西的真实的含意。因此,善于忘却是十分重要的。
“假说”是探索和创造的先导
为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为了发挥创造思维,经常提出一些“假说”
的课题来激发创造性思维,不但是有效的,而且也是有趣的,这里的“假如”
并不要求合乎逻辑与事实。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人有 7 个手指将会怎
样?假如没有太阳将会怎样?假如没有电将会怎样?假如人不会老将会怎
样?这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很有帮助。
荷兰有一个城市过去曾发生“垃圾问题”,即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
卫生局为此大伤脑筋,他们曾提出许多方法与设想,如罚款,乱丢垃圾者罚
款 25~50 元,但收效甚微;增加巡逻进行监督,仍不理想。后来有人提出,
假如人们把垃圾投入桶内可以得到钱呢?比如说在垃圾桶上装一电子感应
器,“一次将垃圾倒入桶内可拿到 10 元钱”。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荒唐之举,
然而正是在这种可笑的“假如”的启示下,卫生局设计了一种装感应器的电
子垃圾桶,每当垃圾投入桶内,就会自动播出一则事先录好的笑话或一段音
乐,不同的垃圾桶中笑话或音乐不同,每二周更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
结果人们都自觉地将垃圾投入桶内了。
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方法,是把自己经常扮演为思想上的“傻子”,并由
此提出一系列不合逻辑的事情与想法,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人
认为打电话时应注意礼貌,开始应该谈些礼节性的客套话,然而,装扮成傻
子的人却说:“这简直是开玩笑,讲究礼节势必徒然地占用电话线,耽误时
间,增加公共关系部门的工作量……”等,这就很自然地给人们一个启示:
客套话不可不说,但也不可多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逐渐成为习惯的俘虏,从而忘记了使用“假如”
所能产生的各种效应和可能性。此外,由于只有占极少数比例的“假如”才
能产生新创意,这就使得很多人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做这种思考,再加上
学校里很少有人教学生使用发散性的“假如思考”,致使很多人想象力日趋
萎缩。因此,应主张青少年多做“假如思考”,这有利于我们摆脱习惯定势
思维的束缚,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造发明活动的开展。例如福
建省莆田县二中龚秋霞同学对龙眼的一种晚熟品种提出了“假如能把它的成
熟期再推迟到 12 月份”的假如思考,终于培养出晚熟的“反季节龙眼”。
不可盲目服从于群体思维
人们一般都有服从于群体思维的习惯。应该肯定地说,在一般情况下,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对于完成普通的工作、执行常规的任务,都是很有利
的。但是在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创造者来说,不由自主地赞同或屈从于某
个群体的意志,就容易在无形中使自己的思路沿着他人的轨道运行,继而限
制了自己的思路,减少了新“主意”产生的机会。因此,要克服群体思维的
消极作用,就要开阔思路,敢于怀疑别人不敢怀疑的东西,善于思考别人不
善于思考的事情。学会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各个方位上去思考问题,独
立自主地把握创造的契机,尽量减少“模仿他人”,减少与众人“雷同”的
思想与活动,从而克服群体思维的束缚,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古今中外的
伟大发明者、创造者,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屈从于群体思维或盲从于他人思维
的。
劳逸结合有利于创造
要激发创造性思维,适当地游玩是应该的,甚至是必要的。很多人有一
种偏见,似乎搞发明创造应该专心致志,而不应该劳逸结合。好像发明创造
者应该天天做实验、日日翻书本、时时想问题才能搞出成果来。其实这是一
种误解。我们知道,从生理上看,一个人如果连续工作的时间过长,就会减
少头脑的清新程度,从而降低头脑的工作效率,也就会极大影响创造力的发
挥。这时,与游玩相关的娱乐或度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游玩,特别是经过
紧张工作和思考后的游玩,不仅使人浑身轻松、精神舒畅,而且还往往会诱
发灵感。导致新的创造意识,会激发潜意识思维、产生创造性设想。有人在
研究了游玩在创造中的作用后发现,有时游玩也会直接导致创造性思维产
生,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在游玩过程中无拘无束,不必要实事求是、墨守成规,
也不必要害怕犯错误,因此思想是处在自由奔放的状态的,这十分有利于创
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适当的劳逸结合还有利身体和脑力的健康发展,可以
增长多方面的知识,更好地集思广益,还可以陶冶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因
此,青少年对劳逸结合应当适当地把握与控制,使它为激发创造性思维服务。
伟大的发明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