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就是这么容易-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诊其实并不难,主要是其主观性强了点,历代各人理解不同,描述有异,又加上文言文对现代人的阻隔与人为的神秘化,这才让人神秘莫测,其无非是要辅助判定病情之表里寒热虚实而矣。
结合胡希恕前辈《经方的脉诊》文章(见“胡希恕经方研讨”栏目),初学脉学大概有这几个原则:
1、以整体的脉象为主
中医辨证以整体为主,故学习脉象也以反映整体的脉象为主,如动、促等局部的脉象暂时不用去管,寸关尺每个部位暂不必去强分。
2、以单脉为主
反映脉象浅深、力量、长度、次数等单一方面异常的为单脉;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方面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革脉,即弦而芤的脉,此为复合脉。历代描述也略有差异,为初学所困惑的就是这一类。初学时不用管这些,不去管古籍中一些词意的微小差异,而要在各个单脉反复体会,久则融会贯通了,复合脉不学也会了。历代各脉象有歧义,甚至让每个中医去号同一人的脉,经常有不同,主要在于历代将单脉与复合脉(兼脉)混在一起讲,单脉展开论述不够,复合脉概念又不完全统一。解决的方法是概念先要统一,最好统一以单脉论述为主,复合脉不单独定脉名。
3、以几个简单脉象为主
脉象在正常范围之内的,为平脉,这是鉴别各种脉象的参考系。
初学以下面这几个单脉为主,每个类别分开来反复体会,已可初步判定病情之表里寒热虚实了:
浮、沉: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轻取即得,即谓为浮;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按之方得,即谓为沉。以之判定病情的表里。
迟、数:即脉搏跳动的快慢。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多者即谓数;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迟。以之判定病情的寒热(气分)。
强、弱:脉动力量的强弱。若按之脉动较平脉有力者即谓为强;若按之脉动较平脉柔弱者即谓为弱。以之判定病情的虚实(气分)。
虚、实:即脉管内的充盈程度。按之脉管有空虚感的为虚;按之脉管充盈为实(注意,此概念与胡老不同,古今脉象不同类此,所以要重点领会其含义,概念的分歧不必在意)。以之判定病情的虚实(血分)。
大、小:这是来自脉体的宽度。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反之,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即谓为小(胡老言细,一个意思)。以之判定病情的寒热(血分)。
紧、缓:这是来自脉体横方面的紧张度。若脉管按之,脉体横的方面较平脉紧张,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者,即谓为紧;反之,若脉管按之,脉体横的方面较平脉缓纵,与周围组织边界模糊者,即谓为缓(与胡老大同小异,表达不同而矣,有意这么写,是要破除初学者的文字执着)。以之判定病情的寒热(气分)。
如再加上弦濡、滑涩、长短、结代、动曲、洪微等,共24脉,则单脉系统较全了。但这几个脉可以以后再慢慢来研究。(应注意的是,古书经常将同类脉对举,其原意应是单脉,但有些脉被后世描述成复合脉了,现恢复原意)
4、书不一定要读多,但一定要实践
历代脉书汗牛充栋,但不用读太多,“少则得,多则惑”,只要以胡老此文为主(在《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对各脉象所主病机尚有一定补充,有机会再补上),加上清代周学海的《诊家直诀》所提“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理论上的东西已足矣。但真正要将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要反复在各类型人身上体会,初起要将每类单脉分开反复体会,如先体会浮沉,再体会大小,正如胡老所说“诊察脉动位置的深浅时,不要旁及次数的多少;诊察脉动次数的多少时,亦不要旁及位置的深浅。若这样依次推敲,一一默记,岂有脉难知之患?”,直到每个脉象了然于胸,这时正常人的平脉是啥样子才会真正清楚,以之为标准,再学点理论概念,则复合脉也会了。最后再了解各脉所主病机,则脉学即可应该于临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