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3532-明清宫廷档案 >

第49章

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49章

小说: 3532-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第十一章 宫门酒肉臭(4)

    清康熙皇帝玄烨、顺治皇帝福临,都因节俭,而著称于史。    
    康熙九年(1670年)十一月,玄烨颁发《圣谕十六条》,其中有五条涉及“尚节俭,惜财用”。他说:帝王致治,首在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崇尚节俭,禁止奢侈;故能使人心淳朴,治化休隆。史载,玄烨“不喜厚味”,爱“粗食软蔬”,即使对胃口的东西,也适可而止。玄烨“食不兼味”,主张“单兵教练”,鱼就是鱼,虾就是虾。平时,他的餐桌上,不放酒具。玄烨还吟诗言志,总结出一套延年之法: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鬓霜渐薄德,神惫恐高誉。苦好山林,深耽性道书。山翁多耄耋,粗食并园蔬。“先是光禄寺供应宫中用度,每年用银七十万两有余;朕渐次节省,不使滥溢,一年止需七万两余。”    
    雍正皇帝胤禛信佛,常用“白菜豆腐保平安”。道光皇帝旻宁“最崇俭德,在位三十年,内务府每年支出,不过白银二十万两。”皇室成员说,旻宁的儿媳妇、奕的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在有清皇后中,“俭德”首屈一指,尤忌舶来品,以为中看不中用。她常对后宫“姐妹”们说:“咱们这伙人,多一分节俭,老百姓就少一分饥寒。”可惜,她心慈手软,管不住慈禧太后那个“败家囡”!    
    不过,慈禧太后也讲究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她怕胡吃海塞,弄砸了“线条”,每年九月,必有二十天不沾荤腥,“吃九皇素”。一到这个日子口,御膳房的大师傅们,就个个满脑门子官司,搜肠刮肚地为太后烹制可口的素菜。就这样,太后还是常有“口谕”:这道菜不好吃,那道菜没味道……李莲英只好跪在地上应付着:“喳,喳,明天让猴崽子们好好做!”回头小李子就去找大师傅们算账。    
    明神宗金酒注爱吃淡的不吃咸,爱吃辣的不吃甜。皇帝各有所好,“众口难调”。    
    “城中酒浓馎饦好”。成祖朱棣最爱吃馎饦(汤饼),一种菜饭合一、连汤带水的面食。穆宗朱载垕喜欢吃果饼,经常派人到市面上去买。熹宗朱由校最爱吃“大杂烩”,每每让御膳房把蛤、虾、燕菜、鱼翅等十多种海味,搅拌在一起,一锅端上来。思宗朱由检好吃“燕窝羹”,对咸淡特别挑剔。“老板”一点这道菜,御厨就战战惊惊,让五六个太监尝过,还不放心,最后请“司务长”审定。    
    传说,太祖朱元璋当游方和尚时,曾化缘到一碗玉米粒煮白菜豆腐,大饱口福。当上皇帝后,他也念念不忘“金珠翡翠白玉汤”。他的不肖子孙们,不爱吃这玩艺儿;但又不能违背祖训,置豆腐于不顾。这帮小子挖空心思,想出来一个糊弄老祖宗的办法,用百鸟脑浆作“豆腐”:“来其旧品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皇帝可以奢侈,官民应该节俭。明初规定,王公及一二品大员,用金酒注和盏,余者用银的;三品至五品官,用银酒注金酒盏;六品至九品官,用银酒注和盏,余者用瓷和漆器;庶民用锡酒注、银酒盏,其他器皿为瓷或漆的。    
    由于性格、作风和信仰的原因,或被“财政拮据”所迫,明代帝后中,有些人也常把“节俭”挂在嘴边。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本色。史料记载,逢灾荒欠收之年,马氏常吃“麦饭野菜”,与民“共苦”。明隆庆六年,大学士张居正奏请“免循旧例”,不在举办经筵时“赐宴”:“一宴之费,动至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当年腊月,张居正又奏请:正月日讲免赐宴,免元夕灯火;逢节期,只安排果宴。这些合理化建议,都被皇上欣然采纳。    
    每年四月,明宫都连续数日举行宴会,庆祝“尝新果”;从尝樱桃开始,逐一品尝当年新下来的瓜果。“新果”还没尝遍,就得“捻转”:采来麦穗儿,煮熟去壳,磨粉而食,以此作为品尝当年五谷新味的开端。    
    明神宗金托玉执壶名义上,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尚膳监”,掌管“进膳”事宜;实则由司礼监“监督造办”——这么有油水的“业务”,“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当然要“当仁不让”喽!崇祯年间,司礼监的“大拿”魏忠贤获罪,司礼监遭到大清洗,“进膳”业务曾一度由尚膳监操持。    
    经常给御膳房供应的物资中,有塞外的黄鼠、黄羊、半翅鹖鸡;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紫菜、活虾;江南的糟笋、香菌、蜜桔、凤尾桔、漳州桔、凤菱、脆耦;辽东的松籽儿、榛子、蕨菜;西山的软籽石榴、苹果;云南的火腿,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鸡腿银盘菇;武当山的莺嘴笋、黄精、黑精等等。    
    皇上餐桌上的“家常菜”,有烧猪肉、油腰子、糟醃韮猪蹄尾舌、爆醃鹅鸡、铁脚雀、煮鹌鹑、爆炒羊肚、冷片羊尾、烩羊头、炙羊肉、烧鹅鸡鸭、烧笋鸡鹅、鸡醢汤、冬笋银鱼、柳蒸黄鱼、炸鱼、八宝攒汤;还有牛奶、奶皮子、乳饼、糊油煎卷、枣泥卷、猪肉包子、羊肉包子等。    
    总的感觉,明代皇帝好像不如清代皇帝“会吃”。    
    明宫“御酒”,由太监掌管的“御酒房”酿制,有“荷花蕊”、“寒潭春”、“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等等。在“著名”太监魏忠贤的领导下,太监们又先后推出了“金盘露”、“琼酥天乳”等许多新产品。据说,到魏忠贤“离职”审计时,明宫的御酒已经有一百多个品牌了。    
    明代皇帝中,多酒色之徒。连“崇尚节俭”的思宗朱由检,也喜欢“对酒当歌”,借酒销愁。他最爱喝“金茎露”和“太禧白”,并把这两种酒分别改为“长春露”和“长春白”。朱由检常拿“寒潭香”和“秋露白”送人情,赏赐大臣、太监。获赏的人,个个受宠若惊,乐得屁颠屁颠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那都是皇上不爱喝的;皇上爱喝的,都自个儿留着呢!    
    总的来看,明代皇帝比清代皇帝“能喝”。    
    朱由检和皇后周氏,比慈禧太后“吃素”吃得勤。两口子每月都吃素十天。要是像慈禧太后那样,为吃素伤脑筋,朱由检和周皇后早就瘦成“干儿狼”了。    
    朱由检“雇用”的厨子,肯动脑筋钻研业务,能够“粗粮细做”,“素菜荤烧”。他们用酒把蔬菜洗净,塞到鸡、鸭、鹅的肚子里,或塞到飞龙、大雁的腹内,煮一煮,再掏出来烧素菜。朱由检两口子既戒了斋,对神佛有了交待;又享了口福,两全齐美。    
    魏忠贤在景阳宫当“司务长”时,变着法儿地侍候光宗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他知道王氏爱吃鱼,就到集市上买了几条“金鲤子”,一鱼多吃,红烧、糖醋、精烹鱼片。轻意不露笑容的王恭妃,吃得笑逐颜开。魏忠贤还淘涣河豚、珍稀蔬菜,变着花样“喂”王氏。王恭妃遭了一辈子罪,在魏忠贤“典膳”时,还享了一点福。    
    传说,被成祖朱棣“拉下马”的建文帝,逃到云南腾冲,学他爷爷朱元璋,剃了个秃瓢,穿上僧衣,到处化缘。一位老妇人施舍一饭。建文帝吃得极为开怀,把这一饭称作“腾冲大救驾”。魏忠贤伺候熹宗朱由校时,得到了“腾冲大救驾”的秘方,为朱由校做了一顿夜宵。老魏把上等白米磨成细粉,制成薄如蝉翼的饵片,切成小块,投入滚沸的鸡汤中,再加鸡丝、云腿、猪肝等。朱由校本来就爱吃大杂烩,“大救驾”又格外的鲜美,特准“大救驾”列入“保留节目”中。


第五部分第十一章 宫门酒肉臭(5)

    一日,朱由校正在隆重地进膳,没等咂摸出“大救驾”的滋味呢,忽然发生了地震。巨响声声,乾清宫摇摇晃晃。朱由检吓得屁滚尿流,没等人们来“救驾”,就扔掉筷子,往交泰殿跑。    
    有一次,建文帝进膳,掉到地上一片鹅肉。侍膳太监吴诚当即爬到地上,“汪汪汪”地叫了几声,把那片鹅肉舔进嘴里吃了。建文帝被吴诚逗得哈哈大笑——这个傻蛋也不想一想,也许吴诚在拿皇上涮着玩,表示自己在“拣狗剩”呢!    
    有些个太监就像吴诚的名字一样,“毫无诚意”。他们不光“拣狗剩”,还挖空心思从皇上身上刮油儿。穆宗朱载垕让尚膳监甜食房做果饼,“决算”时发现,做一次果饼,光料钱就花了十两白银;而在市面上,一盒果饼才卖五文钱。按当时的“汇率”,一两银子可兑换七八百文钱。朱载垕一天吃一盒果饼,十两银子够吃五六年的。    
    思宗朱由检让太监上街买元宵。太监回来说:“一贯钱一碗。”实际只花了三十文,相差数十倍。    
    光绪皇帝载湉手下的太监,办事更没谱。他们告诉皇上:“鸡蛋这种东西,很贵的,一两银子才能买到一个。”    
    有人说,早朝时,皇帝随口问一名大臣:“早晨吃了点什么?”大臣答:“臣就吃了仨鸡子儿。”皇上大吃一惊:“那么贵的东西,朕每天早晨才吃一个!你哪来的那么多钱?”大臣见皇上身边的太监,一个劲儿地朝自己“挤眉弄眼”,就对皇上说:“臣吃的是减价处理的臭鸡蛋。”    
    明清的大内食谱,都是绝密文件,而且从来没有“解密”这一说。除了朝廷有严格的保密守则外,厨子们也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应该说,许多宫廷菜的创意,都来自皇帝、掌管“御膳”的官员,甚至后妃和翰林院的“学者”们。那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再好的创意,也必须依靠大师傅的脑袋和双手,才能变成真汤实菜。一旦实验成功,“菜谱”记录在案,同时也成了大师傅的“传家宝”。    
    御膳房的大傅付,轻意不会把看家本事亮给别人看,配料、掌勺时,都找辙把闲杂人等支开。行外的人,想到灶前“开开眼”,也一律没门儿。同行在一起“盘道”,厨子们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按中国民间习俗,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宁可教会儿媳妇,也不传授闺女。教一般的徒弟,大多教一些皮毛,“上树”那手儿,怎么也得留着。有一句老话,说是“学艺没有偷艺快”。然而,就烹饪这一行而言,“偷”来的手艺,往往不那么正宗。时至今日,传说清末丁宝桢宫保“发明”的“宫保鸡丁”,让美食家们一吃,一个饭庄一个味儿。中国菜固有的不可“计量”性,实现不了“标准化”的现状,既影响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制约了快餐业的发展;也使一向以“吃”著称的中国人,在国际烹饪大赛中难拿大奖。有些事,想起来就令人惭愧。老祖宗把陶瓷、丝绸、茶叶、人参……传下来,如今却缺了往日的光彩。二道贩子曾经一度廉价收购,加工后再倒卖,赚大钱。中医中药的前景,也令人担忧。    
    清宫的膳食制度,更加规范。每次为帝后安排的菜谱,有关部门、人员,都按规定的格式、程序,认真“填表”,存档。清王朝距离现代的时间较近,“人民”又和平解放了紫禁城,使得城里的“文件”,最大限度地得以完好保留和移交。因此,现代人发掘、研究历代宫廷膳食时,可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