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ǖ兀疃段《嗔恕2渭幼J倩疃娜艘采倭耍沟谩白吆竺哦薄!
凌晨,溥仪去奉先殿祭祖,再去拜载淳、载湉丢下的那几位“老姑奶奶”。与此同时,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溥仪的几位中外老师、内务府大臣,以及其他遗老遗少,分别乘轿、坐车、骑马或者步行,赶到紫禁城,从神武门步入大内;按级别高低,立于乾清门外广场,直至乾清宫庭院内。级别最高的亲王、郡王等,在懋勤殿或端凝殿内喝茶、抽烟、用点心。
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设置在乾清宫前檐下和东、西两廊。乐手都穿着红色衣服。
将近八点钟,在两名乐手陪同下,一名鸿胪寺卿穿着一身儿鲜亮的朝服,牛哄哄地迈着方步,走到乾清宫丹陛上,挺胸迭肚地站在鸣赞官(相当于司仪)的位置上,威严地扫视着乾清宫庭院中聊大天儿、扯闲篇儿的“官员们”。他的屁股后面,一名擎着曲柄九龙华盖的官员,紧紧跟着,站在乾清宫正门外侧。
乾清宫庭院里的人们,慢慢安静下来,各自规规矩矩地站到了指定的位置上。乾清门太监招呼乾清门广场上的人,告诉他们“到点了”,人们立刻整队、肃立。
守候在懋勤殿、端凝殿门口的太监,向殿内喝茶的王爷们示意:典礼要开始了。有的王爷还假模假式地掏出怀表瞧了瞧。各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走出殿外,到乾清宫丹陛最上一层站好,一二品大员和溥仪的老师,站到了王爷们的下一层。
鸣赞官扯开嗓子喊了一声吉时已到,话音刚落,鸣鞭,奏乐,曲柄九龙华盖移至乾清宫内,穿着皇帝礼服的溥仪,由一位内大臣和四名侍卫陪同,从乾清宫东暖阁走出来,登上正殿的平台,升座。内大臣立于宝座左前方,四名侍卫分别立于宝座前后左右。
乐止,宣表官立于乾清宫门外,宣读各方面献的贺辞。
第六部分第十三章 天天过节夜夜笙歌(6)
鸣赞官宣布分班祝寿。乐起,穿着朝服的醇亲王、溥仪的老爸“出班”,半躬着腰,双手捧着一柄玉如意,“趋步”进入乾清宫,迈上平台;溥仪起立,接过如意,交给随侍人员,重新落座。醇亲王载沣躬身“趋步”回到原来位置肃立。在溥仪面前,载沣两口子、已故皇帝丢下的那几位寡妇,免跪。
接着,宗室王公、嘉宾等,随着鸣赞官的口令,在乐曲声中,依次出班拜贺。
第一拨,站在丹陛最上层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入乾清宫,行“三跪九叩礼”;
第二拨,站在丹陛下层的一二品大员和溥仪的中国老师,“趋步”进入乾清宫,行“三跪九叩”礼;
第三拨,穿朝服的“洋教习”庄士敦、两名穿黑色燕尾服的“洋大人”、一名穿中山服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代表,到溥仪面前,行“三鞠躬”礼;
第四拨,几个穿军装的中华民国高级将领(有的是前清廷将军)出列,向溥仪行“军礼”;
最后,站在乾清宫庭院内外的其他“官员”,在原地行“三跪九叩”礼。
乐止,鸣鞭,奏乐,溥仪退场,撤除华盖,司仪宣布“礼成”。
参加典礼的人们走出神武门,有些人就赶紧扯下假辫子,脱掉朝服,穿着西服或中山装,混迹于市人之中。
每逢千秋节,明代皇后在坤宁宫,清代皇后在交泰殿或自己的寝宫,举行祝寿典礼,接受朝贺,程序大致与“万寿节”相同。陈设皇后卤簿,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在典礼上当“吹巴”的,是受过皇封的“诰命夫人”、女官、太监和宫女。前来祝寿的,有皇子、皇孙、后宫“姐妹”、宗室女眷。大臣们送“寿礼”、贺辞,却见不到“寿星婆”。
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圣寿节”,热闹不热闹,隆重不隆重,那就看当皇帝的儿子或孙子,有没有“孝心”了。
乾隆皇帝弘历是个“大孝子”。每逢皇太后钮祜禄氏过生日,弘历都大操大办;逢“整寿”,更加隆重。《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年十一月,逢钮祜禄氏“圣寿”,寿星婆御慈宁宫,“上率诸王大臣行庆贺礼”;乾隆六年十一月,皇太后五旬诞辰,御慈宁宫,“上率诸王大臣行庆贺礼”。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钮祜禄氏年届花甲。四十出头的弘历,年富力强,经验老道,轰轰烈烈地为老娘过了一次生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知道皇上特别“孝顺”,早早就着手筹办寿礼。花多少钱,费多大事,也不在乎,关键是要“一枝独秀”,礼压群雄。有些官员还派出“探子”,暗中察访竞争对手准备寿礼的情况,三番五次地修改自己的计划。进入十一月,各地的寿礼、贺表,陆续送达紫禁城。
从紫禁城西华门,到皇城的西安门,经新街口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沿途张灯结彩,锦缎结幄,色绢堆山,钖泊成海;五花八门的寿礼,开博览会似的陈列着。有一个“寿桃”,大得几间屋子都容纳不下。从广东运来的“翡翠亭”,高十米,宽七米,用孔雀羽毛作“瓦”。湖北送来的玻璃造的小黄鹤楼,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浙江献的“镜湖亭”,用数万个圆镜子作墙壁,藻井上嵌一个直径七米的大圆镜,一人入亭,瞬间化为万人。
沿街每隔百米左右,设一座戏台。各地各路戏班,登台献艺,南腔北调,不绝于耳。人行其间,如在琼楼玉宇间“听霓裳曲,观羽衣舞”。
从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五日,经弘历安排,各地官民人等,顺序向皇太后献“九九寿礼”。仅二十一日一天,皇太后就收到金佛像、玛瑙瓶、古铜器、玉玩、宫灯、古画、手抄佛经等“九样”各九件(对儿)寿礼。
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奉皇太后御慈宁宫,率诸王大臣等行庆贺礼。”慈宁门内外,陈设仪仗、鼓乐。弘历恭恭敬敬地肃立在慈宁门外。在京的三品以上大员、外国使节,分别站在长信门内外、隆宗门内外和午门内外。
慈禧太后六旬圣寿旧照中和韶乐奏起,皇太后在诰命夫人、女官、宫女和大太监的簇拥下,诣慈宁宫正殿,升座。弘历首先“趋步”进入慈宁宫,给老娘行“三跪九叩”礼。诸王、公、外国使节,进入慈宁宫庭院行礼祝寿。其他官员一律在慈宁门外行礼。
皇后率“姐妹”们、公主、诸王福晋、诰命夫人等,行“六肃三跪二拜礼”;皇子、皇孙行“三跪九叩礼”。
当日,在祝寿家宴上,弘历按照满族风俗习惯,着彩衣,奉酒觞,率领子、孙、额附,跳舞祝寿。皇太后钮祜禄氏乐得嘴都合不拢,哪还顾得上吃喝了。
这次“圣寿节”,拍马屁的人太多太多,内务府倒没花多少钱,只掏了万两白银,一千多串珍珠,一百多疋绸缎。
慈禧太后会挑日子,十月初十降生,天生的“十全十美”;又是“老娘天下第一”。即使心里盼她早点“蹬腿儿”的人,表面上也得争先恐后地“尽孝”,热热闹闹地给她过生日。
这老家伙的生日,每一次都要前前后后过上七八天。
在颐和园,一到节期,皇后、妃嫔、亲王福晋、内务府大臣的老婆,还有太后娘家的女眷,便拖儿带女(必须是学龄前儿童),入园扎营。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住在长廊东头的养云轩。最初,女人们穿常服;随后按照太后的要求,统一换上绣满花朵的“喜服”。到了十月初十,众人早六点起床,梳洗打扮,穿礼服——朝服、补服、蟒袍,戴朝珠,“把把头”上挂两个大红穗穗儿。皇后的打扮最复杂,最啰嗦,戴三串儿朝珠,一个有绣花黄缎子飘带的金项圈儿,飘带上缀着金、玉或翡翠制的小剪子、小熨斗、小尺子、小顶针儿,等等。
八点钟,娘子军们为太后请安。然后,太后驾临仁寿殿。穿着礼服、带着三串儿朝珠的载湉,率诸王大臣,早已在庭院内等候。载湉率文臣武将跪接太后。太后入殿,升座。载湉和诸王大臣,或入殿或在庭院内,行礼祝贺。
太后旋诣乐寿堂,升座,接受皇后和众女将的行礼祝贺。太监事先为每人发一柄带红穗儿的如意。女将们依次跪拜时,一一将如意献给太后。接下来,大摆寿筵,唱大戏。
在园子里住七八天后,各路女将带着太后赏赐,满载而归。
1894年,慈禧太后过六十岁生日时,光绪皇帝载湉任命礼亲王世铎为“圣寿大典总办”。这位总办为了讨太后的欢心,花钱如流水。从紫禁城西华门,经西安门、新街口、西直门、海淀,到颐和园,沿途设置了六十段“景点”。颐和园内装饰一新,张灯结彩,用了十万多疋彩绸。仁寿殿前的一座彩棚,就用了近两万疋彩绸;彩绸总长近二百五十公里,差不多可以从卢沟桥一直铺到石家庄。
俗话说,官儿不打送礼的。可是,想拍慈禧太后的马屁,还真不容易得手。能把寿礼送进皇宫,再让太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得“过五关,斩六将”,层层“扒皮”,道道“出血”,孝敬所有经手的太监。连载湉要面见太后,有时都得意思意思,才能得到通报和安排。有一次,慈禧太后紧急召见内务府大臣崇纶。崇纶急如星火地赶来,在大门口,一盆凉水兜头泼过来,把他弄成了落汤鸡。一个太监赶忙过来赔罪。崇纶哪有工夫和他磨牙,让他废话少说,快想办法。转瞬,那个太监就为崇大人换上子一套干净的朝服——当然,这样的服务绝不是免费的。太监值班室贮备着各种级别的官服,专门儿在要劲儿的时候,敲官员竹杠。
现在,故宫乐寿堂后面的颐和轩,展出过的“玉仙台”,是光绪皇帝载湉献给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寿礼。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装点背景,金银装饰的“仙台”上,“群仙祝寿”。
刚入军机的刚毅,为了感谢老佛爷的知遇之恩,投巨资订作了一件十二面的铁花屏风,作太后的寿礼。他塞给经手太监的钱,足够再造一件同样的屏风,才把寿礼摆到太后寝宫、她老人家时时都能看到的地界儿。刚毅对太后极为孝顺,又反对变法,与太后志同道合,“眷遇日隆”,很快就连本带利,都捞回来了。可惜,他未能善终。“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刚毅支持义和团打鬼子。八国与大清议和时,坚决要求砍掉刚毅的脑袋瓜儿。
太后特别喜欢外国摆设和钟表。袁世凯投其所好,献了一对儿带金链儿的进口手表。太后把表摆在“办公桌”上。
珍妃的姐姐瑾妃,胖敦敦的,一副缺心少肺的憨样,是后宫“著名”的“笑料”。有一次她过生日,大家拿她开涮。在众人送的许多小礼品中,居然有一大把毛豆——那是八月十五孝敬兔儿爷的东西!
第七部分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1)
宗教——大造舆论的根据,凝聚队伍的手段,夺取政权的利器,维持统治的工具。朱元璋说:帝王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康熙皇帝“因其教,不因其俗”,“化导悖乱”,“道法归一”。
明清皇帝都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取缔各类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