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交际与口才全集 >

第4章

交际与口才全集-第4章

小说: 交际与口才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隐私”的划分,西方人同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标准。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热情、友好、人情味浓。例如,询问年龄、经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不算干涉隐私。又如,熟人问你这身西服的价钱,他绝对没有窥探你经济收入的嫌疑。相反,在同中国人的交往中,恰当地过问某些所谓的“隐私”,聊聊家常,有时可以达到缩小彼此距离和出其不意的效果。

    3.社交中“不”的惯例

    在社交中,要注意分寸,明确多种“不”的惯例,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短,不犯禁忌。

    (1)不过分开玩笑。

    朋友之间相处,开玩笑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开玩笑要适度,不能违背礼仪。过度的玩笑常常会适得其反,引起不良的后果。

    (2)不要乱起绰号。

    绰号即外号,它是根据别人的特点而人为产生的。有的绰号,如称中国女排名将郎平为“铁榔头”,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等,这是一种带褒义的美称,这是包括本人在内都乐于接受的。但是有的是针对别人的生理缺陷而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这种专揭别人短处的绰号一定要忌起。

    (3)不随便发怒。

    在社交场合中随便发怒,会造成两种不良的后果:

    首先对发怒的对象不友好,它会伤了和气和感情,失去朋友、同事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其次,对发怒者不利,一方面对本人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发怒者的形象有不良的影响,人们会认为他缺乏修养,不宜深交。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适应环境,并求得环境的认可和接受,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它在社会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与朋友、同事友好相处,不发怒或不发脾气,并从多方面克制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遇事要冷静思考;其次,要多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中找出自己的缺点,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看法;此外,对人要平和礼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领域。尊重他人,事实上也是在尊重自己。对人平和礼貌,可以表现自己的修养、风格和气度,可以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威信,可以赢得更多朋友的信赖和尊重。

交际与口才全集 第一部分 社交规范,礼仪惯例(2)

    (4)不当面纠正。

    中国人相处,讲究待人以诚。遇到亲朋好友做得不大对头的事情,当面指出并加以纠正,才够朋友。可是在涉外交际中,我们却不宜这么做。这是因为中外文化和习俗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国内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国外却未必尽然。

    简而言之,“不得纠正”,就是对对方的举止行为,不要轻易评论其对或错,更不要对我们认为是错的而当即去纠正。

    (5)不言而无信。

    言而无信,在社交场合中决不会有自己真正的朋友。

    朋友以诚相待。坦率真诚地与朋友交往,在关键时刻要帮助朋友排忧解难,与朋友建立起真正的友谊,相互信赖,友好往来。要记住自己的许诺。平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一般不要许诺过多,但一旦许诺,便要记住,以便日后兑现。平时说话一定要恪守信用,绝不食言。对自己说的话,要具有责任感,要承担责任和义务。

    (6)不恶语伤人。

    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的语言。这些语言和现代文明极不相称,必须予以杜绝。

    有时,在对方脾气一触即发,可能会以恶语伤害自己时,最好回避,使对方找不到发泄对象,并逐步消火。这虽是对对方的一种“妥协”,但它可证明自身的修养,也给对方以冷静思考的机会,这对双方都很有利。

    及时沟通,以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对有些人来讲,恶语有时很难避免,这就要分析恶语的原因,最好的办法,是在事情发生或有苗头之后,双方坐下来进行思想交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指导原则,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再度出现。

    (7)不热情过度。

    中国人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外国人却大都强调个性独立,所以不可以把中国式的善意的关心和规劝施之于外国人,不然就会出力不讨好。

    (8)不妨碍他人。

    在公共场合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应当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不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妨碍、打扰他人。

    在车站、机场、商店等公共场所,说话的声音要小到不妨碍他人为宜,手势也不宜过多。那种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地谈笑是对他人的妨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轻视。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走路“咚咚”作响,步子要轻一些,遇急事,不宜慌不择路、拼命奔跑,以免引起他人的不安。

    剧院和音乐厅的规矩相当严格。首先,必须按时到达,准时入场。如果迟到,看戏必须等待一幕演完,音乐会必须在奏完一曲后,来者方可入场。有时甚至要等到中间休息后,才能入场就座。

    在剧场观看演出时,观众的热情很高,尤其是看到喜爱的演员、歌星出场时,更是掌声雷动。但也有个别观众遇到不喜欢的演员登台时,就喊倒好、鼓倒掌,甚至喊“下去吧”,表现出极低的素质,这是对演员和艺术的不尊重,也妨碍他人观看。

    场内要保持安静,特别是音乐会,在演出过程中,除了演奏的音乐声外,应该鸦雀无声。谈话、品评、有时甚至翻阅节目单的沙沙作响,都会使邻座的人不高兴。咳嗽也要尽量避免。

交际与口才全集 第一部分 称谓得体,见面之道(1)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谓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谓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谓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谓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要靠自己的经验积累。

    1.不能随便称谓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见了陌生的长者,一定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就会使别人不高兴。

    2.职业区分称谓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同志”这个称呼,本意是指志同道合者,在革命年代,一般把革命同仁战友称为同志,这便赋予了它的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内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一般互称同志,使人们感到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再如,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这种称呼,在开放特区也逐渐为国内的一般工作人员所接受。比如,到沿海地区国营旅馆或商店称年轻的女服务员“小姐”,她们是欢迎的,在内地这类称呼目前也渐渐流行开来。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的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叫了声“师母”。她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大学生大10岁左右。

交际与口才全集 第一部分 称谓得体,见面之道(2)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还要看对方的身份。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是“师母”,这是旧称,人家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3.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

    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和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是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