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

第22章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22章

小说: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离成都,是荆州之外第二个独立性较大的地方,又是北抵曹魏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重要又不便直接指挥,必须要一名有谋略、武艺强,又十分忠诚的人来镇守,而魏延正是这样的人才。马超虽然武艺高强,身为五虎大将之一,但他有勇无谋,不能独当一面,只能充当魏延的助手。魏延果然不负重托,成功地保守了汉中。 
  刘备死后,孔明实际主持国事,魏延的命运立刻发生了变化。他由汉中太守被调往南方边远地区抵挡孟马岱像获。孔明在魏延来降之时就认定他是“不忠”、“不义”之人,这种成见至死未变。孔明对魏延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对魏延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如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而孔明则不相信魏延还能提出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作战方案,不认为由魏延提出的方案还能是可行的。孔明对魏延的第二种态度是平时对他另眼相看,作战中常把他安排在次要位置或需要诈败的场合,如安排守街亭时他让魏延去城后屯扎;火烧藤甲兵时,对魏延下令“限半个月内须要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第九十回)。魏延自然是老大不高兴,怏怏而去,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孔明定计击杀张郃时,又是魏延出面与张郃交战,他败退几十里,最后弃尽衣甲和头盔、马匹引败兵往指定地点而逃,引诱张郃上钩。孔明火烧司马父子时,还是让魏延出面诱敌,命令他“不可取胜,只可诈败”(第一百三回)。魏延自然依令而行。当然,战场上需要诈败,指挥员派哪一个将领都是应该的,但孔明碰到这些场合,总是派魏延出面。联系对魏延的一贯态度,他这种安排的意图就是很清楚的了。曾经在老年赵云提出愿随军伐魏时,孔明顾虑说: “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第九十一回)孔明的这种考虑无疑是对的,赵云应该保持常胜英名,但孔明对魏延却不屑于做这种考虑。            
计斩魏延     
  魏延对孔明的领导是有意见的,倔强的性格使他常常以好发牢骚、消极对抗的形式发泄对孔明的不满,而这又加深了孔明对他的内心嫉恨。魏延唆使陈式违犯军纪后,孔明处斩了陈式,没有对魏延追究责任,但他背过魏延对身边的人说: “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第一百回)正因为孔明对魏延抱着“怜其勇而用之”的态度,所以他有时听见魏延发牢骚之言,也装作不知。一次,魏兵用大批仿制的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孔明设计抢夺,安排魏延为接应部队,让廖化等率兵切断司马懿归路。这次战斗中,廖化追赶司马懿,获其金盔,被录为头功。魏延为自己被安排不当而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装作没有听到。这表明孔明已对魏延暗含杀机,他们的关系已到了不能言明的地步。但魏延对自己处境的危险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把自己与孔明的矛盾仅仅看做是一般的意见分歧,因而对自己的言行未能稍有收敛。他随孔明南征北战几十年,最终被孔明杀害。 
  看来,魏延是刘备集团内部争议很大的人物,他深得刘备的器重,又深为孔明所嫉恨。刘备看到的,是一个有主见、有谋略、勇猛好胜的忠诚将领。而孔明看到的,是一个爱出风头、爱发牢骚、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险分子。应该看到,孔明的看法代表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和人才观念。例如,魏延在长沙时,韩玄就“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第五十三回)。吴主孙权亦曾当着孔明使者费祎的面评价魏延说: “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第一百二回)孔明死后,魏延与杨仪在前线武力相争,两人同时向后主表奏对方的反情,朝廷一时真假难辨,但蒋琬、董允等高级官员却一致认定魏延反叛。看来,不管魏延自己如何,社会对他没有多少好的评价,因为他的人格与民族意识相忤逆,为社会所难容。            
中国传统意识下的悲剧(1)     
  无视本分亡于“超前意识”——中国传统意识下的悲剧 
  魏延人格的悲剧所在。魏延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又富有谋略,他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人才。一员大将未死于敌人的刀枪下,却屈死于已故上司的残害,实在是一种悲剧。魏延的悲剧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他的民族。 
  这个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祖先曾经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圈子中制定了尽善尽美的规章法典,每一层人都有与自己的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这样的社会风平浪静,一派和谐,未来的千秋子孙要想保持这种美好和谐的秩序,只要去在已严密成型的规范系统中找寻适于自己身份的部分,努力循规蹈矩就足够了。那些想凭自己的思考去行动的人,必然是对规范系统的挑战,是对他人身份利益的侵害,因而是对和谐秩序的破坏。这是极端的大逆不道,必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在这个民族里,人们少想问题、少思考、安守本分,就能保证过上太平、舒服的日子,那些爱提意见、喜欢吵吵嚷嚷的人,实在是人心难测! 
  社会存在不同的集团,但人们要参加哪一集团,应该只作一次性选择,否则,今天属这家,明天投那家,这岂不反复无常吗?“忠臣不事二主”,由此推来,事二主的不是忠臣。比如魏延,昨天从蔡瑁手下投了韩玄,今天杀了韩玄来投刘备,敢保你明天不杀了我孔明去投曹操?本来,人们应该办事稳妥,“事需三思而后行”,但魏延办事无所顾忌,他雷厉风行,想到做到,这种风格实在有悖民族精神,包含有危险的因素。一个勇猛的武将,不能有独立人格,不能雷厉风行,否则,他就是没准的“定时炸弹”,将其迅速排除,是领导人保证自身安全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保险、稳妥是干事业和做人的首要准则,也是衡量人才是否可用的首位准则。 
  社会集团内部分为为君的人和为臣的人,他们之间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其关系的核心是“君为臣纲”,为君的可以对为臣的随心所欲,掌握其生杀予夺之权;而为臣的人在领导的意志面前,不能存有自己的人格独立性,他应该按照领导人的所想去行动,甚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一种君臣关系的规范保证了双方关系的永恒和谐,避免了双方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矛盾冲突和是非纠纷,解决了社会关系的一大难题,足显民族意识的独到之处。根据这一独到的意识观念,孔明可以嘲笑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说: “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可以对身边的人没有根据地散布魏延“久后必反”、“素有反相”等坏话,甚至可以当着魏延的面说他“脑后有反骨”,对其进行人格侮辱。尽管这样,但孔明的言辞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因为这是领导应该享有的权力。魏延是为臣的人,他本应该尊重领导人的上述权力,平时就在孔明面前抱恭敬卑谦之心,示俯首听令之意。但他对孔明的指挥不是怏怏不乐,就是满腹狐疑,似乎自己比领导人还要高明。他越出为臣的本分,对上司提意见、消极对抗,这不是一种反叛情绪么?炎黄子孙的血管中不能有一滴反叛的热血!维护祖宗血脉的纯洁性是每一位民族志士的责任。            
中国传统意识下的悲剧(2)     
  魏延在前线听知孔明已死、大军将由杨仪率领撤退回国的安排后,对尚书费祎说: “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我自率大军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第一百四回)他认为应当由杨仪扶孔明灵柩回川安葬,大军由他率领继续伐魏。魏延竟想把丞相和国家分开看待,似乎丞相死了,国家的事业还要继续发展。他毛遂自荐,情愿自掌兵权,大概想改弦更张,大显身手,完成领导人的未竟事业。他的观念非但没有古老的民族精神为基础,反倒与这种精神相抵触。两种观念的碰撞,胜利的一方必然要求对方付出人身代价,以此向社会和历史昭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 
  孔明要公开杀掉魏延,魏延应该伸首就刃才皆大欢喜。魏延即使不是一个俯首就命的人,那也无碍于事。尽管魏延智勇兼备,以一个死孔明对付一个活魏延还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孔明是领导人,在他们生存的这片古老的山河上,身后影响深远。 
  第一,是非判定的权威性。比如,当魏延从前线表奏杨仪造反时,朝中吴太后就断言: “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领导人的是非观念已造成了众人的思维定势,孔明常向众人说魏延的坏话,到危急关头,谁还能相信魏延呢? 
  第二,“临终嘱咐”的神圣性。杨仪在向后主的奏表中写道: “丞相临终,将大事委于臣,依照旧制,不敢变更”,“今魏延不尊丞相遗语,……”杨仪的表奏在朝廷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因为他声明自己是在谨守丞相的“临终嘱咐”去行事。同时,马岱已按照丞相临终的嘱咐,假装支持魏延,潜伏于其身旁,准备等待时机,斩杀魏延。在与杨仪的较量中,魏延在客观形势上已处于明显的下风。 
  第三,指定接班人的正统性。杨仪表奏一到,蒋琬就认为,杨仪“为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绝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认为,杨仪“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均见第一百五回)魏延在前线曾向费祎提出要替代杨仪掌握兵权,率军继续伐魏,这公开违背领导人生前的人事安排。费祎一回朝廷就向后主面奏了魏延的反情,因为凡是不是领导人生前指定的人,绝非正统接班人;凡是这种人掌权,就是在造反作乱。正是由于这“两个凡是”,魏延的军队被煽动逃散,他的行为无人支持,他被马岱斩杀后人们心安理得。 
  魏延死了,一个争取个性独立的人格被绞杀了。历史在敬告后代: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安守本分,老老实实地做人。            
中国传统意识下的悲剧(3)     
  附: 《给魏延的一封劝告信》 
  笔者早年看到过一册手抄本的《读史札记》,为作者近年所作,不知什么原因,他竟不愿发表。《札记》有一小节是《给魏延的一封劝告信》。谨将内容摘引如下:  
  魏延老兄:  
  看了《三国演义》,我知道了三国有你这样一个特别的人物,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觉得孔明安排人杀掉你是正确的。如此直言请你不要过分计较。其实,看了《三国演义》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我只不过像老兄一样直爽罢了。 
  我非常敬佩你的才干,掩卷一想,你终被死人杀掉,不免有些遗憾之处,惆怅之心,一吐为快。你若当初能按我的劝告去办,虽不敢保证高官厚禄,飞黄腾达,总不至于被自己的领导人所杀。 
  为什么经常要给领导提意见呢?你不该有那么多的意见。人家分配任务时,你去时只需带上耳朵,洗耳恭听,听时最好把头略低一下,表示俯首听命,但也不要低得太多,以防人家认为你没有注意或打瞌睡怎么的,听完之后就努力去办,以你的才能,我想没有拿不下的任务。干完工作后,就去睡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