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宇宙 >

第49章

宇宙-第49章

小说: 宇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架“旅行者”号飞船飞向恒星,每个飞船上附有一个有拾音座和记录针的镀金铜唱片,其使用说明在铝制的唱片套上。我们把关于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大脑以及我们的图书馆的一些信息,送往也许正在星际空间的大海中航行的其他生命。但我们并不想发送主要的科学情报,只要能在星际空间深处截获其发射机早已失灵的“旅行者”号,任间文明都会掌握比我们懂得多得多的科学。但我们却想把我们独一无二的东西告诉其他生命。对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趣就很有代表性,但对R…复合体的兴趣则稍微小些。尽管接收者可能不懂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但我们还是用60种人类语言播出了问候语,同时还播送了座头鲸的问候。我们把世界各地人种互相关心、开展学习、制造工具、创造艺术以及响应挑战的照片播发出去。还播送了一个半小时的多种民族的优美音乐,其中有的表达了我们的宇宙孤独感,表达了我们切望结束这种孤独和与宇宙中其他生命交往的愿望。而且,我们播送了在我们行星上所能听到的从生命起源前的早期,到人类进化和我们新近萌发的各种技术录音信息。这是一首情歌,就像任何须鲸的声音—样,被投向茫茫天际深处。我们的许多信息,也许是大多数信息,是难以辨认的。但我们还是把它们发送出去了。因为关键问题是想试一试。

  根据这种精神,我们把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她)的大脑,心脏、眼睛和肌肉的电活动记录携带到“旅行者”号上。这是一个人一个小时活动的记录。把记录改录成声音,再压缩时间,最后灌进唱片。这样我们就在1977年6月, 把地球这个行星上的一个人的这种信息直接录音发射到整个宇宙。大概接收者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认为是脉冲星的录音;或者也许比我们的文明更高级得难以想象的文明,将有能力译出这种记录下来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十分赞赏我们与它们一起共享我们思想情感的努力。

  我们基因中的信息非常古老,大多数已有数百万年之久,有的长达数十亿年。相反,我们书本中的信息最多不过数千年的历史,而我们大脑中的信息则只有数十年之久。长期存在的信息并非人类信息具有的特性。由于地球上的侵蚀,我们的纪念碑和人工制品,按照物体本身的自然发展过程,不会留存到遥远的将来。但是“旅行者”号上的唱片却正在超越太阳系的途中。星际空间中的侵蚀(主要是宇宙射线和碰撞的尘土粒)是很缓慢的,所以唱片上的信息会持续10亿年。基因、大脑和书本以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留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是“旅行者”号上压印在金属星际唱片中的人类记忆将持续得长久得多。

  “旅行者”号上的信息传播得十分缓慢。尽管它是人类发射的最快的飞行物体,但它还是得花费几万年的长远跋涉才能到达最近的恒星。任何电视节目会在几小时内走完“旅行者”号已走了多年的距离。刚刚播送完毕的电视发射波仅在几小时内就会赶上和超过处在土星区域的“旅行者”号飞船,急速飞向恒星。如果它按这个速度前进,其信号将在4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就到达人马座α星。数十年或数百年之后,如果远在那里的任何智能生物听到了我们的电视广播声,我希望它会对我们宇宙进化150亿年后的产物——物质局部变形为有思想意识的生物——产生好感。最近,我们的智能向我们提供了令人敬畏的威力。人类是否具有足够的智慧去避免自我毁灭,这还说不清。但我们许多人正在尽力而为。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可展望的宇宙时代中,我们将完成一项伟业,即把我们行星和平统一为一个珍爱我们天体上每个生灵的机构,进而从容地迈出下一个伟大的步伐,把地球这个行星变为能与所有文明相互联系的银河系社会的一个部分。

第十二章 银河系百科全书

第十二章 银河系百科全书 

  “你们是何物?来自何方?我还从未见过任何像你们一样的生灵。”造物主拉温瞅着眼前的人,接着……惊奇地发现这个陌生的新生灵竟然如此地像他自己。

  爱斯基摩人创世神话

  天空出现了,
  地球诞生了,
  谁将与天地共存,噢,神灵?

  阿兹台克人的记事诗《天国的历史》

  我知道,有的人会说我们关于行星的断言有点过于冒失。我们的断言是基于许多“假设”之上的。如果其中有一个假设碰巧是错误的,并且与我们的推测相矛盾的话,那么,它就会象松软的地基一样使整座大厦倾覆沦为废墟。但是……假如地球只不过是同样崇高而神圣的行星之一,谁敢冒险断言说,别处再也找不到像我们一样欣赏着大自然歌剧奇观的生物?如果还有其他的观众,谁敢说,只有我们才深入地探索过它的奥秘并通晓它了呢?

  引自C。惠更斯《关于行星世界及其居民和生产的新猜想》(约1690年)

  大自然的创造者……使我们现时不可能从地球上与宇宙的其他大星球进行任何联络,很可能他同样切断了其他行星间以及不同星系之间的联系,……我们对所有星球的观测足以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但我们却无法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如果认为我们的目光那么远大,好奇心那么强烈,结果只会使自己感到失望,那么,这种认识似乎并不与照耀整个宇宙的智慧之光相吻合。……因此,这就自然地导致我们把人类目前所处的状态看成只是人类生活的曙光或开端,看成是进一步发展的准备或预备阶段。

  C。马克劳林(1748年)

  没有一种语言(比数学)更通用、更简单、更少谬误和更不含混……更适合用来表述天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它用同一种语言解释(所有的现象),似乎就是为了证实宇宙设计的完整性和简单性,进一步表明驾驭一切自然进程的指令是不可变更的。

  J。傅立叶《热的分析理论》(1822年)

  我们已经向恒星发射了4艘飞船:“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扫校者注:通常译为先驱者而非先锋),“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与浩瀚的星际距离比较起来,它们是落后而原始的飞船,象梦中的赛跑一样拖拉迟慢。但是,将来我们一定会进步的。我们的飞船将飞得更快些,将会有确定的星际目标,并且我们迟早会有载人的飞船。银河系中肯定有许多比地球年长数百万年的行星,有些要比地球年长数十亿年。难道地球上不曾有过天外来客吗?自从我们的星球形成以来的数十亿年中,难道从来没有来自遥远文明世界的陌生飞船从上面眺望过我们这个世界,并慢慢地降落到我们星球的表面,被五彩缤纷的蜻蜒、懒散的爬虫、啸叫的灵长类或惊讶的人类观察到吗?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每个哪怕是漫不经心地考虑过宇宙中智能生命问题的人,都会有过这种想法。但是,这种事情是否确实发生过呢?关键问题是那些所谓证据的可靠性,我们需要的是经过严密和反复推敲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也不是一两个自称目击者未经证实的证据。尽管所有关于未探明飞行物及古代太空学家的声言有时似乎使人觉得我们星球充满了不速之客,但根据上述标准,有关天外来客的例子还不能令人信服。我倒希望情况会是另—个样子。有些证据是无可辩驳的,哪怕只发现一件,也许是一块深奥莫测的碑铭,都可成为解开星外文明之谜的好钥匙。这正是人类早就感到迫切需要的东西。

  1801年,一位名叫约瑟夫·傅立叶的物理学家(原注:傅立叶因他对热在固体中的传导以及对波和其他周期性运动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前者,现在用于认识行星的表面特性;后者,称为傅立叶分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当时是法国伊泽尔省的省长。当他巡视所辖省内的学校时,发现了一个11岁的男孩,他那超群的智慧和对东方语言的天赋已赢得了学者们的赞赏。傅立叶邀请他到家中一叙。那个孩子迷上了傅立叶所收藏的埃及工艺品,那些工艺品是在拿破仑远征期间收集的,当时博立叶正负责为那个古代文明的天文学遗物分类编日。那些楔形文字的碑铭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好奇心。“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孩子问道,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谁也不知道”。孩子的名字叫让·弗郎索瓦·商博良。由于受到无人知晓的神奇语言的激励,他后来成了一名杰出的语言学家,热衷于研究古埃及的文字。当时,拿破仑偷来的埃及工艺品充斥整个法国,这些东西后来为西方学者所得。描述拿破仑远征的书出版了,年青的商博良贪婪地阅读它。到了成年,商博良成功地实现了他幼年的抱负,向社会提供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光辉译本。但直到1828年,在他与傅立叶相识27年之后,商博良才第一次踏上埃及这个他梦寐以求的国土。他沿着尼罗河从开罗逆流而上,对他所致力了解的文化表达了他的崇敬之情。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远足,一次对外国文明的拜访:

  16日晚,我们终于来到登德拉。皓月当空,庙宇离我们仅有一小时的路程。世上最冷静的人啊,请你告汗我,此刻,我们怎能够抗拒它的诱惑呢?当时的命令是:用餐后立即出发。我们孤单无援,又无向导,但我们全副武装,越过田野……庙宇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人们可以很好地把它打量一番,但想得出结论却是不可能的。它是优雅和宏伟的最高度的结合。我们入迷地在那里呆了两个小时,在巨大的房间里穿梭奔跑……并试图在月光下辨认外面的碑铭。直到凌晨3点才回到船上,但7点又返回庙宇……。月光下的庙宇富丽堂皇,阳光下的庙宇宏伟壮观。我们这些欧洲人都感到相形见绌,没有哪个国家——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能象古埃及人那样构思出这样一种令人惊奇的、伟大而壮观的建筑艺术。他们是按身高100英尺(1英尺=0。3048米)的人的标准去构制这一切的。

  在卡纳克的石壁和圆柱上,在登德拉,在埃及各地,商博良高兴地发现,他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那里的碑铭。在他之前,有许多人都尝试过,但都未能破译出那些有趣的象形文字,就连一个意为“神圣的雕刻”的字也译不出。一些学者曾认为,它们是一种图形密码,富含隐晦的比喻,大部分是些近乎眼珠和波纹线、甲虫、土蜂和鸟一类的象形型体,特别是鸟型体,到处令人困惑不解。有一些人推断埃及人是来自古代中国的殖民地开拓者,也有一些人的推论刚好相反。当时出版了大量大开本的、足以乱真的翻译本。有一个译员对着罗塞塔的石头看了一眼,就匆匆宣告他知其含义了;其实石头上的象形文字碑铭尚未被破译!他说,这种快速译法使他得以“避免由于反复琢磨所必将导致的人为的错误”。他争辩说:“你不去考虑过多,结果反而较好。”正如今天在探索地球外生命方面的情况一样,业余爱好者的信口雌黄常常把许多专业研究人员吓得退避三舍。

  商博良反对把象形文字视为图形隐喻。相反,借助于英国物理学家T。杨的卓越见解。他是这样着手研究的:罗塞塔石头是由在尼罗河三角洲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