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天下,何由哉?”司马迁在史记自序所载的这一篇司观谈传授的
六家要旨是当时很好的诸子概说,其中可从客观的与主观的雨方面
来研究。
一、就客观价值而言,这种“整齐百家”的“要旨”,多从结果上云分
析,虽不能概括诸子的学旨,但说出了薪子部分的真面目。
第一,阴阳家的思想在诸子中最无足取。其言吉凶禨祥,实如谈所谓“未
必然也”,它对于人类的思维无疑地是一种迷信的束缚,“使人拘而多畏”。
后来司马迁在别处评讼驺行之说,攻击更加露骨。但这种思想在秦汉学术界
是颇有势力的显学,司马谈父子拿古代朴素的自然天道观,反对宗教的世界
观,似想恢复原来唯物的五行说。
第二,儒者的六艺教条,荀子所谓“俗儒”“贱儒”的仪式,正由汉儒
继承下来,汉初鲁诸子的行为,实为代表。所谓“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
能究其礼,??博而寡要”,实在是对儒学末流的入骨批评。
第三,墨者社会思想的基本观点,确是“尊卑无别”四字,从这里可以
看出墨家的进步性质来,所谓“兼”是“别”非,正是墨家的优良传统,比
“人给家足之道”更重要些。由“伦而难遵”、“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
看来,墨家在汉初是衰微了的。
第四,法家的基本观点在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点
和墨家的非“别”相同,他们都反对氏族贵族的亲亲制。但法家正君臣上下
之分又和儒者序君臣之礼可以互相沟通。司马谈虽然把法家的优劣颠倒了,
但由此可以看出汉代阴法阳儒的趋势。
第五,“大家要旨”中对于名家批评得比较概括中肯。名家之控名责实,
是有逻辑学的片面道理的,然而他们陷于“专决于名”的唯心主义,这就缪
误失真了。
第六,道家是司马谈所服膺的学派,“要旨”中所说的道家思想,已经
不是老庄哲学的真面目,而是汉人所认为的“道家”思想。从道家纲罗了阴
阳、儒、墨、名、法之长处看来,要旨实在肿胀了老庄,客观的批判价值反
而甚低。
二、就主观价值而言,“要旨”除了把道家抬高地位,兼容百家而外,
另有一种针对武帝思想统一的反抗精神,这是前入所泼有理会的,而又是异
常重要的。
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当武帝罢黜百家,定黑白于一尊之时,他“愍学
者之不达共意而师悖”,提出百家皆务为治、殊塗同归的主张,不但不赞成
武帝时代一般儒士所明之法度,而且站在表章六经的反面。他嘱告他的儿子
迁:“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接受了其父修史
的遗嘱,他们父子在思想深处实有难言之隐。
按武帝“修明法度”的建置中心,在于表章六经,绝百家之道,不使并
进,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司马谈借了道家玄虚的至高无形之义,认为
武帝的固定形式的法度,难以“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他说:“形神骚动,
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司马谈以为道家的容量甚大,可以“用阴阳之
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只要有这种海量,不管阴阳、儒、墨、
名、法,都可以并至兼进,使他们各以其术争鸣,这样自然而然地使贤不肖
分别,使黑白是非表现,何必要来一个统纪于一的千古不变的法度呢?所以
他说: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共声者稠之端,实不中其声
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
用耳,何事不成!”
这不是很明白的么?这和董仲舒的对策不使百家并进,而统纪可一的
话,不是针锋相对的么?道理的最高处是“无成势、无常形”。“儒者则不
然”,引导统治者走向徒劳无功的背大道所在处。“六家要旨”更明显地指
出所谓“法度”不知时变的精神,反之,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却没有把形势定死,所以说: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
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由此看来,一于法度,就是违背了大道之常,而失君之纲,毫不懂得虚
因之义。使人民不自明,而自己一个人全明。这不是形敝神竭的愚策么?
司马谈的意思是这样:人君要把精神专一,先定其神,而不着其形,由
无为之虚,而因循万变之实,这佯就撅所用共梳耙于一,的法度,否则,如
儒者的建置方案,就必流于“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了。人君如果不在根本
上定其神,而反在法度上定其形,使形神离叛,虽有法度修明的表面统一,
然而他说:“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因此,他主张一道不可遍循,而要省察时变,应物咸宜。百家之旨,都
是务为治的,欲用之在我。一旦罢黜,黑白和贤不肖的评价就失去自然的标
准。特别更不必要什么一个法度,一个儒术,一个信仰,强劳不自然的神形。
百家各有“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不可不察”,
“不可不重之”的优点,为什么要悖师害理的统一思想呢?因此,不干涉之
义,正是司马谈祟尚道家的内心隐处。
严格地讲来,这并非如汉书所说的“先黄老而后六经”,而是托黄老以
为重言,隐约其词地反对当时儒者绝百家之道不使并进,而主张百家争鸣才
是明理的大道,这里道家便成了反对法度统纪的依据。这更不是以道反孔,
只要看司马谈说的“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
序),嘱告他的儿子迁取法春秋之意,就知道司马谈评儒,重指末流,而非拢
统地反儒。
第四节 司马迁所整齐的学术及其思想的人民性
司马迁“厥比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经传与百家之排列,没有如
后儒那样看得先后不同,很平常地依据这些旧闻而“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罢了。
关于诸子的评述,他在史记里并没有完全依照其父的“六家要旨”,发
挥道家高于诸子之说,由他列孔子于世家看来,他还是比较重儒,但他严格
地把古代儒家和汉代儒林区别开来。我们先看他的百家提要:
关于孔子及其门弟子与孟荀: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
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
于后世,作孔子世家。”
“孔子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祟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
傅。”
“獵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
作孟子荀卿列传。”
关于道家、法家: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势理,作老子韩
非列传。”
其他如兵家有孙子吴起列传,纵横家有苏秦与张仪等列传,墨家名家与
阴阳家则附属于他处论列。按情理讲,司马迁有谈的六家要旨为本,对于道、
墨、名、阴阳萧家,应有详传,然今存史记李耳庄周虽有传,异常简略,甚
至含糊其词,墨、名、阴阳三家则间或交代几句,其插叙之中也与文法不称,
必非原来草稿。太史公书问世之时,已有散落、删削、增补、错简,这已成
为定论,尤其诸子列传,更由于触犯到当时的法度,更要遭不幸。试看他的
自序提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在列传里应有的文章甚多,而重要
的文字仅此八学,即使故意简略,也可以由儒道互绌的话里,看出在法度的
威炎之下,不敢申述。他说: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结论)”
关于墨子的“要旨”,司马谈歌的很详明,甚至说道家“采儒墨之善”,
迁也说孟荀二家“豈儒墨之遗文”。然而不但在史记中没有墨子传记,而且
仅有二十六个字羼人孟荀列传之末尾,“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
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丝毫没有谈所谓“尊卑无别”的教义。
这一疑案,只有从法度不许言墨来推想。由战国儒墨互绌,被汉初儒道互绌
所代替,墨家在此时首先遭绌,事自显然。这也不完全是司马迁的隐约,他
的外孙杨恽祖述其书时,更因时忌有删削的可能。汉书司马迁传说: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
遂宣布焉。”
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和官立五经的博士书不同。史记是当时的私家著
述,宣布之后,先藏汉秘府(例如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太史公书),
经过转折,始达民闻。因此,史记整齐的诸子百家学说,断章插话,不能完
整。王国维说:
“汉时太史叙但掌天时星历,不掌纪载,故史公所撰书,仍私
史也。况成书之时又在官中书令以后,其为私家著述甚明,故此书
在公生前,未必进御。”(太史公行年考)
现在我们再研究他的子学评远。
上面指出史记所述老子道德之意仅有撮要八个字。此外,他虽然赞老子
深远,而所次旧闻,则把老子其人的身世,记得莫名其妙,伏下了后代的一
笔老子疑案。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一段,还稍存有其父谈重视道家的寓意,
如: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
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老庄申韩列传)
但 上面的传说,还暗示着反对封建法度的寓意。所谓当时修明法度的俗
人,正是“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的专制人物。史记还引述一段杂言,
并无评论,似拟老子与孔子的对话,来托为重言,申斥当时的博士,例如说:
“老子送之(指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
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
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
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世家)
他说庄子著书,“以诋訾扎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并在论荀子时兼
斥“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颇有抑意。因此,他说: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
自解免也。其言洮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老庄
申韩列传)
“善属书离碎”,说明庄子是诡辩的能手;“指事类情”,说明庄子风
自然类比人性;“洮洋自恣以适己”,说明庄子以主观唯心的理论来对人世
游戏。这三句评语颇中肯。
关于儒家,首先要看史记中对孔子的评述。
汉初人所造的老子与晏婴论孔的故事,类似于儒者之托尧舜,藉以反对
汉代的儒者。司马淡的“要旨”显然就是这样,史记评儒者的悖师,即出于
所谓晏婴论孔的传说。孔子世家里也保存了司马谈的遗意,例如: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
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
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这是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