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

第5章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第5章

小说: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腹、背、胸肩等都不是身体,因为它们不具足身体的体相,再者对组成身体的各肢节观察时,也不会成立实有,如手由指、掌组成,指由节组成,指节也可分为众多,因为在上、下、前、后不同部分,每一部分又可由粗分析成细微,微尘又可分为很多方分,最后方分亦无法安立。寂天菩萨说:“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 所以支分聚合的这个身体犹如尸陀林中散落的身肢堆积一处。除此之外别无所谓实有的身体。
  己二(观修色蕴不净)分二:总述、别述。
  庚一、总述:
  不净之身如幻轮,脉骨粪便之聚落,
  犹如水面之浮泡,见此性已正念住。
  此幻身无一净物,脑膜、涕唾、血、屎、尿等,略说三十六种,广说无量,用慧眼观视此身疮,唯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翻动攒食,眼流眵泪,耳出垢腻,鼻中流涕,口出唾涎,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以衣服严饰,无一清净之处。四大假合,假名为人,危脆非真,幻住须臾,犹如风吹大海出现的小浮泡,虚无不实。于内心由观察引生正见时,以正念善加护持,安住正见相续。
  庚二(别述)分二:活人不净观、死人不净观。
  辛一(活人不净观)分五:
  (一)晨起不净:默默观想早晨刚刚睡醒之时,两眼朦胧,眵泪堆在眼角,满口粘腻,舌黄堆集,牙齿黄垢,口出臭气并吐绿痰,鼻出黄涕,屎尿泄出,非常肮脏。
  (二)醉后之态:默想饮酒过度之后,五脏六腑翻腾搅动,从口喷出未消化之“美食”,乱七八糟混合在一起,恶臭难闻,饿狗也不屑之,摇着尾巴远避而去。
  (三)病时之态:默想卧病床榻,岁月长久,眼目灰淡,面黄肌瘦,形容枯槁,或者上吐下泻,或者疮疱溃烂,脓血交流,臭不可闻。
  (四)行动厕所态:默想厕所中,屎尿聚合,白蛆蠕动,苍蝇乱舞。同样,生贪之境,任彼如何装饰涂抹、洗浴擦拭,亦与厕所一样,是不净物的安乐窝,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九孔流垢态:默想自己生贪之境,忽然脓疮糜烂,九孔无禁而流出种种垢秽。如眼中不断分泌眼屎,鼻孔滴出黄白涕液,口中吐出痰涎、胃液、胆汁等杂色液体,大小便门失禁,一时屎尿垢秽四溢,令见者作呕,闻者反胃。
  辛二(死人不净观者)分八: 
  (一)膨胀观:自他有情寿命如风中残烛,一息不来,魂神凄然离去,独留僵尸一具。酷暑天中,不消一两日,身体膨胀,面目全非,腹部臃肿犹如吹满风的皮口袋,很快流出臭水,发出臭味,蝇蛆寻“香”而至,人皆掩鼻远避。
  (二)青瘀想:然后全身渐渐变青,肉隆起的地方是血红色,糜烂发脓的地方惨白,其他地方都变成青紫色。
  (三)脓烂想:七窍及坏破的地方流出脓汁来,薄皮腐烂,肌肉溃败,脓血流淌。古德云:“腐烂应难睹,腥臊不可闻,岂知脓烂处,兰麝昔曾熏。”
  (四)斩斫离散想:如战后的沙场上,这里一只手,那里一只脚,东边一个头,西边半具身,被砍掉的身肢分散四处。同样,于尸陀林中被节节支解时,皮剥掉甩在一边,头砍掉滚落一旁,手脚四肢各扔一处,顷刻间就已七零八落。风吹日晒,皮尽肉消,一堆枯骨,孤处荒野,化为尘埃,烟灭灰飞,荡然无一物。
  (五)散乱想:忽然秃鹫、老鹰、乌鸦、野狗、狐狸争相食啖。刹那间一片狼藉,血肉全无,仅剩节节白骨。古德云:“尸骸遭食啖,方寸少完全,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六)血涂想:由于肉全部化成脓血,流出来散布各处,露出整个骨架。古德云:“一片无情血,十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尘埃,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眠,错认假为真。”
  (七)虫聚想:于此脓血之中,密如牛毛般黑嘴白身的蛆虫聚积一处,不停上下翻转蠕动,俨然一蛆虫蝼蚁城市。
  (八)白骨观:若于色、形、触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恼者应修白骨观,因为白骨观是贪欲心最有力的对治法。《俱舍论》第六品云:“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以胎生的本性乃为骨体,故为寂灭贪执肉体之心应修白骨观。修习时,首先观想足趾、眉间、额间的皮肉脱落,露出白骨。此时心应专注。随后依次观想自己身体的上下,皮肉也在逐渐脓烂、坠落,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以观修胜解之力让白骨逐渐增多,从自身白骨渐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国,乃至遍满大地及海量之际均已充满了白骨。如此安住片刻,后缩略而观。从海量际逐渐少至自身白骨,仅于足趾观有皮肉,此外身体皆为白骨。又以胜解力,如上从自身白骨渐增、渐广至海量际,又复渐略而观至自身白骨。尔时至额间的一半观有皮肉,仅于眉间拇指许露出白骨,并倾心一缘湛然而住。依此殊胜修法决定能有力地摧伏贪欲之心。
  众生沉溺茫茫业海中,最难断除的莫过色欲,扰扰尘世里,为祸无限者的无非淫欲。故在此普劝有缘能醒悟,破除色魔之障,奉行不净观法,共出迷津,直归觉悟的正途。澫益大师曾教诫说:“欲超生死路,此观须精研。”
  众生认为五蕴身心为一体的自我,此异体修法将此“整体”分化为零。我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何形象?以上将五蕴中色蕴之身,先分成四大,再分成三十六种不净,再将之详细分析至本来空。其它四蕴下面将一一分析。省庵大师云:“四体分散,一身何所从。”澫益大师云:“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宾主。”不观察时虽如梦如幻如浮泡如聚沫般存在,但毫无实体。尸弃佛偈语云:“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此浮泡幻身,四大毒蛇常住其中相互凌逼克斗而产生诸多苦痛,此身是一切过患之源,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不净生住之处。
  佛在《禅行法要经》中云:“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如法思惟可于阿赖耶中种下解脱种子,彻底铲除贪心烦恼。因此我们应勤精进,如憨山大师所言:“谛观四大各有所归,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纯熟,当见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即此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
  己三、观修受想行识四蕴之异体:
  受想行识四蕴之本来面目以此异体之理推断可知,它们也是虚浮不实的。
  颂云:彼念相续消失时,受想行识各自性,
  析为异体亦伺察,犹如水泡与阳焰。
  芭蕉幻事现见时,彼亦毫无贪执处。
  色蕴不实,犹如聚沫,其体不净,如是正见观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续消失之时,则应将心转移到其它所缘境而观修。分析受想行识四蕴自性时,亦应如法炮制,以异体之理反复伺察,可断定彼等如水泡、阳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无可贪之处。
  蕴者堆集、聚合之义。受的概念是领纳的意思,即领纳所缘之境,并生起觉受。受有苦、乐、无记三种,其中乐受又可分为闻妙音、见美色、嗅妙香等。这些又能再分为很多类,对每一类又可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此反复寻伺,观察。自然明白受蕴不实,由诸多不同部分拼凑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复次,分析想蕴,想的力用是构画一切诸法之像。想蕴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诸多部分的积集体。它可以分析成众多分类,如善恶等种种想,它们又可分成对柱、宝、象、马、男、女等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复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阳焰水,似有而非有。
  复次,分析行蕴,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缘故驱使心于善恶无记之中造作不息。行蕴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为信心、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等。恶心所也可分为贪、嗔、痴、忿、恨、恼、诳、谄、骄、害、无惭、无愧等。其中以贪心为例,因为外境、时间、相状的不同,又可分成众多种类。将整体的行蕴如此分析渐渐支离破碎,自然明白行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如芭蕉树层层剥析,中空无实。
  复次,分析识蕴,识的概念是了别之义。即由此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识又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其中每一个又可分成众多。如对纷繁复杂的色法可以产生林立千般的眼识,其中每一眼识还可分析。其它五识依此类推也是同样的。由此可知完整一体的识根本没有,只是由许多虚妄不实的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幻化的事物。
  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在心中一定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数数安住定解之中修习,最终必然会生起现见五蕴幻妄不实的智慧,了知其中没有丝毫值得贪执的东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蕴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云雾般飘摇不实的觉受,自然淡薄对身心的粗大执著,时时轻松快乐,如放下重担一样。如是精进修习会深深地体会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梦心,一切都是幻梦空花,有什么值得贪求的呢?
  同样在大小乘俱舍论中也对众生身心结构作了详细入微的分析,如磨面粉般的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后顿然明白实有一体的众生荡然不存,因为不可分割实有一体的法丝毫无有,只是不同的种种法暂时拼凑假合而成。佛在经中说犹如农夫将粮仓里囤积的粮食一一拣择分开时,一体的粮堆无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单位,如大米、大豆、小麦、谷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样以智慧眼打开身心仓库,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一搬开分离。此时得到一个决定的信解,即现在我所见的五蕴身心虚幻不实。对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维反复忆念,渐渐会从觉受上谛知我此身心虚浮不实。内心定解坚固时,当一心专注所缘而安住。
  下面开示如何善巧修习上面的内容。
  己四、摄要:
  知此正念之相续,未散之际善护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续当移观余法。
  如实现前正见定解时,心不驰散,完全浸润于法味义理之中。或分析观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续如河流源源不断。在未散失正念之际应以方便善巧励力护持,勿被为违品逆缘摧毁。倘若心力疲倦,昏沉掉举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见定解时,不必刻意强制的硬着头皮观修,应该暂时搁置,把心念转移到其它所缘上观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状态,才不会对修法产生厌烦恐惧心理,使修法时时刻刻处于轻松满足之中,这样每次修法都有收获,从而激起更加精进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断增上。
  如何把握呢?应如猫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无常,世间一切境界如梦如幻如空花,无有意义,摒弃一切无义杂务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脱道。在观察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